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社会思维(知觉自我和他人、信念、判断、态度)社会影响(文化与生物从总的压力、说服、团体)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和亲密关系、助人)
社会心理中的重要观点: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2、我们的社会直觉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危险的(有意识、无意识)3社会影响塑造行为4、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5、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6、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开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领域中
价值观与社会系心理学:1、直接影响方式:选择课题、投身于不同学科的人群类型、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析目标2、间接影响方式:科学的主观性、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1、假设的形成与验证(可能存在的)2、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实验室或现场、相关研究或实验研究、随机取样)3、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自变量、因变量、随机分配、伦理道德问题(现世实在论、欺骗、知会同意、事后解说、保密、潜在伤害等))4、从实验室推广到生活
相关研究: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景劣势、因果关系是模糊的
实验研究: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探寻因果关系劣势、通常使用实验室情景设置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自我:自我概念(我是谁)、自我认识(如何解释和预测自我)、自尊(自我价值感)、社会自我(我作为学生、家庭成员和朋友的角色;我的群体特性)
自我服务偏见: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成功与自我的努力和能力,失败与运气和外在因素)、高于平均水平(在主观和社会赞许方面,大多数自己觉得比平均水平高)、盲目乐观(对未来)、虚假普遍性与虚假独特性(高估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同,把自己的品德和才智看成超乎寻常的)
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
常识性归因错误凯利归因理论:三因素——共同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总是表现出这种行为吗)、区别性(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是否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一致性(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会表现出这种行为)——是是是(外部归因,情景)),是否否(内部归因,性格)
代表性直觉:对某人或某事属于某个类别的快速判断——忽视其他重要信息
易得性直觉:对视将发生概率的快速判断中(从记忆中提取的可得性有多高)——过度重视生动鲜明的例子,并因此对错误的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心理
自我实现预言:教师的期望——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
证实
第四章行为和态度
态度的ABC理论:A:感觉B:行为倾向C:认知
计划行为理论:对行为的态度、主观标准、感觉控制——行为意向——行为
预测行为: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最小化、态度与观察到行为存正在的具体相关、强有力的态度
行为影响态度的三个原因:1、自我展示理论:调整自己的态度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行为。

2、认知不协调理论:为减少自己内心的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

3、自我知觉理论:当自己的态度不坚定时,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令人愉快的行为——无外部报酬——内部动机
——外部报酬——外部动机
过度合理化效应:付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能把乐事变苦差
第五章基因、文化和性别
大五人格:
大五社会信念:玩世不恭的态度、社会复杂度、应用的回报、精神性、对命运的控制
预测:自然选择——互助理论、父母投资和择偶理论、父母子女冲突理论
两性社会行为差异的社会角色理论:社会化、其他因素——男女分工不同——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对性别有关的技能和信念——两性行为差异
社会与个体的交互作用:1、某一种特定的社会情况会对不同人产生不同的影响2、由于人们通常会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于是人的因素就会和环境因素发生交互作用3、人们会自己创造环境
第六章从众
谢里夫规范性形成;阿施从众;米尔格拉姆服从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反应、无事前承诺
从众原因:1、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2、获得重要的信息
如何抵制从众:逆反、坚持独特性
第七章说服
说服的中心途径:是否注意信息——理解了吗——相信他吗——记住他了吗——产生相应行为了吗——行动
说服的中心途径:分析并具有某种动机——高努力水平、详细分析——持久的赞同外周途径:很少分析或投入——低努力水平、外周线索、经验法则——暂时性
说服的要素:传达者(可信度、吸引力和偏好)、信息内容(理智对情感、差异、单方面和双方面说服、首因和近因)、沟通渠道(主动和被动、个人与传媒)、听众(年龄和思维缜密性)
首因效应:信息1——信息2——时间——接受信息1
近因效应:信息1——时间——信息2——接受信息2
六个说服原则:权威性、偏好、社会证明、互惠性、一致性、珍奇性
第八章群体影响
集体影响的三个实例:社会助长(纯粹他人在场、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分心、评价顾虑)、社会懈怠(集体搭便车)、去个性化(群体规模、身体匿名性、唤起和分心活动、弱化自我意思)
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应——促进简单行为和削弱复杂行为
他人在场——个人的努力受到了评价——产生评价忧虑——唤起(社会助长)
——个人的努力混在团体当中,未被评价——没有评价忧虑——松懈(社会懈怠)
群体思维的理论分析:社会状况(高凝聚力、群体隔膜、缺乏对搜索和评估的方法学程序、支配性领导方式、对找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式感到压力大而希望渺茫,认为还不如服从领导或其他有影响力的人所赞同的方式)——群体思维的症状表现(无懈可击的错觉、对群体道德无可置疑、群体合理化、对对手的刻板印象、对异议者的支配性压力、自我潜意识压力、一致同意错觉、自我指向的心理防御)——错误决策的特征(对可能性方案的不完全调查、对目标的不完全调查、对所认同的选择方案的冒险估计有误、信息搜索不到位、对手头信息的加工存在选择性偏见、未能对各种选择方案进行重新评估、未能执行备用方案)
第九章偏见:不喜欢他人
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社会化(权威人格、宗教与偏见、从众)、社会制度支持
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比他人优秀(内群体偏见、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避免偏见的动机
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自发类别化、知觉到相似性和差异性)、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独特的人、生动的案例、独特事件)、归因(利群差异、公正世界现象
自尊——个人同一性(个体成就、自我服务偏见)和社会同一性(群体成就、内群体偏见)
刻板印象的威胁:文化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威胁——表现缺陷和不认同刻板化的领域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攻击行为的原因: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本能和进化心理学、神经系统、基因、生物化学)、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两个理论)、攻击行为是习得的(攻击行为的回报、观察学习)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攻击的激发——外向攻击——直接攻击
——其他反应——内向——代替攻击
修正挫折—攻击理论:无法接受的挫折——愤怒+攻击线索——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不愉快的体验和代价回报——情绪唤醒+结果预期——依赖、成就、退缩与顺从、攻击、躯体症状、用药物和酒精来自我麻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敌意性攻击行为的要素:厌恶情绪(疼痛、不适、挫折攻击、侮辱、拥挤)——敌对想法和记忆、愤怒的情绪、唤醒状态——攻击反应
暴力游戏攻击倾向影响:反复玩暴力游戏——攻击性信念和态度、对攻击的感知、对攻击行为的预期、攻击性行为脚本、对攻击脱敏——攻击型人格增强
第十一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什么造就了友情和吸引:接近性(相互交往、对相互交往的预期、曝光效应)、外表吸引力(吸引力和约会、匹配效应、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相似性与互补性、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归因、自尊与吸引、获得他人的尊重)、关系中的回报
斯滕伯格爱情三成分理论:亲密、承诺、激情
第十二章利他:帮助他人
为什么会帮助他人:获得回报,避免惩罚(社会交换、内部回报、社会规范)、进化心理学(亲缘保护、互惠)、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真正的利他主义
利他理论比较:社会交换——心理学——帮助外在回报——忧伤—帮助内在回报
社会规范——社会学——互惠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进化理论——生物学——互惠——亲缘选择
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帮助行为路径:
目睹他人的痛苦——痛苦——减少自己痛苦的利己动机——实现减少自己痛苦目的的行为——共情——减少他人痛苦的利他动机——实现减少他人痛苦目的的行为
何时会帮助:旁观者数量(注意、解释、确定责任)、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时间压力、相似性
拉塔那和达利的决策树:注意到事件—解释为紧急情况?—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
如何增加帮助行为:去除对帮助的抑制(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内疚对自我形象的关心)、利他主义的社会化(浇教化道德包容、树立利他主义榜样、把帮助行为归因为利他主义动机、习得的利他主义)
第十三章冲突和和解
引起冲突:社会困境(囚徒困境、公共地悲剧、解决社会困境)竞争、知觉到的不公平、误解、镜像知觉、简单化思维、知觉转换、
怎样获得和平:接触(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合作(共同的外部威胁能够建立内部的团结、超级目标、合作学习能够改善种族态度、群体和高级认同)沟通(谈判、调解、仲裁)和解(GRIT—逐步、互惠、主动的减少紧张,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民族和文化认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