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拍卖师考试之《拍卖经济学基础》考试知识点汇总

2017拍卖师考试之《拍卖经济学基础》考试知识点汇总

《拍卖经济学基础》课堂笔记Chapter1 拍卖经济学导论1.1 拍卖经济学的含义和学科定位一. 拍卖经济学的含义1.经济学: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它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严复——“生计学”。

2.西方经济学:一般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侧重研究经济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以及根据经济理论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3.微观经济学:侧重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

4.宏观经济学:经济中的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宏观经济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5.拍卖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一般知识和原理来研究拍卖这一特殊的经济现象。

6.拍卖:在我国有特定的含义,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这种意义下的拍卖并不包含招标投标等行为7.拍卖:在西方,auction一词的含义并不限于指拍卖,除了指类似我国拍卖法中的拍卖行为以外,还包含了招标投标等其他竞价交易活动。

西方的拍卖经济学的容实际上主要是指经济学中的“拍卖理论”;西方现在还不存在一个独立学科意义上的拍卖经济学。

二. 拍卖经济学的学科定位(2009年考试题)1.属于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

部门经济学:以特定部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为特定研究对象。

专业经济学: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及其不同的侧面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为研究对象。

2.是拍卖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的素材来源于拍卖实践,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来源于经济学已有的成果。

具有综合性3.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1.2 拍卖经济学的价值目标一.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经济人假设:又称理性人假设,是指经济决策主体(消费者、生产者等)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或合乎理性的,他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

“经济人”能够通过成本收益原则趋利避害优化选择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成本收益原则是“经济人”进行“理性”选择的核心工具。

现代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往往被理解为“消费者均衡”与“生产者均衡”,即“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2.经济资源是稀缺的。

二. 拍卖经济学的价值目标1.拍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拍卖活动参与人“都是理性人”。

拍卖活动参与人都是“以自身的满足最大化为目标”。

2.拍卖经济学的价值目标。

⑴是指拍卖经济学的功能问题。

拍卖经济学以拍卖这一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拍卖的概念、经济特征、经济功能、拍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拍卖本身的发展规律。

这些研究是通过对具体的拍卖活动或拍卖中拍卖活动参与者行为的研究为起点的,进而研究拍卖组织乃至整个拍卖业的发展规律。

通过研究来为参与拍卖的个人、组织提供行动指南和理论依据,并为行业制定规则乃至国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或立法提供依据。

⑵拍卖经济学的功能(价值目标)就在于帮助各利益主体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小到各拍卖企业(拍卖人)利益的最大化、大到拍卖行业利益的最大化,乃至国民经济的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实现利益或效益的最大化(个体效益、企业效益、行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拍卖经济学的主要功能。

各利益主体效益的最大化是在效益均衡前提下的最大化,而不是绝对的最大化,不是损人利己式的最大化。

3.经济学常见的衡量经济效益的标准。

⑴帕累托标准。

交换最优;生产最优;产品混合最优。

⑵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变革使受益者所得足以补偿受损者的损失;条件更宽;总财富最大化。

1.3 拍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 经济学方法的含义1.经济学的方法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方法论基础或哲学基础;一是指具体方法。

二. 拍卖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分析: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对事物的价值做出评价。

规分析: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静态分析:是指对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的分析,静态分析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静止、孤立的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

动态分析:是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个时点上变动的速率。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是指用文字语言进行相关描述,而定量是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定性分析:是对事物性质的分析。

定量分析:是对事物数量的分析。

4.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经济学研究的资源配置问题属于微观经济学研究围,经济学研究的资源利用问题则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围。

拍卖经济学既涉及到资源配置的问题,也涉及到资源的利用问题,因此,需要综合运用两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三. 拍卖经济学的常见分析工具1.边际分析: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

边际的原意为边界、界限、增量等。

在经济学分析中,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小量变动时,在边际上“因变量”的变动率。

这种用边际量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边际分析法。

2.均衡分析: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

3.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

4.博弈分析:研究在局限条件下的市场主体之间博弈的不同行为方式以及行为选择和策略。

1.4 拍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拍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拍卖的经济本质、特征、功能、演变和发展规律。

1.现实主义的研究主题。

我国拍卖领域目前存在的经济问题是拍卖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认识拍卖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拍卖的经济功能,如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并合理地规划我国拍卖业今后的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都是拍卖经济学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历史主义的研究主题。

对历史上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与拍卖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

3.行为角度的研究主题。

拍卖行为是拍卖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不同的拍卖主体的个体或集体行为其中尤其以拍卖人的拍卖行为最为重从拍品征集、拍卖会的策划、拍卖活动的实施,到拍卖的后续服务行为,都是拍卖经济学研究的畴。

除了对个体行为进行微观研究外,拍卖经济学还要对拍卖行业的组织、管理的行业行为进行宏观的研究。

4.制度主义的研究主题。

拍卖活动可以具体化为各种制度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体现为各种各样拍卖规则的制定和落实。

包括国家法律、行业规、行业制度安排、具体拍卖活动的机制设计等Chapter2 拍卖的基础理论2.1 经济学与拍卖理论一. 经济学理论概述(一)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1.社会生产方式理论。

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就是生产的三个要素相结合发生作用的过程。

2.商品和商品经济理论。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称为使用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除了要有使用价值属性以外,还必须要有能同别的商品相交换的属性,即交换价值。

3.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各种不同作用的价值的商品,是由不同种类的劳动生产出来的。

这些生产劳动都有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都有不同的生产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

这种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4.价值规律原理。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

它的基本容和客观要: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表现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叫做价格。

(二)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的中心量论是价格理论。

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3..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和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4.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

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

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三)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决定论)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水平。

二. 拍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拍卖理论的产生。

(产生背景)1.拍卖是根据一系列的规则,通过竞买人的竞价行为来决定商品的价格从而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市场机制。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价格发现机制之一,拍卖进入经济学文献的时间却相当晚,对拍卖最早的两篇开创性论文分别发表于1956年和1961年。

在此之前,研究拍卖问题的经济理论文献几乎是空白,而此后近20年里拍卖理论的进展也相当缓慢。

2.突破性的进展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运用博弈论、实验以及经验检验作为研究工具。

在这一背景下,拍卖理论逐渐被主流经济学家所接纳,并大量运用博弈论、实验检验作为研究工具。

3.诺贝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威廉·维克里在1961年发表的《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一文开创了从博弈的角度研究拍卖行为的先河。

4.近10年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拍卖问题的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拍卖理论也已经作为一个专门体系进入中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领域。

(二)拍卖理论的发展趋势。

1.从决策科学的角度看,拍卖中的博弈双方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决策过程,双方的交易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拍卖理论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