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绍兴博物馆

绍兴博物馆

绍兴博物馆导游内容:概况—远古的绍兴—生动的传说—原始聚落—越国—会稽郡—水利丰碑—新兴的制镜业—成熟瓷的诞生—名流荟萃—越州—类冰似玉越窑青瓷—绚丽华美的唐代铜镜—绍兴府—水乡石迹——人才辈出——多彩的生活用瓷——近代绍兴——辛亥革命在绍兴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参观浏览的是绍兴博物馆。

[概况]稽山毓秀,鉴水流芳,是我们陈列的总标题。

水乡绍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古城,是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文物作为历史阶的见证,它是文化的载体,在我们的博物馆一共陈列了253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根据历史的发展,以绍兴历代建制变更为依据,一共分为六大部分展示给大家,系统地介绍了五千年前远古的绍兴到1911年亥革命时期的绍兴。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篇前言,是已故的著名作家柯灵老先先生为弘扬家乡历史文化所撰写的,文中写到绍兴史迹辉煌,风土衍沃,山川灵秀丽,河网如织,资源非常丰富,由于地理和生态环境的优越,这里很早就有人类居住。

根据我们对绍兴县马鞍镇仙人山、凤凰墩等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在50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舜避丹朱和禹会诸候生动传说,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绍兴历史的久远。

[生动的传说]尧、舜、禹是我国传说中远古时代的神明圣君,而“古有三圣,越兼其二”,在绍兴保留有许多关于舜和禹的遗址和遗迹,并且流传着舜种嘉谷和禹治洪水的生动传说。

舜,相传他出生在上虞的姚丘,并且在此播种嘉谷,教民同化。

相传大禹曾经两次来到绍兴,第一次,他是为治水而来,并且在涂山村娶了一位名叫女娇的女子为妻,大禹第二次来绍兴,是在他做了部落首领之后,到绍兴来巡狩,并会大会诸侯,记功行赏,这一次他病死于此,葬在今天的大禹陵下。

[原始聚落]绍兴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根据绍兴县马鞍镇凤凰墩、仙人山等地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距今5000年至3500年之间,该地区的原始文明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

展柜当中的这些石制生产工具,是当时绍兴先民生产劳动的工具,从石犁、破土器、石锛等连续性翻译土农具的出现,充分说明当时的稻作农业已进入“犁耕阶段”。

陶器是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主要应用于炊煮、饮食、盛贮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鱼鳍形足陶鼎足具有明晰那的江南水乡特色,可以看出绍兴先民对鱼类情有独钟。

在稳固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制陶、制玉的手工业更趋于专业化,在这些精美的玉器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爱美的意识以及玉器加工水平,同时它又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随随着经济的繁荣,政治文化也日趋成熟,出现了光洁如玉的石铖等礼器。

石铖,本来是一种砍伐的工具和兵器,但后来成为一种寓意深刻的礼器,也是权力的标志。

我们可以看到,展柜当中的这件石铖,明显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应属于仪仗用品。

[越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群雄争霸,绍兴位于越部落的活动中心,在公元前5世纪,越君允常开始在这块土地上拓疆称王,国力逐渐增强,他的儿子句践继位之后,建都绍兴,并以此为基地,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当时向邻的吴越两过为了兼并对方,互相之间经常地发生战争,在一场夫椒之战中,名践被吴所败,入吴为奴,为复国雪耻,他在范蠡、文种等人的鼎力辅佐下,发愤图强,重振国力,经过十生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兴邦复国,一举灭吴,并且逐鹿中原,迁都琅琊。

青铜冶炼业是越国手工业的支柱,根据史料记载,越国境内蕴藏铜锡等矿产资源,具有以工匠欧治子为代表的高超的冶炼技术,他们利用铜锡等矿产资源生产兵器和农具,我们大家知道,越王名践剑,这柄剑在湖北望山出土,该剑出土时还完好如新,锋利无比,这是由当时著名的工匠欧治子所冶炼的,它上面还有美丽的鸟篆文“越王句践自作用剑”八个字,剑身上还饰有菱形花纹,它代表了越国最高的铸剑水平。

展柜中的青铜平脊,青铜嵌脊剑则各具特色,越国工匠利用高潮的铸剑技术,采用不同的合金配比在同一青铜剑中,既能保持脊的坚韧,又能使锷部锋利无比,制作非常精良。

当时越国崇尚“耕战”,他们首先确保兵器的生产,同时又生产大量的青铜农具,生产工具十分配套,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中国素有礼仪之帮的美誉,当时越地制作的乐器和礼器,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青铜礼器鸠仗,最早的时候它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是氏族部落首领使用的权杖,到东汉以后,它作为一处重孝敬老的证物。

根据史料记载,每年的中秋,官府要给古稀老人颁发玉杖,耄耋老人加赐鸠杖,因为鸠鸟是一种不噎之鸟,把它饰于杖首,作为一种吉祥物,祝老人饮食顺畅,健康长寿。

杖墩下的跪佣,真实地再现了越国古来而神气的“”断发文身”的习俗。

它是研究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钩,是一种手持用槌敲击的打击乐器,用于祭祀和宴飨,是钲的别称,盛行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以长江下游吴越地区出土最多,“配儿”钩当中的配儿,是吴王夫差的兄弟,器身上还刻有铭文,对帮助我们判别器主以及墓葬的断代,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越国的青铜业虽然很发达,但产品仅仅满足于“战争和农耕”的需要,日常生活的用具主要是陶瓷器皿,展柜当中的这些原始瓷和印纹陶是南方所特有的,它表现拍印各种编制纹和几何纹,型制非常的规整,种类也十分的丰富,说明当时的制陶业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规模。

中国一向有厚葬之风,这是82年发掘的绍兴坡塘战国墓,是浙江省境风首次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大型贵族土坑墓,是浙江省境内首次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大型贵族土坑墓,随葬器物至多,质量之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越地隆重的礼葬制度。

这写展品就是坡塘战国墓中出土的随葬器物。

照片上的青铜屋模、玉耳金舟都已送浙江省博物馆展出。

其中这个青铜屋模可以说是该墓众多出土文物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件瑰宝,整个场面表现了呤唱娱神的祭祀活动。

展柜里展出的有青铜、青铜炉、青铜小豆、青铜阳燧以及一些玉饰品。

青铜,它有盛酒,盛水两种用途,并且在肩部还刻有铭文。

青铜豆,它是用来盛放调味品的器具,但这样的小型青铜豆应该属于葬用品。

青铜阳燧光作用。

这些饰品不但起着装饰作用,而且还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从展品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主人的身份,在当时应该是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黑皮陶器,这是75年发掘的绍兴上蒋战国墓中出土的文物,它跟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陶器比较,风格有所不同,与楚器非常的相似。

这种现象表明外来文化开始渗入越文化之中,在公元前333年,越王无疆兴兵伐楚,结果战败身死,从此,越国失去了王统地位,疆域又收缩到了原来范围,外地文化也逐渗入进来,这些展品就是楚越文化交融的产物。

经过84年、85年两次发掘,在绍兴县袍谷乡里谷社的战国时期的村落遗址,出土的器物以本地常见的灰陶为主,陶鼎、甑,都是炊煮器和日常生活用具。

绍兴很早就有人从事捕鱼生活,象这个网坠就是渔网上的吊坠。

[会稽郡]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合吴越故地设置了会稽郡,并一直延续到西汉,东汉时吴会分治,直到南朝,经历了八百年的历史,绍兴当时称作山阴,一直是会稽郡治所在地,这段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兴筑了鉴湖,使山会平原约九千顷土地得到了灌溉,农业生产因此得以迅速发展,陶瓷业和铜镜业也迅速崛起,土地的大量被垦殖,为后来会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呈现出“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盛况。

李斯碑是秦代文明在绍兴的遗迹,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曾经五次东巡,其中上会稽,祭大禹,并命宰相李斯撰文刻碑,以歌颂秦始皇的德政,宣扬秦的法律,推行民族同化政策。

【水利丰碑】绍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背靠会稽山,北临杭州弯,中间是山会平原,橫截面呈现山、原、海的阶梯状,所以它不但会受到山洪的袭击,同时也会受到潮汐的侵害,为了解决山洪和海患,东汉的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兴修了鉴湖,筑堤涵闸,成功地起到了排涝和灌溉作用,把山会平原改造成为了一个河湖交错,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这个人工湖的作用至少持续了八个世纪之久,为会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到兴修鉴湖的会稽太守马臻,在鉴湖建成的一年之后,马臻却因为在建湖时触犯了一些地主豪强的利益,被人巫告致死,但是越人没有忘记这位水利功臣,在湖边建庙祀纪念他。

这是马臻墓。

【新兴的制镜业】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玻璃镜子,在古代人们使用的是铜镜,古代的铜镜,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而且还是精美的工艺品,我国的铜镜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汉代是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当时形成了许多铜镜制造中心,当时的会稽就是江南铸镜业的中心。

此地出产的神兽镜和画像镜,在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神兽镜的雕刻手法采用的是浮雕,镜子背面的纹饰主要是神象和龙虎,它的花纹布局有环绕式,对置式,以及重列式,这些在我们展柜里都有展出,内容以道教神仙故事为主题,神兽镜往往还带有铭文,注明了产地和纪年。

画像镜是会稽铜镜的另一种类,背面镜纹饰的主题丰富,手法使用高浮雕,镜子背面的纹饰主要是历史人物,神仙车马为主,一般采用四分法,布置成四组图案,讲究和谐对称。

汉代铜镜的铭文和纹饰主要有两个题材:一是以四神为主的奇禽异兽的动物世界,二就是以西王母为主的神仙世界,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扬名显爵,羽化神仙的愿望,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尤其是道教思想较强,也说明当时南方的道教十分盛行。

汉代是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展柜中还展出了其他从外地流入的铜镜,形制工整,种类丰富。

但无法与会稽出产的铜镜媲美。

【成熟瓷的诞生】会稽的制瓷业历史悠久,是中国瓷器发样地之一,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到东汉时期各项指数都达到了成熟瓷的标准,从此,青瓷开始进入千家万户,这一时期青瓷的品种繁多、质地精良,会稽成为南方制瓷中心。

这个展柜里展出的是秦汉时期的釉陶制品,它在吸水性和耐火性上还达不到成熟瓷的标准,但是器物表面已经施釉,器形规整,釉层增厚制作精细。

釉陶屋模、明器,是一件长方形的“干栏式”建筑,底为圆柱形矮足,使屋身与地面隔离不来,起到防潮的作用,具有浓郁的越地建筑风格。

釉陶屋模、明器,是一件长方形的“干栏式”建筑,底为圆柱四矮足,使屋身与地面隔离开来,起到防潮的作用,具有浓郁的越地建筑风格。

釉陶盘和耳杯是酒器,耳杯为仿汉代漆制羽觞,用釉盘承托。

瓷器不单单是泥土制作而成的,它还凝聚着文化、艺术,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这件釉陶五管瓶,这是一件明器,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褐釉的大罐上面堆塑着四个小罐,整个瓶体呈葫芦状,因葫芦藤生多子,在古人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这是上虞小仙坛窑坛的青瓷标本,它的烧成温度达到了一千三百度,吸水率和抗弯强度等各项指数都已达到了成熟瓷的标准,东汉晚期以后,青瓷开始大量生产,展柜重点青瓷双系罐、六系罐,青瓷贴花铺首盆,都属于日常生活用品,青瓷虎子是卫生用具,它们的釉色淡雅,造型端庄优美,不但有实用价值,带有审美价值。

这个集艺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青瓷羊尊是越窑青瓷中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但到它是以羊为原型所塑造的,在古代羊与祥谐音,寓吉祥如意之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