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实验室常识

化学实验室常识

(6)易燃性气体或液体的蒸气在空气中达到了爆炸极限,与明火接触时, 容易发生爆炸或火灾。
化学实验室发生火灾的原因尽管很多,但火源是引起燃烧或火灾的重要条件 之一,所以,必须对火源严格控制、科学管理,有效地预防火灾发生。
在化学实验室,防火、防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易燃、易爆品要妥善保存,放在通风、阴凉和远离火源、电源及热源 的位置,并且贮存量不宜过大。易燃性物质应保存在小口瓶内,盖紧瓶塞,切勿 放置在敞口容器内。
2
(2)蒸馏或回流易燃、低沸点液体时应注意: A.加热前在烧瓶内放沸石或毛细管,以防止形成过热液体(该沸腾而不沸 腾的液体),液体因过热暴沸冲出。 B.严禁用明火直接加热烧瓶,应根据加热液体沸点的高低选用石棉网、水 浴、油浴或砂浴。 C.蒸馏烧瓶内的液体量,不得超过烧瓶的三分之一,加热时温度不宜升高 太快,以免因局部过热而引起蒸馏液暴沸而冲出。 D.蒸馏前应先开冷凝水,然后加热,而且冷凝水要保证畅通。 E.蒸馏或回流有机溶剂时,必须远离火源,并应先将酒精等易燃、易爆危 险品移走。 (3)在处理大量的可燃性液体时,应在通风橱或指定地方进行,室内应没 有火源。防止可燃性有机溶剂挥发在空气中聚集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而引起火灾。 (4)加热易燃性有机物时,不能将有机物放在广口瓶内直接加热;加热必 须在水浴中进行,切勿使容器密闭,否则会造成爆炸。 (5)制取或使用易燃、易爆气体(例如,氢气、乙炔)时,要保持室内空 气畅通,严禁明火,防止一切火星、火花产生。 (6)强氧化剂(例如氯酸钾、过氧化物、浓硝酸、高氯酸钾等)不能与有 机物、还原剂接触。沾有氧化剂的工作服应立即洗净。 (7)对具有爆炸性的危险品,如,干燥的重氮盐、硝酸酯、金属炔化物、 三硝基甲苯、氯酸盐等,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则,不能使其受到高热、重 压、碰撞或震动,以免引起严重的爆炸事故。 (8)白磷应保存在水中;金属钾、金属钠等应保存在煤油中;过氧化物存 在封盖的铁盒里,切勿沾水。 (9)使用乙醚时,必须检查有无过氧化物存在,应用还原剂(如硫酸亚铁 等)还原除去后才能使用。蒸馏乙醚时,切勿蒸干,否则会发生爆炸或燃烧事故。 (10)银氨溶液久置后极易爆炸,所以不能长期保存。各种化学药品不能任 意混合,特别是某种强氧化剂如氯酸钾、高锰酸钾、硝酸盐、高氯酸盐等绝对不 能任意混在一起研磨,否则将会引起爆炸。
表 1-3 常见毒物的主要毒性
序号
名称
主要毒性
无色、无味气体,低浓度时使人头痛、恶心、四肢无力,高浓度
1 一氧化碳(CO) 时使人人事不省、窒息死亡。主要是因为一氧化碳与人体血红蛋
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合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强。
2 氯气(Cl2)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对呼吸道及肺部有刺激和损伤作用,严重者 因肺内化学灼烧而立即死亡。
-27 -18 气体
185 538 335

57
2.0 13
2.5 80

0.60 -33.4 —
气体 650
15
26
苯胺
3.22 184
<0.07 75
538



1.15 340

121 472
0.63 —

6.77 80
有毒液体 汞、溴、硫酸、硝酸、盐酸、高氯酸、氢氟酸、有机酚类、苯及其衍生物、氯
仿、四氯化碳、乙醚、甲醇等
有毒固体 汞盐、砷化物、氢氧化物(钠或钾)、氰化物等
(2)常见毒物的毒性 化学实验室常见毒物的品种较多,不同的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因其性质不同而 不同。一些常见的毒物及其毒性见表 1-3。
4、毒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1)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
呼吸系统是气体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有毒气体随人的呼吸进入人的肺
部,通过肺部的毛细血管被人体吸收,随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而造成中毒。
15 四氯化碳
吸入气体时使人头痛、神经紊乱,液体及气体都刺激眼、鼻,损 害心脏、肝、肾及神经系统,能导致皮炎。
16 乙醚
蒸气是强麻醉剂,使人失去知觉,低浓度时使人头昏。
17 甲醇
吸入少量时,刺激粘膜,使人头昏、呼吸短促;吸入高浓度气体 或吞入液体时,使神经损伤 ,特别是视神经,严重会导致失明。
(2)加热、蒸馏、制气等装置安装不正确、不稳妥、不严密,产生蒸气泄 露,或由于操作不规范产生迸溅现象,遇到加热的火源极易发生爆炸。例如,用 油浴加热蒸馏或回流有机物时,经常会发生通水的乳胶管被冲出来,冷凝水溅到 油浴中,将油外溅到热源上引起火灾。
(3)对实验室火源管理不严,违反操作规则。对于火源主要是明火,如未 熄灭的火柴梗、电气设备因接触不良引起的电火花等。对于这些火源控制不严, 管理不当。在使用煤气、液化气、酒精灯、煤气喷灯、电炉等加热设备时 ,违 反操作规程。例如,使用煤气灯、液化气时用明火试漏,气源离炉具太近;酒精 灯、酒精喷灯、煤气喷灯的酒精加得过多等都容易引起燃烧和爆炸。

-43 257
1.3 7.5
石油(重) 4.80 140-200 —




易燃性液体容易挥发,与易燃性气体一样,它们的蒸气在空气中遇到明火甚
至电火花即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易燃性固体如磷、木炭、硫等,当温度达到其着
火点或遇明火时,即发生燃烧或爆炸。
在化学实验室产生火灾或爆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3 硫化氢
有臭鸡蛋臭味的气体。低浓度时使人头痛、昏迷,刺激眼睛及呼 吸道,吸入高浓度时会使人突然中毒、虚脱而昏迷不醒。
多为刺激性气味气体。损伤呼吸道及深部呼吸器官,中毒初期咳
4 氮的氧化物 嗽、气喘,吸入高浓度时迅速出现窒息、痉挛而死亡。(偶有不
出现症状,潜伏 2-10 小时)
5 二氧化硫
间内会逐渐出现中毒症状的中毒现象。例如,有机酚类的中毒。
慢性中毒 长期受毒物的作用,日积月累,毒物逐渐侵入到人体而引起的中
毒或感染其他疾病。例如,重金属汞、铅及其盐类的中毒。
3、影响中毒的因素
影响中毒的因素很多,主要与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侵入人体的数量、作用
时间及侵入人体的部位等有关。同时与被害人本身的生理情况也有密切关系。
引起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损伤,损害造血器官,扰乱人体内部 18 苯及其同系物
生理过程。
5
19 苯酚
刺激皮肤神经系统及粘膜,吸入出现恶心、呕吐、心悸、昏迷甚 至死亡,固体灼伤皮肤会使皮肤变白。
苯胺 20
硝基苯
血中毒,嘴唇呈紫绀、毒害神经。
21 甲醛
刺激眼、鼻、肺,有时头痛。
氢氧化钠 8
氢氧化钾
能灼伤皮肤,重者可引起糜烂,误服可使口腔、食道、胃粘膜糜 烂。
9 氨气
其液体极易挥发,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刺激眼睛、鼻、呼吸道及 粘膜。
氰化物 10
氢氰酸
剧毒且作用较快,少量吸入人体就会唇舌麻木、乏力、头昏、呼 吸加快、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剧毒且作用较快,吸入少量会剧烈刺激鼻、咽部粘膜,因其咳嗽
2、中毒及其分类:
根据中毒者显示的症状及中毒时间,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和慢
性中毒三类。
急性中毒 指大量的毒物突然进入人体内,迅速中毒。其特征是毒物量多,
作用时间短,反应剧烈,很快引起全身症状甚至造成死亡。例如,氰化物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等。
亚急性中毒 毒物进入人体后症状不如急性中毒症状明显,并且在较短的时

气体 437

15
甲醇
1.11 64.7
12.80
11
427

36.5

4.42 218

80
559
0.9 5.9
硝基苯 4.25 211

88
482


邻二甲苯 3.66 144
1.33
17
482
1.0 5.8
石油(轻) 4.00 125
环氧乙烷 1.52 11


430
3.0 80
煤气



气体 650
5.3 31
煤气油 —


65
538
6.0 13.5
氢气
0.07 26

-32 585

74
硫化氢 1.19 -203

气体 260
4.3 46
甲烷
0.55 -162
3
二、中毒
1、常见毒物及其毒性 (1)常见毒物 毒物是指侵入人体,使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损伤或功能障碍的物质。毒 物按照其存在的状态分为三类,即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常见的毒物 如表 1-2。
表 1-2 常见的毒物
类型
名 称
有毒气体 一氧化碳、氯气、硫化氢、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
表 1-1 常见易燃性气体、液体的爆炸极限
化合物
蒸气 密度
沸点
蒸气压 闪点/
/℃ (20℃)/kPa ℃
着火温度/ ℃
空气中爆炸极限 (体积分数%)


乙醛 丙酮 乙炔
1.52 2.00 0.91
21 56.5 -84
101.325 24.66 —
化学实验室常识
单元 1:安全常识
[学习目标 ]
1、了解实验室的安全常识 2、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 3、掌握各种危害产生的原理及防范措施
[学习内容 ]
一、火灾与爆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