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株洲市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一、主体内容现状与背景篇包括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两章,分析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经验和不足。
成绩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又快又好;二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三是环境建设成效突出;四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五是民生事业显著进步;六是综合改革大力推进。
五条经验包括: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坚持项目带动,强化推进机制,凝聚合力求发展;三是坚持重点突破,运用战役方式,全力以赴抓发展;四是坚持民生为本,加强公共服务,统筹兼顾共同发展;五是坚持先行先试,改革体制机制,激发活力促发展。
同时,也看到了我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产业、产品结构还不够优,传统重化工业、中间产品比重较高;城乡二元化格局还没有大的改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瓶颈制约仍然存在;发展后劲还不够强,大项目好项目不够多,投融资无论在总量扩张还是结构优化上,还有待加强和改进;干部思想观念、现有的一些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
根据《中共株洲市委关于制定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株洲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是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规划,是201X-201X年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和总体规划。
《纲要》共分为五个篇章,分别为现状与背景、思路与布局、主要任务、发展动力和规划实施。
本篇章指出我市的发展环境处于重大的全面转型时期。
首先,全球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其次,我国进入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期,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再次,我省经济增长将继续在中部处于靠前地位,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最后,我市发展进入内生集聚加速发展期,发展格局将出现较大改变。
我市既面临大有作为的机遇,也面临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挑战。
面临的机遇主要有: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实施的机遇;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机遇;全省实施四化两型战略的机遇;高铁快速发展的机遇。
挑战主要包括:发展竞争压力大;资源环境压力大;改革攻坚压力大。
思路与布局篇章包括总体思路和空间布局两个章节,本篇章对我市十二五时期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
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政策导向三个方面进行总体思路的设计。
同时,对主体功能区和区域功能、交通、城镇发展、产业进行了科学布局。
主要任务篇章提出了两型产业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强文化建设、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七大任务。
其中,两型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以突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大措施来推动我市新型工业化;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业、着力促进消费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大力推广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加强园区平台建设和加快园区体制转型,双管齐下,加强园区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树立全域株洲的理念,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规划全域覆盖、项目全域布局、投资全域协调,以此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一方面是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体制和机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是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从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人口和计划生育五个途径加以实现。
社会建设和管理涉及三个方面,分别为加强社会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全市居民素质和道德水平。
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数字城市工程,推进智能应用体系建设。
发展动力篇从科技和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和对外开放、要素支撑三方面分析我市十二五时期发展所需的动力支撑,主要包括了加大科技创新、促进教育发展、继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继续加强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的投入。
规划实施篇包括规划组织实施和项目支撑两节内容,通过突出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细化县区规划功能,加快形成推动机制,加强评估考核,以重大项目为基础,实现其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确保《纲要》的顺利实施。
二、主题主线我市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围绕这个主题主线,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定位: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为核心,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深入持久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和旅游升温三大战役;大力实施科教先导、产业转型、城镇带动、民生优先战略,建设智慧株洲、实力株洲、绿色株洲、幸福株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两型社会示范区。
根据主题主线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实现五个转变,即将由一般的工业城市向综合型产业城市转变,由传统的产业城市向现代创新型城市转变,由产业集中型城市向要素集纳型城市转变,由建筑和人口过度密集城市向森林园林型城市转变,由阶层比较分明的城市向发展共享型城市转变。
《纲要》还提出,到201X年我市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示范区;实现全市GDP、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X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致力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三、科学发展与转变方式围绕科学发展和转变生产方式的主题主线,《纲要》从空间布局与主要任务两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划部署。
1. 空间布局《纲要》将市域范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其中,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市区,株洲县、醴陵市、攸县以及茶陵、炎陵县城,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的镇区规划范围;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炎陵县、茶陵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其他县市区的各类宜农土地、坡度较高的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地区等;禁止开发区主要包括炎帝陵、神农谷、云阳山、酒埠江等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湘江、渌江、洣水、官庄水库、洮水水库等重要水源保护区,各县市区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需求,结合现有发展基础,确定市区及县域发展功能区划。
在交通布局上,公路将突出一圈一网,加快高速公路、城际干线道路和一般干线公路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
一圈即形成从市区到各县城2小时高速公路通勤圈,一网即形成国道一纵四横、省道九纵十四横的公路主骨架网。
铁路方面,在市域形成三纵三横铁路网架构,在城区形成 X 形轨道交通框架。
航空方面,建设好株洲通用机场,规划建设炎陵通用机场。
此外,水运将合理布局湘江沿岸货运、客运、游艇码头,形成功能配套的码头梯级布局。
在城镇发展布局上,《纲要》提出加快中心城区、次中心、县城及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范围。
市域形成一主两次、两轴四带,市区形成一体三极、三环七射的城镇发展格局。
在产业布局上,按照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配置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功能明确、分工协调、竞争有序的产业区域布局。
其中,工业突出优势产业、优势地区,打破传统的工业围城格局,按照象限布局的思路,优化工业布局,规划引导中环大道以内的工业企业逐步外迁。
重点建设一区七园;服务业在主城区形成一区三圈的格局;农业形成一廊三片发展格局,一廊:在106国道沿线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长廊。
三片:一是城郊高效产业片,二是规模化优质产业片,三是山区特色产业片。
通过对我市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以实现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时序上的主次分明、城乡发展的有机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
主要任务两型产业体系建设(1)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以建设五个千亿产业集群为主要目标,形成四城三基地工业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业链层次高端化、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
重点培育先进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健康食品与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及能源装备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基础化工产业、陶瓷、烟花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提质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消费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发展现代物流、职教培训、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炎帝陵5A景区、神龙谷4A景区等景区的建设,并不断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促进旅游消费,整合旅游资源,开发韶山南岳炎帝陵井冈山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宣传,积极组织到主要客源市场举办推介会,提升旅游产品知名度;着力促进消费服务业的发展。
完善市场体系,优化服务网点布局,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3)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方向,以现代发展理念、组织形式、经营模式、装备技术和专业人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全省率先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4)加强园区建设。
将园区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作为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和推动项目建设的有效载体。
努力实现由单一工业园区向综合产业园区转变、注重区域政策差别向注重产业政策差别转变、行政化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变,形成特色布局、全员招商、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
加快田心高科园、金山工业园、渌口经开区、茶陵经开区等园区的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加快对云龙示范区、天易示范区和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等园区的提质升级。
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一是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完善城镇体系,按照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城镇体系,重点建设1个中心城市、2个次中心城市、3个县城、10个万人以上重点镇和100个千人以上中心村;加强规划管理,理顺各类各级规划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城市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大城管格局。
二是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和建制村村庄规划的编制,到201X年,全面完成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完成重点建制村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路、水库、安全饮水工程、电网等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社会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