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川资阳雁江二中黄文凤
如今的新形势下,中考,高考语文的分值的增加,作文分又
随之增加。
不得不提醒我们的教师们,应特别重视作文教学。
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缺乏系统性,零敲碎打,支离破碎。
我们使用的教材虽有较为系统的作文教学内容,但教者在教
学时,常常是教什么写什么,不注重学生实际,不注重学生
写作能力的发展规律,没有系统的写作理论指导,写作的有
关知识散见于教材的单元知识和作文训练中,没有一个整体
的完整的教学构架,写作训练因而常常显出零敲碎打的无序
性。
许多老师都有一个同感:一般课好上,作文课难上,常
常是到了上作文课,抓耳挠腮,直到踏进教室还在想今天写
什么题目以塞责。
这样的作文训练,学生得到的写作知识当
然是散乱的、零碎的,写起作文来心中肯定就没底。
二、注重章法训练,忽视生活积累。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是不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不注意补充生
动鲜活的材料,仅仅记住了有数的几个示例,一用就是一个学期甚至几年。
尽管材料取自现实生活,但你用、我用、他用,太多
太滥,也就不新鲜了,陈旧了。
作为教者,我们是有责任的。
因
为我们常常过于注重学生的章法训练,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
何引议联结,如何铺垫照应,如何以小见大,如何欲扬先抑。
这
些知识不是不需要,但这些章法技巧问题实在应该只是作文的辅料,巴金说:“没有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
”作文中最重要的是学
生的生活积累,舍弃生活积累,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办法,学生作
文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学生写出生动活泼有灵气有
个性的文章,只能是缘木求鱼,硬凑出的作文只能是“无物之文”,“无我之文”。
三、缺乏量的积累,难有质的飞跃。
一般说来,我们常常是间周一次作文,每个学期一般20周,差不多就写10篇,也就8000来字,且现在大多学校实行月
考制度,部分教师认为在月考中学生已写了作文,就不再写
大作文了。
想想一个孩子学会喊爸爸、妈妈两个词,那得费
多少口舌?半年8000字甚至才4000字,语言能力可能有质的飞跃吗?语言学习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举十反一”,甚至“举百、举千而反一”。
四、重视写实,忽视写虚
所谓写实,指叙述、描写、说明;写虚指抒情、议论、想像。
我们作文教学常常只重视学生写实能力的培养,而轻视了写
虚能力的培养。
许多同学到了初三,仍然认为写作文就一定
要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摹仿、记录、按部就班,不敢越雷
池一步;而不能去提炼生活,塑造典型,充分舒张自我意志
和胆魄,用神奇瑰丽的想像去构筑一个奇丽而个性化的精神
世界,因而常常是在写实写不好,无话可说的情况下,瞎编
一通。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分强调作文的立意,而且许多
的优秀作文大多都从正面挖掘实现其思想性,因此在学生的
头脑中形成这样一种定势:写正面的就立意高,写反面的立
意就不行;写爸爸妈妈,就一定勤劳纯朴,充满爱心;写面
对困难,就一定坚忍不拔,战胜了脆弱。
这无意中就缩小了
学生的写作范围,本来对生活的接触就少,再把所看到的反
面的、假的、丑的、恶的例子去掉,学生脑中究竟还剩多少
材料?
五、重视文章体裁的训练,轻视写作形式的多样性。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常常重视记叙文、议论文的写
作,而对日记、书信、广告词、演说词、解说词,甚至文学
体裁如小小说、散文、戏剧、诗歌训练不够,以致每次学生
作文大多面目相似。
千文一面,万众一腔。
见真情流露,难
见奇思妙想,难见文采飞扬,僵化、狭隘、封闭,透出一种
小老头的世故和圆滑,于是有人在《中国青年报》惊呼:中
国孩子的想象力哪儿去了?!
当然,这涉及到作文教学观念的改变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
过程。
比如建立科学完整系统的写作知识和训练体系,这在目前是不现实的。
但在我们作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努力,应
该是十分必要而可行的。
那么,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作文训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来做:
一、引导并帮助学生搜集整理作文材料,做好课外功夫。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
要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教师要有意识
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引导并帮助学生搜集整理一下写
作的材料库,搞好材料积累工作。
要越来越重视让学生抒写
自我的真实心理,重视学生的写作个性,要求学生写出真我,透过学生自己的眼睛展示世界。
所以我认为,材料的搜集与整理应以学生“自我”为中心,
可大致划分为三个方面:①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生修
养;②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③学生眼中的人生与社会。
这些材料的搜集整理,一方面可以充实材料库,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健康积极的个性心理的形成,而且现在的中考也紧跟热点
话题。
这就提醒我们第一线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
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特别是一些热点话题及政治焦点,并把
它贯穿到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同时也不能割断我国几千年的历
史,对于这些时事要善于与历史相联系,即要注意现实性与思辨
性的引导。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引导他们以自身为中心,以周围生活为半径,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音像等途
径去搜寻这些热点话题及政治焦点的现实事例,并以此为出发
点,搜索与之相联系的、有前因后果的、存在某种必然关系的历
史事件,从而认识有关人物、事物,思索有关哲理,并把这些资
料收集积累下来,在中考前再让学生把事先积累的有关时事的各
种写作素材资料“裁剪”一下,记住一些跟当年政治焦点、热点
话题相关的最“精要”的部分。
二、加强思维训练,做好导流工作。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没有灵活、清晰、独特的思维活动
就不可能有流畅、有条理、有个性的语言。
首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以思维训练为主线。
可以以历届中考,高考考作文题为范例,结合作文教学实际
为学生补好这一课。
比如利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学
生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联系;用《鸟的评说》教学生认识矛盾
统一、互相转化的关系,学会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等
等。
其次,教给学生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从相同、相似、相反的角度进行联想和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典
型创造、艺术加工的想像是打开学生材料宝库的钥匙。
其实,到
了初三,学了那么多课文,接触了那么多人和事,读了那么多课
外的书,听了那么多各方面的信息,学生的材料库是相当丰富的,然而,许多学生写起作文依然感到力不从心,这与学生联想与想像力差极有关系。
三、放开手脚,写出学生个性。
我们总是对学生极不放心,怕他们观点不正确,怕他们见解
不深透,其实,这是怕不了的,怕也没用,中学生固然有思
想不够严密、心理不够成熟的特点,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独特的少年视角和情思,有稚气的纯真,有初次审视人
生的新奇和敏感,有歌哭自然的文字表述,只要能自然地落
实到稿纸上,就会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
我们为什么要以
成人世故和圆滑的成熟去苛求他们呢?我觉得,如果舍弃了
这一点,创新就落不到实处,那样我们看到的文章必然是十
八九岁少年老头子的可憎面目。
因此,要放开学生的手脚,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①给学生以立意选材的自由。
比如:写我的爸爸,为什么一
定要从平凡中挖掘爸爸的伟大高尚,难道就没懒惰、没有
爱心、不负责任的爸爸?写友谊,为什么一定要挖掘其真
诚、善良,难道友谊就没有虚伪和奸诈?写面对困难,为
什么最后一定会战胜困难而振作,难道就没有因困难而吓
倒就颓丧而堕落的。
其实只要作者能用健康积极的心理对
待这一切,从中得到启示获得感悟,这难道不可以出现角
度独特的好文章吗?鞭挞假丑恶,常常是被我们所遗漏的
内容。
②全面训练各种文体,发挥学生个体写作优势。
前面谈到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常注重常规文章体裁的写作而忽
视文体训练的多样性,这是学生作文的一大束缚。
比如看记
叙文,要注重要素是否完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事件的
详略是否分明;看议论文则看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
论证过程是否完整。
这些传统的作文评价是千百年人们写作
实践经验的总结,自有其价值。
但随着当代社会的巨大变革
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维形式,特别是青少年的思维
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甚至是难以预料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日记、书信、剧本、广告、演说词、解说词等文体的训练,让学生在全面把握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有利于自己思想、个性、情感的表现形式进行写作。
这样,作文
就出现了日记体、书信体、剧本式、蒙太奇式,以及一些看起来
四不像但对于主题表达非常好的文章,在阅倦那些千篇一律的科幻、记叙文、议论文之后,偶或见到一两篇面目不同、有新意的
文章常常会感到异常振奋。
我想,在高考阅卷场上,阅卷老师也
会和我们一样,有所振奋而不吝分数。
总之,教师要想尽办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成功的
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才能达到了叶老“教是
为了不教”的最佳教学状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关注、
倡导的情感态度学习的最佳状态,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