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TSP法)施工作业指导书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TSP法)施工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TSP法)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TSP法)施工。

2.作业准备2.1施工前应充分掌握隧道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内容,并及时与现场进行核对,以确定合适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并配备相应机具设备。

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做好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技术交底。

2.2熟悉《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9217-2015)、业主下发有关超前地质预报的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

2.3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纳入正常的施工工序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反馈系统。

2.4熟悉了解已有勘察资料,掌握掌子面所处地段的地层岩性、构造特征、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2.5熟悉了解其他预报手段探测成果,分析判断掌子面所处地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可能出现的差异(与勘察成果比较)。

3.技术要求3.1技术指标3.1.1地层岩性预报,特别是针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3.1.2地质构造预报,特别是针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1.3不良地质预报,特别是针对瓦斯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1.4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针对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2技术标准3.2.1探明断层的性质、产状、富水情况、在隧道中的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的规模、物质组成等,并分析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

3.2.2测定瓦斯含量、瓦斯压力、涌出量、瓦斯放散初速度等,评价隧道瓦斯严重程度及对工程的影响,提出技术措施建议等。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施工程序详见图1。

4.2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详见图2、图3。

图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程序框图图2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流程图图3 地质预报信息处理流程图图4 TSP超前预报测线示意图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5.1.1预报工作开展前一天,通知施工方按照观测系统设计图打好接收器孔和爆破孔。

5.1.2接收器孔和炮孔的布置必须由施工方测量人员定点布孔,切勿随意定点布孔,以免影响预报的数据质量。

布孔定点时,接收器孔和炮孔应在同一平面上,并用喷漆做好标记,炮点要序号标记。

5.1.3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包括孔距、孔深、孔倾角)钻孔,孔身要直,必要时需清理孔内岩屑和泥浆。

孔内岩屑(渣)和泥浆要用水冲出孔外,以便于套管和炸药包放置到位。

5.1.4布孔时,如若遇到洞室,接收器孔和炮孔的布置应避开洞室。

避不开时,炮孔应布置在洞室的对侧,数据记录时应注明洞室的位置(里程桩号)。

5.2施工工艺5.2.1隧道地质灾害分级⑴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分为以下四级,详细影响因素见表1。

A级:存在重大地质灾害的地段,如大型暗河系统,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软弱、破碎、富水、导水性良好的断层破碎带,特殊地质地段,重大物探异常地段,大型、特大型涌水涌泥地段,诱发重大环境地质灾害的地段以及高地应力、瓦斯灾害严重的地段以及人为坑洞等。

B级:主要针对中、小型涌水涌泥地段,较大物探异常地段,断裂带等。

C级:主要针对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地段,发生涌水涌泥的可能性较小。

D级:非可溶岩地段、小型断层破碎带,发生涌水涌泥的可能性极小。

⑵超前地质预报坚持隧道洞内探测与洞外地质勘探相结合、地质方法与物探方法相结合、多种物探方法相结合、地球物理方法与超前水平钻探相结合,辅助导坑与主洞探测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手段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A级预报:采用地质素描、地震反射波法(TSP、TGP等)、地质雷达、超前水平钻探、加深炮孔等手段综合预测。

首先以长距离地震反射波法进行预测,同时中长距离的超前钻探探查和短距离的雷达探测,每一个开挖循环,都进行加深炮孔探测。

B级预报:采用地质素描,地震反射波法,辅以地质雷达,进行必要的单孔超前水平钻和加深炮孔探测。

当发现局部地段较复杂时,则按A级要求实施。

C级预报:以地质素描为主。

对重要的地质(层)界面、断层或物探异常可采用地震反射波法进行探明,必要时单孔超前钻探。

D 级预报:采用地质素描、辅以加深炮孔。

5.2.2 TSP超前地质预报方案⑴一般要求①严格按照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实施,科学组织,正确处理施工进度与超前预报工作的关系。

当施工进度与超前预报发生矛盾时,施工必须为超前预报让路,以避免盲目施工,确保超前预报实施,并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②超前预报人员应能正确使用物探仪器设备,并具备判译、预报能力。

③参与超前预报工作的单位应按要求配备预测预报人员与超前探测仪器设备。

④开展物探预报方法时,各架子队应予以配合,提供条件。

⑤当发现具有涌(突)水、涌(突)泥(砂),等大型地质灾害时,参建各方应及时共同研究分析、提出处理方案及措施意见。

⑵地震波反射法(TSP)技术要求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地震波反射法每次预报距离应为100m左右,不宜超过150m;地震波反射法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预报区段重叠长度不应少于10m。

⑶地震波反射法仪器要求①仪器采用TSP,单点反射法可采用一般工程地震仪,使用的仪器必须达到出厂规定的技术指标;②仪器的记录长度应能够满足预报距离的要求;③仪器的采样间隔设置应在30ms~250ms间具有多档选择,以适应不同隧道围岩探测的要求,一般硬岩宜采用小的采样间隔,软岩采用稍大的采样间隔;④仪器的接收装置应具有高灵敏度的响应特性,对于三份量接收装置具有良好的指向性;⑤仪器与配套设备应具有防震、防尘、防潮功能,适应山区运输和隧道环境下使用;⑥仪器的存储介质在隧道内外温差较大的条件下应具有防结雾功能,防止数据的丢失;⑦仪器采集时不宜选择使用滤波档,因特殊需要使用滤波档时,不应造成有效波记录的畸变,并应有对比记录;⑧在煤系地层探测时,应采用煤矿许用炸药和煤矿许用电雷管,必须采用电力起爆。

⑷反射波记录的质量是数据处理和获得高质量预报成果的基础,原始反射波记录必须满足下列要求:①反射波原始记录包括仪器检查记录、试验记录、质量检查记录、生产记录、班报表等;②记录首波(即由震源产生的直达波)中纵波与横波的同相轴应具有清晰分离的特征,应依据记录上的同相轴判断纵波与横波的速度,干扰背景不应影响初至波时间的读取和波形的对比;③采集反射波记录时,应满足激发与接收同步进行的条件,接收延迟误差不应大于3ms;每次探测采集的有效地震波的道数不应小于弹性波反射法仪器设备要求的理论工作道数的80%,如有工作道不正常,则应重新进行数据采集;④反射波检查记录与原观测记录的同相轴应有基本一致的重复性和波形相似性。

⑤数据采集时应尽可能减少隧道内其他震源震动产生的地震波、声波的干扰,并应采取压制弹性波、声波干扰的措施。

5.2.3超前地质预报的内容和方法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是根据隧道围岩地质复杂程度分级,采用一定的预报技术手段来确定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及周围可能发生突(涌)水(泥)、塌方、掉块、冒顶、放射性等地质灾害风险源的位置、规模、性质、发育特征、强度、影响范围等;对于岩溶隧道,还应对底板的岩溶发育情况以及岩溶水的赋存规模以及压力进行预测。

根据预测与预报的结果,建立灾害应急处理方案与薄弱地段的施工方案,为隧道工程施工方案的制订与风险防范提供动态可靠的依据,确保隧道施工地质风险安全可控。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内容包括:超前地质预报;施工围岩分级及稳定性评价;灾害评估及防治工程措施建议3项内容。

⑴超前地质预报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地质工作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其工作分为:既有资料收集;地质调查;洞内外水文调查;监测测试;超前地质预测;综合超前预报和成灾警报等五项任务。

①既有资料收集既有资料和相关地质成果的收集和分析,对存疑虑的相关重大地质问题和地段,必要时进行踏勘和补充恰当的地质工作。

②地质调查:超前地质预报最基础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A.地质观察a.地层岩性——地层时代划分,岩组划分,岩石划分,岩体性态,切割程度,围岩等级等。

b.断层——断层性质、位置、产状、破碎带宽度及构造岩划分,断层岩体的围岩级别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断层坍方的地质原因,是地质观察的重点。

c.贯穿性节理——产状、密度、宽度、延伸情况,节理面特征、力学性质。

分析判断组合特征、岩体完整性程度,控制局部坍方的构造内因。

B.岩溶调查:岩溶规模(形态)、位置(洞体里程)、所属地层和构造部位,充填物(成分、状态)、洞体展布的空间关系。

③洞内外水文调查A.洞内水文调查a.涌水点(处)调查空间:层位、构造部位、洞围分布,含水体分布;时间:点(处)间的时效关系;制约:制约因素、补给来源、途径、连通关系。

b.涌水量预测:实用量测:反映瞬时特征和短期变化特征;长期观测:反映长期变化特征和动态特征;涌水量预测;c.水质水压测试:包括水压、水温、水色、含泥沙量测定;d.危害评估B.洞外水文调查a.气象观测。

b.重要排泄点、径流点长期观测;c.相关岩溶水文地质及环境水文地质调查调绘:相关岩溶水文调绘、地表坍方、变形调查;试验:同位素、示踪等;水质。

④超前地质预测A.预测方法超前物探预测法:包括地震反射波法、地质雷达;超前钻孔预测法:包括超前水平钻孔、加深炮孔。

B.预测有效距离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测:其预报距离为100~150m。

以地震反射波法为主结合地面地质工作综合预报。

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测:其预报距离为15~30m以内。

是在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以地质雷达、5~8孔5m加深炮孔和30m超前钻孔为手段并结合掌子面地质素描工作综合预报。

中长距离超前预测:其预报距离为30~100m,是在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测的基础上,针对较大物探异常,以30~100m超前钻孔为手段并结合掌子面地质素描工作综合预报。

⑤综合超前预报和成灾警报A.综合超前预报内容地层、完整性及含水情况;断层及富水情况;大型岩溶及富水情况;暗河。

B.超前地质灾害警报内容大型塌方;涌水涌泥;C.预报灾害警报方法资料综合分析法;不良地质前兆预测法;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判断法。

⑵施工围岩分级和围岩稳定性评价围岩稳定性评价一般分为稳定性初步评价和长期稳定性评价。

①施工围岩分级,根据地质调查和物探预报资料确定岩石坚硬程度、完整性,并根据岩体含水情况划分施工阶段围岩分级。

②围岩稳定性评价:根据施工围岩分级、掌子面稳定状态,综合评价围岩稳定性。

根据软弱不利结构面楔体稳定性分析,评价围岩局部稳定性,预报拱顶掉块、侧壁片帮等灾害。

⑶灾害评估、防治工程措施建议①灾害评估内容:包括超前地质预报、围岩稳定性评价和隧底岩溶探查所反映的大型坍方、涌水涌泥、软岩变形、围岩稳定性、隧底岩溶坍塌等方面。

②灾害评估方法:参照表1地质灾害分级简表中地质复杂程度,诱发环境问题的程度和结合工程特征评价各类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质量、工期、环境的危害评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