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常见病证--中医课件
清热润肺 消渴方 生津止渴
胃热 消谷善饥,口干欲饮,大便秘结, 清胃泻火 玉女煎 中 炽盛 形体消瘦,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 养阴生津 消 气阴 口渴喜饮,多食易饥,精神困倦, 益气健脾 七味白
亏虚 肢体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生津止渴 术散
肾阴 尿频量多,口干舌燥,腰膝酸软, 滋阴固肾 六味地
审察脏腑虚实 •一般说来,内伤脏腑腰痛多为虚证,也有虚中夹实,伴有寒湿、 湿热、瘀血者.
2.腰痛与腰软的鉴别 腰痛:腰部一侧或两侧酸楚疼痛为主症 腰软:腰部软弱无力为主症,少有腰部痠痛,多伴 发育迟缓,头项软弱,手足瘫痿。
3.治疗原则: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 的不同,分别予以散寒行湿、清热利湿。 外伤腰痛属实,治宜理气通络,活血祛瘀为主。 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为主。
泻白散 合黛蛤 散 百合固 金汤
第十节 胃痛
概述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 主症的病证。
• 多由外邪犯胃、情志不畅、饮食劳倦、脾胃虚弱所致。 • 基本病机: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血瘀阻不畅 。
病因病机
1.寒邪客胃 • 外感寒邪 内客于胃 寒主收引 气血凝滞
胃痛。 2.肝气犯胃
肾精亏虚
髓海不足
房劳过度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辨证论治
1.眩晕在脏腑方面的辨证要点
眩晕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2.眩晕的治疗原则
虚者补之:气血虚者宜健脾益气养血; 肾精亏虚者宜补肾填精生髓。
实则泻之: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 肝火上炎宜清肝泻火; 痰浊中阻当燥湿祛痰。
证型
证候
气阴两伤
血瘀
阴阳俱虚
旺
多饮 多食 多尿 消瘦 尿甜
变证百出
辨证论治
1.辨上、中、下三消之主次: 上消——口渴喜饮 中消——消谷善饥 下消——小便频数
2.治疗原则 应从养阴入手,燥热较甚时佐以清热,阴损及阳者阴 阳并补。
证型
上 消
证候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 方剂
第二十节 腰痛
概述
病证特征: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痠楚疼痛为主要 症状的病证。 腰为肾之府,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现代医学范围:腰肌劳损、泌尿系感染等疾病的过程 出现以腰痛为主症者,可参考本节辩证治疗。
病因病机
感受 寒湿
感受 湿热
跌仆 外伤
久居冷湿之地或涉水冒雨, 劳汗当风,衣着湿冷
感受湿热或寒湿 内蕴日久郁而化热
饮食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 积滞 不消化之食物,吐后较舒,不思饮食,大
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脾胃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饿时痛增,得食则 虚寒 减,呕吐清水,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大
便稀溏,舌淡,脉虚或细弱。
胃阴 胃痛隐隐,烦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 亏虚 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
方剂
温胃散寒 良附丸 理气止痛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 和胃止痛
活血化瘀 失笑散 理气止痛
消导行滞 保和丸 和胃止痛
温中健脾 黄芪建中汤 和胃止痛
养阴益胃 益胃汤
第十七节 眩晕
概述
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同时出现,统称眩 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 站立,或 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甚则昏倒等症状。
天麻钩藤 饮
①左归丸 ②右归丸 归脾汤
半夏白术 天麻汤
名词解释
1.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同时出现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 心、呕吐、汗出、甚则出现昏倒。 2.清阳不升:指水谷化生的清阳之气不能正常濡养头部, 肌表、四肢,可出现头晕、眼花、视蒙、肢倦等症。 3.头重如蒙:因痰浊之邪中阻,清阳不升,上蒙清窍而致 头部沉重感且头昏不灵。 4.掉眩:掉即动摇,多指手足震颤、头摇等症,眩即眼 花,皆为风动之表现。 5.眩冒:即眩晕
下 亏虚 头昏耳鸣 ,舌红,脉沉细数。
黄丸
消 阴阳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腰膝酸软, 两虚 形寒畏冷,甚则阳痿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
温阳滋肾 金匮肾
固涩
气丸
• 忧思恼怒 肝郁气滞 横逆犯胃 胃失和降 胃痛。 • 病程日久 瘀阻络脉 不通则痛 胃痛。
3.饮食伤胃
• 饮食不节,饥饱无常 损伤脾胃 胃痛。 • 或恣食肥甘,嗜酒过度 湿热中阻 壅滞胃脘 胃脘
作痛。
4.脾胃虚弱
• 禀赋不足,或劳倦内伤 ,或久病不愈,或用 寒从内生 虚寒胃痛
药不当 损伤脾胃 胃阴受伤 阴虚胃痛
标本兼顾为主。
证型
证候
治法
风寒 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头痛, 疏风散寒 咳嗽 恶寒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宣肺止咳
外
感 风热 咳嗽,咯痰黄稠,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 疏风清热
咳 犯肺 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宣肺止咳
嗽 燥热 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 清肺润燥
降; • 或肺、肾气亏虚 不能纳气。
肺不肃
辨证论治
辨治要点
• 辨清外感和内伤之所属。 • 外感咳嗽,起病较急,病程短,并伴有外感表证,属
于邪实。 • 内伤咳嗽,发病较缓,病程较长,伴它脏见证,多属
邪实正虚。 • 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在临床上可相互转化或兼夹。 • 外感咳嗽治疗以祛邪利肺为主;内伤咳嗽以调理脏腑、
证型
证候
寒邪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口不渴 客胃 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肝气 胃脘胀痛,攻撑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 犯胃 作,嗳气频繁,或有泛酸,大便不畅,舌
苔薄白,脉弦。
瘀血 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时持久,或只痛 停胃 不胀,拒按,食后痛增,或伴有呕血,黑
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虚痛 腰 痛
脉弦细数;
②偏阳虚:舌质淡, 脉沉细
②温肾壮腰
方剂 甘姜苓术汤
三妙散
身痛逐瘀汤
①左归丸 ②右归丸
第二十一节 消渴
概述
病证特征: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 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现代医学范围:西医的糖尿病、尿崩症,可参考 本节辨证论治。
鉴别诊断:
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 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 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 伴见多食、多尿、尿甜、消瘦等消渴的特点。
咳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嗽 肝火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痰粘难咯,咽干口 清肝降火
犯肺 苦,咳引胸胁作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泻肺止咳
阴虚 干咳,咳声短促,或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 养阴清热 咳嗽 咽干,低热,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苔少, 润肺止咳
脉细数。
方剂
杏苏散
桑菊饮
桑杏汤
二陈汤
清金化 痰
舌脉
治法
方剂
肝阳 上亢
肾精 不足
气血 两虚
痰浊 中阻
眩晕耳鸣、头痛 舌红苔黄,脉弦 且胀、急躁易怒、 恼怒加剧
平肝潜阳
眩晕耳鸣、腰膝 ①舌红苔少脉细数 ①补肾滋阴
酸软、精神萎靡 ②舌淡脉沉细
②补肾温阳
眩晕、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 神疲纳减、劳累 即发
补气养血
眩晕、头重如蒙、舌苔白腻,脉濡滑 燥湿祛痰 胸闷痰多
伤肺 血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
舌苔薄黄,脉细数。
痰湿 咳嗽痰多而白粘,胸闷脘痞,纳呆便溏,身重 燥湿健脾
蕴肺 易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化痰止嗽
痰热 咳嗽,或气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色黄而粘, 清热化痰
内 壅肺 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或咯痰有腥味,胸胁 宣肺止咳
伤
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赤,口渴欲饮,
辨证论治
辨治要点
• 临床上胃痛的辨证须辨别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证多剧痛,痛 有定处,拒按,脉盛;虚证则痛缓无定处,喜按,脉虚。
• 遇寒痛甚,得温则舒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得寒痛减为 热证。
• 在气者多见胀痛,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在血者持续刺痛,痛有 定处,舌质紫黯。
• 治疗以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 激动,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 出,颈前生长肿物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 多尿、尿甜等症。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 嗜食无度
情志失调 气郁化火
劳欲过度 素体阴虚
病因病机
积
热 伤
肺燥 上消
津
胃热 中消
阴虚燥热
郁
肾虚 下消
火
伤
阴
阴 虚 火
跌仆闪挫或体位不正, 用力不当
经脉
气血
实
运行
受阻
腰痛
先天禀赋不足, 或久病失治 年老体衰, 或房劳过度
肾精亏虚
经脉
筋骨
虚
失濡养
病机要点: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是标。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腰痛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内伤与外伤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感受寒湿或湿热之邪 的症状; •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痠痛,病程缠绵,常伴有脏腑虚损 症状,多见于肾虚; •外伤者,起病急,疼痛部位明显,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 可鉴。
证
证候
型
舌脉
治法
寒 腰部冷痛重 舌质淡,苔白腻,脉 散寒行湿
湿 着,转侧不 沉而迟缓 腰利
温经通络
痛
湿 腰部疼痛,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 清热利湿
热 重着而热 数 腰
舒筋止痛
痛
瘀 腰痛如刺,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