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轴组件设计资料(全)
17
静态刚度
• 主轴组件的静态刚度是指受外力作用时,主轴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又分为抗弯和扭转两种刚度。数控机床多采用抗弯刚度作为衡量主 轴组件刚度的指标。通常以主轴前端产生单位位移时,在位移方向
上所施加的作用力大小来表示。
主轴刚度K=F/Y(N/Km)
18
抗振性
• 抗振性包括抵抗受迫振动的能力和抵抗自激振动的能力。 有时也把抵抗受迫振动的能力称为动刚度,此时,抗振性 仅指抵抗自激振动的能力。若主轴组件抗振性差,工作时 容易产生振动,不仅降低加工质量,而且限制了机床生产 率的提高,使刀具耐用度下降。 • 主要影响因素:部件的静态刚度、质量分布和阻尼,特别 是主轴前轴承的阻尼。设计时,要使主轴的固有频率远大 于工作时的激振频率,使之不易发生共振。
(2)摩擦力大,阻尼小; (3)径向尺寸大
二、主轴滚动轴承(续)
2、主轴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
(1)双列圆柱 滚子轴承 (2)双列推力 角接触球轴承
二、主轴滚动轴承(续)
2、主轴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
(3)角接 触球轴承
二、主轴滚动轴承(续)
2、主轴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
角接触 球轴承 组合
二、主轴滚动轴承(续)
五、主轴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略)
主轴部件设计
• 基本要求
– 旋转精度和运动精度 – 刚度
– 抗振性
– 温升和热变形(热稳定性 ) – 精度保持性
16
旋转精度和运动精度
• 旋转精度:指装配后的部件在无载或低速转动条件下,主轴前端工作部 位的径向跳动、端面跳动和轴向窜动的大小。主轴组件的旋转精度直 接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 • 运动精度指主轴在工作状态下的旋转精度,这个精度通常和静止或低 速状态的旋转精度有较大差别,它表现在工作时主轴回转中心位置的 不断变化,即“主轴轴心漂移”现象。 • 旋转精度主要取决于主轴及其轴承的制造、装配、调整的精度;运动 状态下的旋转精度取决于主轴的工作速度、轴承性能和主轴部件的平 衡等因素。
20
精度保持性
• 主轴系统必须有足够的耐磨性,以便能长期 保持精度。主轴上易磨损的地方是刀具或工
件的安装部位以及移动式主轴的工作部位。
为了提高耐磨性,主轴的上述部位应该淬硬, 或者经过氮化处理,以提高其硬度增加耐磨
性。主轴轴承也需有良好的润滑,提高其耐
磨性。
21
主轴部件的传动方式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轮传动
– 特点是结构简单、紧凑,能传递较大的扭矩,能适应变转速、变 载荷工作,应用最广。它的缺点是线速度不能过高,通常小于 12~15m/s,不如带传动平稳。
• • • • • • • • • • • • • • • • •
本ppt文档包含以下内容:(本ppt借鉴了许多老师成果) 主传动系统方案的选择确定 主轴组件设计计算 一、主轴组件设计要求 二、主轴组件结构尺寸及材料确定 主轴前后直径d1、d2的确定 主轴内孔直径d的确定 主轴悬伸量a的确定 主轴轴承支撑跨距L的确定 主轴端部结构尺寸的确定 主轴材料选择 三、主轴组件轴承选择设计计算 (一 )主轴组件轴承类型的选择 (二)主轴组件轴承配置的选择 (三)主轴组件轴承的精度 (四)主轴组件轴承的润滑与密封 (五)主轴组件轴承预紧和间隙调整
• 带传动
– 常用的有平带、三角带、多楔带和同步齿形带等。带传动的特点 是靠摩擦力传动(除同步齿形带外)、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成 本低,特别适用于中心距较大的两轴间传动。皮带有弹性可吸振, 传动平稳,噪声小,适宜高速传动。带传动在过载中会打滑,能 起到过载保护作用。缺点是有滑动,不能用在速比要求准确的场 合。
• 电动机直接驱动方式
22
电动机直接驱动方式
高速内圆磨床电主轴
23
24
主轴部件结构设计
推 力 轴 承 位 置 配 置 型 式
a)前端配置b)中间配置c)后端配置d), e)两端配置
25
推力轴承位置配置型式
• 前端配置 前支承处轴承较多,发热大,温升高;但主轴受热后向后伸长,不 影响轴向精度,对提高主轴部件刚度有利。用于轴向精度和刚度要求较 高的高精度机床或数控机床。 后端配置 前支承处轴承较少,发热小,温升低;但是主轴受热后向前伸长,影 响轴向精度。用于轴向精度要求不高的普通精度机床,如立铣、多刀车 床等。 两端配置 当主轴受热伸长后,影响主轴轴承的轴向间隙。为避免松动,可用弹 簧消除间隙和补偿热膨胀。常用于短主轴,如组合机床主轴。 中间配置 可减少主轴的悬伸量,并使主轴的热膨胀向后;但前支承结构较复 杂,温升也可能较高。
主轴组件设计
一、主轴组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1、旋转精度
2、静刚度
3、动刚度 4、温升与热变形 5、精度保持性
主轴组件设计
二、主轴滚动轴承
1、轴承的特点 优点:(1)足够的刚度、高旋转精度、变转速和变载荷
下工作平稳;
(2)质量稳定、成本低、经济性好;
(3)容易润滑。
缺点:(1)旋转中径向刚度变化大;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 1,4一内圈;2一外圈;3一隔套
37
滚动轴承配置
• 配置形式:速度型、高刚度型和刚度速度型
主轴支承的配置—速度型
(a)前、后支承均采用双联角接触球轴承,该配置适用于高速、高精度、 中等负载的数控车床。 (b) 采用三联或四联角接触球轴承,后支承用双联角接 触球轴承,适用于高速、高精度和较高负载要求的数控机床。
三、主轴
1、结构及材质选择
结构:空心阶梯轴 材料:淬火钢或渗碳淬火钢,高频淬硬。
2、技术要求(略)
三、主轴
2、技术要求
四、主轴组件
1、传动方式
(1)带 传 动:结构简单,中心距调整方便, 噪声低,平稳,适于高速。(V带、多楔带和 同步带)
(2)齿轮传动:传递大扭矩,结构紧凑,适合 于变速传动。 (3)电机直接驱动:异步电机+连轴器、变频 调速电机、电主轴等形式。
27
主轴
• 主轴是主轴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形状和尺寸、 制造精度、材料及其热处理,对主轴组件的工作性能都有 很大影响。 • 主轴的结构形状 :主轴通常是一个前粗后细的阶梯轴,即 轴径尺寸从前轴颈起,向后逐渐缩小。这样的结构,是为 了适应主轴各段承受的不同载荷,以满足刚度要求,同时 也为其上的多个零件提供足够的安装、定位及止推面,同 时也有利于加工和装配。
2、主轴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
(4)双 列圆锥 滚子轴 承
二、主轴滚动轴承(续)
3、轴承的精度选择
应采用P2、P4、P5级和SP、UP级
(1)切削力方向固定不变的主轴,旋转精度决定于轴 承内圈径向跳动。 (2)切削力方向随主轴旋转同步变化的主轴,旋转精 度决定于外圈径向跳动。 (3)前轴承的精度对主轴的影响较大,前轴承的精度 应比后轴承高一级。(理论证明略)
小于85%。
30
主轴部件中的轴承
• 滚动轴承
• 液体动压轴承
• 液体静压轴承
• 空气静压轴承
• 磁浮轴承
31
主轴的滚动轴承
• 角接触球轴承:既可以承受径向载荷,又可承受轴向载 荷。常用的接触角有两种:α=25°和α=15°。
角接触球轴承
32
角接触球轴承
• 角接触球轴承多用于高速主轴。随接触角的不 同有所区别,α=25°的轴向刚度较高,但径向 刚度和允许的转速略低,应用较多;α=15°的 转速可更高些,但轴向刚度较低,常用于不承 受轴向载荷的主轴的后轴承。 • 角接触球轴承为点接触,刚度较低,为了提高 刚度和承载能力,一般采用多联组配的方式。
双列圆柱滚子轴承
36
圆锥滚子轴承
修磨隔套3的厚度来调整间隙或预紧。 外圈有轴肩,一端抵住箱体或主轴套筒的 端面,另一端用法兰压紧,以实现轴向定 位。因此,箱体孔可做成通孔,便于加工。 既可以承受径向载荷,又可以承受双 向轴向载荷。由于滚子数量多,承载能力 和刚度都高,轴承制造精度较高,适用于 中低速、中等以上载荷的机床主轴的前支 承。但设计选用时,应考虑给予充分的润 滑和冷却条件.
19
温升和热变形(热稳定性 )
• 温升过高会引起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主轴组件和箱体 因热膨胀而变形,主轴的回转中心线和机床其他件的相对 位置会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加工精度;其次是轴承等元件 会因温度过高而改变已调好的间隙和破坏正常润滑条件, 影响轴承的正常工作。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抱轴”。 • 提高主轴组件热稳定性的主要措施是减少发热、加快散热、 隔离热源以及采用尽可能合理的结构设计,以使热变形能 得到补偿和对加工的影响最小。
二、主轴滚动轴承(续)
3、轴承的精度选择
应采用P2、P4、P5级和SP、UP级
(3)前轴承的精度对 主轴的影响较大,前轴 承的精度应比后轴承高 一级 a (1 )
1
a 2 b l
a 1 (1 ) a l
l
a
二、主轴滚动轴承(续)
4、轴承刚度
滚动轴承的刚度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 线接触轴承的刚度可忽略预紧载荷;点接触 轴承,计算刚度时应考虑预紧力。
四、主轴组件
2、传动件的布置
(1)带轮通常安装在后支承的外侧 (2)齿轮位于两支承之间则尽量使大齿轮靠近前 支承
(3)齿轮位于后支承外侧
(4)齿轮外增设辅助支承
四、主轴组件
3、主轴的轴向定位
(1)前端定位:适于轴 向精度和刚度高的高精度 机床合数控机床; (2)后端定位:适于轴 向精度不高的普通机床, 卧车、立铣等; (3)两端定位:用于短 主轴或轴向间隙变化不影 响工作的机床,如钻床、 组合机床等。
38CrMoAlA,并经氮化处理。
29
主轴主要精度指标
• 前支承轴颈的同轴度约5 μm左右;轴承轴颈 需按轴承内孔“实际尺寸”配磨,且须保证
配合过盈1~5μm;锥孔与轴承轴颈的同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