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卫星移动通信

浅谈卫星移动通信

浅谈卫星移动通信【摘要】卫星移动通信由卫星通信技术和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结合产生的新的通信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

但由于技术和市场原因,卫星移动通信的市场较小,未来的发展仍有不确定性。

从目前的卫星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情况看,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发展是最好的。

未来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是与地面通信网络组成无缝隙覆盖全球的个人通信系统,真正进入个人通信时代。

同时,卫星移动宽带、终端综合化、星上处理等都是卫星移动业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卫星移动通信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非常有必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关键词】卫星移动通信优势发展动态发展趋势我国的发展现状建议一、引言谈起移动通信,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

想家时,拨通父母的电话便能感受家人的温暖;闲暇时,登上QQ便能和朋友一起聊聊自己的故事;还可以经常上网冲冲浪,感受世界的千姿百态,拓宽我们的眼界。

移动通信将我们与世界紧紧相连,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单纯依靠现有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还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我们可不想父母温暖的叮咛因信号差而终止,也不想仅因手机没有信号而置身“孤岛”。

我们期盼着,无论何时、也无论何地我们都能与我们挂念的人实现通信。

这在21世纪将不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迅猛发展的卫星移动通信将引领我们走进个人通信时代。

二、卫星移动通信的优势卫星移动通信是由卫星通信技术和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结合产生的新的通信方式,具有覆盖范围广、系统容量大、通信距离远、组网灵活、通信费用基本与距离无关、不受地形限制等特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

依稀还记得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瞬间使得灾区对外通信完全中断,卫星是灾区惟一第一时间即可仰仗的通信设备。

汶川大地震以悲剧性的方式证明了卫星通信的重要性。

使用卫星通信系统可以解决占我国土面积50%左右、地面蜂窝网难以覆盖的稀路由通信地区的通信;能满足大量货运、海运、航空、野外勘探、抢险救灾及国防等移动载体“动中通”业务的迫切需求;也是解决灾害发生过程中通信的唯一应急手段。

三、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动态虽然卫星移动通信在无缝隙连接方面优势明显,但是由于技术和市场原因,与卫星固定通信和卫星广播相比,卫星移动通信的市场要小很多,整个产业发展的起伏也较大。

2010年,全球卫星通信业务产值达到了1003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9%。

而卫星移动通信业务产值为23亿美元(包括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较2009年增长了5%。

其中,数据业务仍占产业收入主导地位,占总收入的3/4,是卫星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话音服务收入则持续下降,较2009年收入降低了9%。

这反映了市场需求向数据业务方向发展的趋势。

从基础业务角度来看,2010年卫星移动通信运营商总收入为13.8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8.8%。

根据欧洲咨询公司的预测,未来10年基础业务,即容量批发业务的收入将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达到22亿美元。

其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移动宽带服务、纵向市场发展、新兴地区性需求,以及下一代星座支持新的业务等等。

在地面终端方面,2010年卫星移动通信在用终端达到了210万台,包括宽带移动终端、手持设备、机器对机器(M2M)设备等。

其中手持设备终端成本较高,主要面向专业用户,预计在2010年将达到100万台。

M2M设备主要面向纵向市场,利用大量的终端部署来实现服务收入,预计2020年终端数量降到600万台,但是纯设备销售收入将会逐年下降。

宽带市场将是未来卫星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方向,在移动VSAT的竞争下,预计2020年卫星移动通信宽带终端数量将达到27万台,可产生10亿美元的服务收入。

总体来看,全球卫星移动通信产业的产值远低于卫星固定业务和卫星广播产业,而且市场波动较大。

在地面无线通信网络的强势冲击下,卫星移动通信市场规模有限,仅在地面网络不发达或无法覆盖的地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例如边远地区、航空和航海市场。

同时,在新兴移动VSAT的竞争下,未来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目前的卫星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情况看,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发展是最好的,而且其中的许多系统已经支持手持机通信。

例如,提供全球覆盖的有“国际移动卫星”(Inmarsat)系统已发展到第四代,能为海、陆、空各行业用户提供全球化、全天候、全方位公众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服务,其第五代卫星也已在开发之中。

另一方面,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不景气。

中轨卫星移动系统中最广为人知的是Odyssey系统,由于商业原因已被取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研发了多个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而2000年铱星系统的破产,导致这股热潮迅速降温。

目前成功运行的只有Iridium、Globalstar、Orbconml这3个系统。

四、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未来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便携式用户终端向手持式用户终端扩展;从单一的话音业务向多种业务发展;从窄带业务向宽带业务发展;从单独组网到多网互连发展。

这里的多网互连即借助地面通信网的优势,实现与地面通信网的互连互通和在多制式网络中的相互漫游,最后与地面通信网络组成无缝隙覆盖全球的个人通信系统。

届时,任何个人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任何对象(人或计算机)互通任何信息(语言、图像、文字和数据等),它将标志着真正的个人通信时代的到来。

(1)卫星移动通信与卫星固定、卫星直播融合。

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和卫星直接广播业务用户终端进一步小型化和可移动性,与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用户终端的区别将逐渐缩小;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直接广播3种业务都在往宽带多媒体通信业务方向发展⋯。

这3种业务正在走向融合。

(2)卫星移动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进一步融合。

除了地面移动通信运营商通过发射卫星补充其网络覆盖范围外,原有的卫星移动通信运营商也试图通过新技术完成对地面网络的覆盖,通过向用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与现有的地面移动通信运营商争夺地面用户。

随着卫星通信容量的扩大和单用户成本的降低、卫星技术与地面技术的结合越来越普遍,卫星通信正在成为个人通信的另一种选择,未来各种智能电话将可在卫星和地面蜂窝网络中无缝地自由转换。

(3)卫星移动通信与卫星宽带网结合,宽带移动无疑是MSS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卫星移动通信网络提供宽带接入服务,或者通过卫星宽带接入网络提供语音通信服务,都是目前正在发展的一种趋势。

(4)卫星移动通信与卫星定位服务相结合。

目前卫星移动通信与卫星定位两者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而两者之问服务的结合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多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终端可支持基于GPS的卫星定位服务,而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更是在提供导航定位服务的同时可提供短报文通信服务。

随着卫星定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卫星定位服务与卫星移动通信相结合也将越来越普遍。

(5)终端小型化、综合化和智能化。

终端将更广泛地采用超大规模的专用集成电路(VLSI和ASIC)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使卫星通信终端从单一的以数据为主或话音为主发展为数话兼容的混合网络设备更进一步发展为话音、数据、图文、电视兼容的综合业务终端。

(6)高频段、星上处理、星际链路的使用。

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带宽需求的高速数据处理需求,使用高频段(如Ka或更高频段)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为了减少通信时延和满足大容量通信的要求,星上路由、交换和星际链路等作为更高效的处理方式,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五、对我国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的思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航天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有机融合,是一个国家通信和航天领域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通信基础设施中必要的补充手段,也是一个地域大国必须占领的信息技术制高点。

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我国落后国外先进水平20年以上,星上数字处理技术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并对我国实施禁运。

我国尚未建设自主研发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而波束可以覆盖到我国的GEO卫星有Aces和Inmarsat系统。

由于卫星用户链路大多采用L/S波段,而国际空间频段资源有限,不可再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率先开展空间业务有利于抢占先机和主动权。

因此,我国发展自主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受系统容量和便利性所限,主要应用于广域覆盖和稀路由领域,无法与现有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相竞争,所以应该把它定位成地面移动通信的延伸和扩展,主要服务对象是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和有特殊通信需求的群体。

鉴于成本、技术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考虑,现阶段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区域覆盖为主,兼顾全球为辅;以窄带业务为主,逐步发展支持宽带业务:综合利用GEO和LEO卫星特点,支持小型手持终端,保证流畅清晰的实时话音服务;军民两用,优先满足军事通信,前期投资靠军队,后期发展依赖商用。

六、结束语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该系统有利于促进国家各基础学科和领域新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并直接形成新的、规模化的产业制造链和应用链,实现技术上的自主创新、产业上的规模跨越,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符合国家科技和产业化发展方向,有利于确保国家的卫星通信运输安全,保护卫星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国家应该找准自己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的定位,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攻坚克难,早日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参考文献:[1] 徐烽.陈鹏国外卫星移动通信新进展与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电讯技术2011(6)[2] 候旭光.晏坚.赵建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分析与展望[期刊论文]-数字通信世界2011(7)[3] 张更新.甘仲民.李广侠对发展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的有关思考[期刊论文]-卫星与网络2010(5)[4] 王子祥关于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的思考[期刊论文]-数字通信世界2009(4)[5] 张更新.甘仲民浅论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思路和策略[期刊论文]-数字通信世界2005(7)[6] 朱贵伟全球卫星移动通信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国际太空2011(12)[7] 闵长宁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需求调研和建设的若干建议[期刊论文]-国际太空201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