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内生动力_需求还是供给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内生动力_需求还是供给
征,即结构转型。
定,因此更大的需求空间才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转 型。E61干春晖等人认为,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复杂
性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在短期内 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明显地促进经济的增长,而长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有两个:收入 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收入效应强调需求方恩格尔
定律的作用。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会逐渐
生产率累积增速的均值达到1.029%,快于第三产 业的0.989%,从而导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 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 同时,第三产业的就业已经高于了第二产业。[2] 其次,资本深化也驱动了我国工业(制造业) 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资本深化是资本劳动比的上 升,反映了资本积累与劳动力积累的相对增长速 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由于投资增速
重要力量。同时,为了在未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技术进
步率。
[关键词]
产业结构;收入效应;相对价格效应;资本深化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6X(2014)03—0025—11
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凸现,并被社会各界诟病,认为 一、引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实现了从 落后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大转型,并已跨人工 业化中期阶段。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产 业间、区域间存在的不协调以及各产业内部的若干
[收稿时间]
20就需要对于我国产业问题的
成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国产业结构问题是由市 场的内生力量和部分扭曲的激励体系共同作用导致 的。[1]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些力量,就无法很好地 调整产业结构。本文从市场内生力量角度分析我国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适宜技术、结构失衡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 lJJD790033) 于
泽(1978一),男,河北秦皇岛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
授,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章潇萌(1989一),女,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博士研
究生;
分布结构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且效应显著。[11]黄茂 兴和李军军重点关注了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问题,发现当存在合理的技术选择和资本深化时,
就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
一个三部门双层CES生产函数的产业结构变迁模 型,证明了在部门问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制 造业部门存在着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
相比服务业而言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如果存在资
本深化的情况,由于资本的积累速度快于劳动力的 增加速度,那么制造业部门(资本密集型部门)必 定比服务业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增长得更快,
在当前学术界流行的包括增长和结构转型两方 面的非平衡增长理论框架下,产业结构背后的市场 内生力量可以分为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从需求角 度看,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均收入提高降低了居民的 恩格尔系数,提高了消费层次,这是促进产业结构 从低端到高端变迁的主因。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 均收入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
期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能够明显促进经济增长。[7] 刘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1984--2003年间中国 FDI和三次产业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
究,结果发现FDI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明 显的阶段性特征,但FDI对于制造业的投资比重 显著高于服务业,这导致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偏 斜。E83胡向婷和张璐发现,一个奉行地方保护主义 的政府将会阻碍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而政府的 投资行为将会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o[91张军和金煜
远快于劳动力增速,我国一直处于资本深化的过程 中。在存在资本深化的情况下,会发生从资本密集
业结构转型的基本模型。第四节对模型进行校准和 参数模拟。第五节是本文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对于产业结构变迁问 题有所忽视。单部门增长模型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 基本分析范式。这种分析方法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
条件:
t—-i丁/t+一1--l-_}-yi
(訾)(等)一(訾)(鲁)
这意味着,在稳态的时候,不同部门的资本劳
动比增长速度一定相同。同时,资本收入份额高的
部门,即a大的部门,其资本劳动比越大。 其次,我们有不同部门产品的价格之比等于:
(i—n,m,5)
后文的分析会表明这个条件产生了相对价格效 应中的技术进步部分。∞表示部门i的资本收人份
付的要素价格相同。这意味以下两点: 首先,我们有不同部门的资本劳动比满足如下
条件:
第三产业(服务业),三部门生产函数为: K—A女Ka茁.Lel一ai(ie(a,m,s),0<嘶<1) 式中,i一口表示农业部门;i=m表示制造业部门; i--一s表示服务业部门。K。,k,A。>O分别表示 部门i的资本、劳动和外生技术水平。假设不同部 门的技术进步率为互不相同.的常数,满足如下
发现,财政改革过度刺激了中国地方工业化,尤其
在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普遍减 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结构的转型。D03张
产要素就会从制造业部门流向服务业部门o[31埃斯 莫格卢等人(Acemoglu
et
a1)发现,决定产业结
国强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分别考察了人力资本及 其结构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其结论表明,接受 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在全国层面对由农业向制造业
数值模拟,考察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程以及内在机制后,另一些学者则从实证的角度对 多个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比 较重要的变量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政府行 为、经济增长速度、技术选择、人力资本等,其他 一些影响变量包括企业创新投人和消费者需求结构 等。孙军构建了一个在封闭条件下内含需求因素的
的产业结构转型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制造业向服 务业的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人力资本
构转化的主要原因是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核
心变量是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当整个社会处于
资本深化的状态时(资本深化可以被理解为长期中 人口增长速度比资本增长速度慢,从而导致资本劳 动比不断上升),就会发生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 型,即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对比重的上升。[41徐朝阳 在埃斯莫格卢等人的两部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3期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内生动力:需求还是供给
于 泽
章潇萌
刘凤良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提
要]
一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动力包括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本文构建了综合上述
两类影响因素的产业结构转型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校准和模拟,本文发现需求方面的收入增长和
供给方面的资本深化两个因素对我国结构转型的影响较大,而技术进步率差异的影响程度较小。 因此,保持一定的投资速度,从而稳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深化资本劳动比是调整产业结构的
门内和部门间完全流动。
会导致爱与A石rm发生变化,引致相对价格发生变
化。同时,资本收入份额a的不同也会导致相对价 格发生变化,如果合理地认为口。>%>a。,那么会 导致农产品价格和服务业价格相对于工业品价格上 升。这就是相对价格效应的两个来源。
(二)消费
笔者假设家庭拥有资本,厂商租用资本。这意 味着厂商不需要考虑资本积累问题,因此对于厂商 不存在跨期约束,是一个静态问题。部门i∈{a, m,s)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意味着:
减少对于必需品的消费,提高高收人弹性产品的消
费。相对价格效应强调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 化导致了消费比重的变化。当相对价格发生变化 后,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发生旋转,从而导致消费 结构的变化。在现有文献中,相对价格效应有两个
来源,即部门间技术进步率和资本劳动比的不同。
鲍莫尔(Baum01)认为,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主 要因素是不同产业间的替代弹性和各部门的产出增 长速度。如果部门间的产品是可替代的,当制造业 部门的产出增长率小于服务业的产出增长率时,生
1978年67.7下降到了2011年的40.4。城市居民
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工业产品,导致制造业部门产品 的相对过剩。这将导致其价格的下降,并使得部分 资本从制造业部门转移到服务业部门,服务业部门 中的资本占总资本存量的比例必将增加,即发生从
制造业部门到服务业部门的转型。
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57.5下降到了2011年 36.3。①城乡居民已经从温饱等基本需求过渡到对 于居住和医疗保健等较高层次需求的追求。适应市 场需求的变化,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农业持 续下降和第三产业大幅度攀升的特征。 供给角度的力量主要通过影响不同产业产品的
结构变迁过程。L50 在一些学者尝试着解释产业结构转型的动态过
经济快速增长;当技术选择不够合理时,即使资本 劳动比率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业结构的转 型,但对经济增长却有着负面作用。[12]
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来看,影响产业结构转型
的因素有很多,多数影响因素已得到讨论,但现有 的研究并没有进行一个多因素的统一分析,从而没 有讨论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本文试图给出一个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原因的综合性解释,并对之进行
额,1一∞为部f1 i的劳动收入份额。不同部门的
毒一(惫)(鲁)(等)飞(鲁)% 是一(惫)(鲁)(鲁)飞(鲁)‰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部门间技术变化率的不同
资本收入份额不同,导致了相对价格效应中的资本 深化部分。资本深化效应的实质是因为不同部门的 要素密集度不同,当资本积累之后就造成了资本密 集型产品相对价格下降,导致相对价格效应。①为 了简化分析,本文假设部门内完全竞争,要素在部
为在一定程度上其简化的形式抓住了现代经济增长
①数据来自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②
由于分解过程不能完全剔除交互影响,所以多个内生因素变动的效应之和有可能大于1,但不影响对相对重要性
的判断。
26
万方数据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