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锦江区推动城乡一体化与征地安置调研报告

成都市锦江区推动城乡一体化与征地安置调研报告

成都市锦江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征地拆迁安置的调研报告邢益磊副书记近日,由华隆公司、铜鼓岭项目征地工作队员、市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和龙楼镇部分村委会干部组成的考察组一行19人到成都市锦江区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进行了实地学习考察,深刻感受领悟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效益,深入学习了成都锦江在征地拆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受益匪浅,启示颇多。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在城乡结合部的红砂、幸福、万福、驸马、江家堰、大安桥6个行政村,建设成了占地12平方公里的以“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命名的“五朵金花’’为品牌的观光休闲农业区,已成为国内外享用盛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被评定为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

“五朵金花”观光休闲农业不仅整合了成都市城郊区域之间的农村旅游资源,而且将农村旅游与农业观光休闲、古镇旅游、节庆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区、旅游古镇等为主体的农村旅游发展业态,在不断提升成都市旅游总体实力的同时,还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农村观光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左右,年产值达1.8亿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583万元。

通过景区建设,在区内从事多种开发经营的3000多户农民(11500多人),全部就地转为市民,解决了9790个农民的就业安置,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带动了商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五朵金花”旅游景区每年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达近千万元。

一、打造“五朵金花”观光休闲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和做法(一)高起点科学规划布局。

2000年在规划“五朵金花”建设规模时,成都市政府提出了“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高起点的科学规划思路,用景区模式打造国家级品牌观光休闲农业的大平台。

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能够给城乡居民提供市外休闲娱乐场所,有利于当地农民就地转市民;二是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按照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标准,突出蜀文化民居风格,建设成都市郊区靓丽风景线;三是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一业”产业特色,为失地农民就地安置提供就业支持。

对市政府的规划建设方案,多次举行由社会各界和规划区农民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对确定的规划方案,政府、企业和农户一张蓝图干到底,从而打造了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五朵金花”的知名品牌。

(二)突出连片开发经营。

“五朵金花”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开规模他经营,用连片联户开发,共同扩大发展的市场空间,破解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风险,走出了一条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在产业布局上,围绕共同做大做强观光休闲农业这一主导产业,五个景区实现一区一景一业错位发展的格局。

“花香衣居”:以建设中国花卉基地为重点,全方位深度开发符合观光产业的现代化农业,主办各种花卉艺术节,促进人流集聚,打造休闲餐饮文化。

“荷塘月色”:以现有1074水面为基础,大力发展水岸经济,建设融人、采、莲、蛙为一体的自然景观,打造音乐、绘画艺术文化。

“东篱菊园”:依托丘陵地貌,构建菊文化村,引导游客养菊、赏菊、品菊,陶冶道德精神情操,打造环境人文文化。

“幸福梅林”:用3000亩坡地培育20万株梅花,建设以梅花博物馆为主要景点的梅林风景,打造传统花卉文化。

“江家菜地”:把500余亩土地平整成0.1亩为一小块的菜地,以每块每年800元租给城市市民种植,丰富市民和儿童对发展绿色产业的兴趣,打造农耕文化。

由于连片联户经营和“一村一景一业”创意新颖,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相互关联的观光休闲农业品牌。

(三)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五朵金花”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政府的强势推动。

在任何情况下,政府抓规划蓝图不动摇、抓国家级名牌的标准不降低。

近几年来,在旧村庄改造中,涉及拆迁等各,神农民实际利益的问题,各级政府不回避矛盾,按照“宜拆即拆、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等办法改造了3000多户旧农居,把原来的6个行政村合并成5个景区,农民在新景区就地转市民,统一缴纳“三金”,按照城市社区进行管理。

区政府和街道办先后投资9745万元用于水、电、路、气和污水排放等公共设施建设,给企业和农户创造出了投资搞农村休闲娱乐场所有利可图的市场空间。

在政府的推动引导下,企业和农户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整修农居、新建花卉市场和游泳馆等经营性项目。

(四)多渠道打造融资平台。

大力招商引资、推进土地流转、聚集民间投资,增加财力投入等多渠道融资模式,给“五朵金花”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造“五朵金花”,锦江区政府投入了8300万元用于发展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撬动和吸引民间资金1.6亿元,其中,西南最大的花卉集散地——成都高店子花卉批发市场,就是通过引进2200万元民间资金修建的。

大量民间资本的涌入,改善了农村环境,搭建了农民增收平台,建成7市民休闲的开放式公园,成功走出了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原本属于锦江区政府的幸福梅林精品梅园,来自澳大利亚的合资公司—澳士瞩远投资有限公司拥有它的所有权。

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从事梅花研究开发,并发展为观赏、休闲业的场所,打造成为全国梅花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梅花观赏基地。

(五)以旅带农、农旅互补并重。

“五朵金花”走的是一条以旅游业为龙头,不断完善“公司+农户”的独特的经营和赢利模式。

他们首先营造环境,先把最基础的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完,再进行文化和旅游项目要素的包装,使土地大幅升值,实现了旅游和农业的完美结合,互相烘托,互相升华,提升品质,使旅游和土地开发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

将旅游产业巧妙地与农业生产嫁接,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都市体闲农业,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

由每亩种粮食年收入200 —300元,蔬菜或种花年收入2000——5000元提高到上万元。

二、征地拆迁安置以及就业保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一)征占土地的几种方式。

1、“五不一扶持”。

打造“五朵金花”,锦江区对于城市近郊发展,探索出一条不征地、不拆迁、不失业、不失利、不失权和加大财政扶持的“五不一扶持”的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使当地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

如三圣花乡通过打造“五朵金花”(“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和“江家菜地”),使农民就地就业市民化,同时拥有租金、薪金、股金和保障金“四金”,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市民、新居民”。

农民就地就业市民化后可获得四项稳定收入。

一是租金收入: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土地向专业大户、工商业主和经营能人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基地。

农民土地承包权流转,每亩每年可获得1800元以上的租金;农民房屋出租,每户每年可获得3—10万元租金。

二是薪金:农民到龙头企业务工,每人每月可获得600元以上的薪金收入。

三是股金:农户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乡村酒店、农家乐等项目,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分享收益。

四是保障金:农民达到社会保障条件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住院可报销住院费。

2、土地换社保(又称“双放弃换社保”)。

由政府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按规定给予补偿,并解决社会保障,以此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激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由农村走向城镇,实现农民变市民(也称“双放弃换社保”)。

3、“两股一改”。

实现土地权利共享、共赢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和以转变农民身份为主体的村民委员会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简称“两股一改”。

具体做法是:以村为单位将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人、集体土地股权到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和集体土地股权化后,交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合作社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一次整理。

对于有项目支撑的村由合作社统一与项目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按股份和股权享有相应的收益。

暂时没有项目的,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

4、“三个集中”。

加快土地优化重组和合理流转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与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两者之间,他们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被归纳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

通过“三个集中”,加快土地的优化重组和合理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农民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

(二)拆迁方式。

实行阳光拆迁。

从房地产评估,到拆迁安置、补偿,从政策到标准,一律公开透明,让百姓监督。

(三)补偿和安置办法。

l、征用土地补偿标准。

(1)土地补偿费。

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按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的一半计算。

(2)安置补助费。

征用耕地需要安置的每一个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

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按征用耕地安置补助费的一半计算。

(3)依照上述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

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2、户籍制度改革。

失去土地和部分失去土地的村组,人均耕地0.3亩以下的农民,直接办理农转居手续;人均耕地0.5亩以下的,村集体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成建制为农民办理农转居手续;进城务工人员的户籍,可根据本人的意愿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农转居手续。

失地农民转为城镇户口后,享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

3、人员安置。

对农转非劳动力安置对象,实行自谋职业、单位安置等办法。

对男性年龄50周岁以上不满60周岁,女性年龄40周岁以上不满50周岁的农转非人员,实行自谋职业安置。

农转非劳动力安置对象自谋职业安置的,经本人提出申请并公证后,由征地单位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安置对象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由单位安置的,征地单位将每个安置对象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一次性拨给安置单位。

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的农转非人员为退养安置对象。

退养安置对象经公证后,由征地单位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一次性支付给个人。

不满18周岁的农转非人员,征地单位一次性发放生活补助费。

4、住房安置。

实施“安居工程”,建设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农户可按政府规划享受集中居住区的定向安置居住房人均35平方米(超过享受面积的部份按商品房价),同时配套人均8—11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在集中居住区建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停车厂、文化活动中心,电影放映厅、劳动就业服务站就业培训室、电子阅览室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