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假设法解决问题(二)①河北省平乡县大刘庄小学 李明亮五、把不同的分率(倍数)假设为相同例17.两堆煤共66吨。
一次运走了甲堆的31和乙堆的51,共运走16吨。
两堆煤原来各有多少吨?分析与解法1. 甲堆的31和乙堆的51共16吨。
假设一次运走甲堆的31,也运走乙堆的31,那么,一次应该共运走两堆煤总数的31,即66×31=22(吨),比实际运走的多6吨。
因为假设从乙堆运走的比实际从乙堆运走的多31-51=2/15,所以6吨就相当于乙堆的152。
(66×31-16)÷(31-51)=45(吨) (乙堆) 66-45=21(吨) (甲堆)解法2.假设从甲乙两堆都运走51,…… 甲堆 (16-66×51)÷(31-51)=21(吨) 乙堆 66-16=45(吨)把不同的分率(倍数)假设为相同的分率(倍数),就会使数量与实际的数量不符。
再找出假设的数量与实际数量产生差异的原因,就可使问题得解。
这里运用了一个简单的规律——甲堆的31与乙堆的31的和等于两堆总数的31。
例17与例13很相似。
如果用前面的方法解例17,则有如下解法。
① 此文原题目为《用假设法解应用题》,初稿完成于1993年11月,1994年12月第一次修改,1997年8月第二次修改。
解法3. (66-16×3)÷(1-51×3)=45(吨) (乙堆) 解法4. (16×5-66)÷(31×5-1)=21(吨) (甲堆) 例18.甲乙两数的和是31.如果甲数扩大3倍,乙数扩大5倍,则它们的和是125.求甲数和乙数。
分析略。
解法1.甲数 (31×5-125)÷(5-3)=15乙数 31-15=16解法2.乙数 (125-31×3)÷(5―3)=16甲数 31―16=15解法3.甲数 (31-125×51)÷(1-3×51)=15 解法4.乙数 (125÷3―31)÷(5÷3-1)=16类似习题:1.师徒二人加工零件,他们的任务一共是200个。
师傅超额1倍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徒弟完成了自己任务的150%,共加工355个零件。
师徒二人加工零件的任务各是多少个?2.甲数比乙数小1。
甲数扩大3倍,乙数扩大5倍后,两数相差35.求甲数和乙数。
3.甲乙两数的和是35。
甲数扩大3倍,乙数缩小3倍后,两数的和是57。
求甲数和乙数。
六、把变化的倍数关系假设为不变例19.5年前,小强的年龄是小平的9倍,今年小强的年龄是小平的4倍。
今年两人各多少岁?分析:5年前,小强的年龄是小平的9倍。
假设今年小强的年龄仍是小平的9倍(比实际多算了小平今年年龄的5倍),则小平长了5岁,小强就应该长9个5岁(比实际多长8个5岁)。
多长的这8个5岁就对应着多算的小平今年年龄的5倍。
解:5×(9-1)÷(9-4)=8(岁) (小平今年岁数)8×4=32(岁)(小强今年岁数)解法2. 5×(4-1)÷(9-4)+5=8(岁) (小平今年岁数)例20.罐头厂运进的苹果是梨的3倍。
生产罐头每天用梨2吨,每天用苹果5.5吨,同时开始生产梨罐头和苹果罐头,到运进的例用完时,还剩苹果4吨。
运进的梨和苹果各有多少吨?分析:运进的苹果是梨的3倍。
假设每天用去的苹果也是梨的3倍,则每天用梨2吨,每天就应该用苹果6吨。
这样,运进的梨和苹果将正好同时用完。
但是,实际每天每天用去的苹果是5.5吨,比假设的少用0.5吨,也就是实际比假设每天“节约”0.5吨,到最后梨用完时,一共“节约”(剩下)了4吨苹果。
由此可求出生产天数,进而求出运进的梨和苹果吨数。
解:2×[4÷(2×3-5.5)]=16(吨)(梨)16×3=48(吨)(苹果)或 5.5×[4÷(2×3-5.5)]+4=48(吨)(苹果)48÷3=16(吨)(梨)例21.小明的原有练习本数是小华的3倍。
小明用了2本,小华用了4本后,小明的练习本数是小华的5倍。
他们原有练习本各多少本?分析与解法1.假设现在小明的原有练习本数仍是小华的3倍(少算了小华现在本数的2倍),则小华用了4本,小明就应该用12本。
但小明实际只用了2本,假设用的比实际用的多10本(少剩10本)。
这10本就对应着小华现在本数的2倍。
(4×3-2)÷(5-3)+4=9(本)(小华原有本数)9×3=27(本)(小明原有本数)分析与解法2.假设小明原来的练习本数就是小华的5倍(多算了小华原来本数的2倍),则小华原来比现在多4本,小明原来比现在就应该多20本(5个4本)。
但实际上小明原来比现在只多2本,假设的比实际的多18本。
这18本就是小华小华原来本数的2倍。
(4×5-2)÷(5-3)=9(本)(小华原有本数)“把变化的倍数关系假设为不变”与“把不同的分率(倍数)假设为相同的分率(倍数)”相似,也是根据假设的倍数推出数量上的差异,再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问题得解。
应该注意:根据假设倍数推理假设数量时,最好以标准量为标准进行推理。
如例20,“假设每天用去的苹果也是梨的3倍”,则根据“每天用梨2吨”,推出“每天应该用苹果6吨”。
而不要根据“每天用苹果5.5吨”去推每天应该用梨的吨数。
类似习题:1.今年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5.5倍。
3年后,妈妈的年龄将是小红的4倍。
小红今年几岁?2.甲乙两个工程队,甲队人数是乙队的37。
若从甲队调30人到乙队,则甲队人数是乙队的23。
甲乙两队各有吨数人?七、把变化的量假设为不变例22.小明和小玲集邮,小明的邮票张数是小玲的7倍。
两人都又买了6张后,小明的邮票张数是小玲的4倍。
两人原来各有多少张邮票?用与例19相似的方法分析本题,可得如下解法:6×(7-1)÷(7-4)-6=6(张) (小玲原有张数)6×7=42(张) (小明原有张数)还可以这样分析:小明和小玲的邮票张数都比原来增加了6张。
现在小明的邮票张数是小玲的4倍,也就是说,小明现在的邮票张数包含4个小玲原来的张数和4个6张。
假设两个人的邮票张数都没有增加,则小明原来的邮票张数应该包含4个小玲原来的张数和3个6张。
因为小明原来的邮票张数是小玲原来的7倍,所以7个小玲原来的张数包含4个小玲原来的张数和3个6张。
所以,(7-4)个小玲原来的邮票张数等于3个6张。
解:6×(4-1)÷(7-4)=6(张)(小玲原有张数)6×7=42(张) (小明原有张数)注:用“把变化的倍数关系假设为不变”的方法分析,也可得到这个解法。
用这里的方法分析例19,也可得到它的另一个解法:5×(4-1)÷(9-4)+5=8(岁) (小平今年岁数)例23.两筐梨共108个。
从甲筐取出25%,从乙筐取出3个后,两筐梨的个数相等。
两筐梨原来各有多少个?分析:假设没有从甲筐往外拿梨(甲筐梨个数不变),则从乙筐取出3个后,两筐梨的总数就是105个。
从乙筐取出3个后,乙筐剩下的梨的个数就跟甲筐的75%(1-25%=75%)同样多。
所以,105个梨就相当于甲筐原来个数的175% (1+75%=175%)。
解:(108-3)÷(1-25%+1)=60(个)(甲筐)108-60=48(个)(乙筐)类似习题:1.甲数是乙数的5倍。
如果都增加24,则大数是小数的3倍。
求甲数和乙数。
2. 两筐梨共108个。
从甲筐取出其中的25%放入乙筐,从乙筐取出3个放入甲筐后,两筐梨的个数相等。
两筐梨原来各有多少个?3. 两筐梨共108千克。
若从甲筐取出25%放入乙筐,从乙筐取出3个千克,则两筐梨同样重。
两筐梨各有多重?八、把不同事物假设为相同事物例24.有鸡和兔共30只,它们一共有70条腿。
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分析与解法1.假设30只全是兔,则应该有120条腿(4×30=120),比实际多了50条(120-70=50)。
为什么会多50条呢?是因为把鸡也假设成兔了。
把一只鸡假设成一只兔,就会多2条腿;共多了50条腿,是把多少只鸡假设成兔了呢?(4×30-70)÷(4―2)=25(只)(鸡)30―25=5(只)(兔)分析与解法2.假设30只全是鸡,则应该有60条腿(2×30=60),比实际少了10条(70-60=10)。
把一只兔假设成一只鸡,就会少2条腿;共少了10条腿,是把多少只兔假设成鸡了呢?(70-2×30)÷(4―2)=5(只)(兔)30―5=25(只)(只)注:本题还有很多种解法。
例如假设一半是鸡,一半是兔,可得:解法3.30÷2-[(4+2)×(30÷2)-70]÷(4-2)=5(只)(兔)解法4.30÷2+[(4+2)÷2×30-70]÷(4-2)=25(只)(鸡)例25.一次数学竞赛,有20 道题。
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道给5分;不做不给分,也不扣分;每做错一道要倒扣3分。
小红参加竞赛,做了18道题,得了74分。
她做对了几道?分析与解法1.假设小红把18道题都做错了,则她不但得不到分,还要被倒扣54分(3×18=54)。
而她实际得了74分,假设的分数比实际少128分(54+74=128)。
把做对的一道题假设成“错”,就会比实际稍等8分(3+5=8);假设的分数比实际少128分,是把多少道做对的题假设成“错”了呢?(3×18+74)÷(3+5)=16(道)解法2.假设小红把18道题都做对了,……18-(5×18-74)÷(5+3)=16(道)例26.5袋大米、6袋面粉共重490千克,一袋大米比一袋面粉重10千克。
一袋大米多重?一袋面粉呢?分析与解法1.大米和面粉共11袋。
假设11袋都是大米,那么,因为一袋大米比一袋面粉重10千克,6袋面粉“变”成6袋大米后,总重量将增加60千克。
根据假设,原题的条件就成了:11袋大米共重550千克。
(490+10×6)÷(5+6)=50(千克)(一袋大米)50-10=40(千克)(一袋面粉)解法2.假设11袋都是面粉,……(490-10×5)÷(5+6)=40(千克) (一袋面粉)40+10=50(千克) (一袋大米)把不同事物假设为相同事物(把一种事物假设为另一种事物)就会使与之相关的一个数量发生变化,造成这个数量与实际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