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概况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第三章项目投资环境和市场研究第四章项目定位、建设内容及开发策略第五章用地及建设条件第六章工程方案第七章公用工程方案第八章环境保护与卫生、安全防火第九章节能与无障碍设计第十章管理机构和运作模式第十一章建设工期与工程实施管理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十三章工程经济评价第十四章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评价第十五章风险分析第十六章主要结论和建议第一章概况1.1 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桐庐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2建设单位:桐庐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1.1.3项目负责人:俞放1.1.4项目总投资:9892万元1.1.5建设地址:桐庐县城新区大青垄1.1.6 项目位置本项目位于桐庐县境内,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上游,是杭州市辖县之一,介于东经119︒10'−119︒58'、北纬29︒35'−30︒05'之间。
地处“西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桐庐−黄山”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距杭州75公里。
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
县境东连诸暨,南接浦江、建德,西邻淳安,北靠富阳与临安。
项目建设地址位置位于桐庐302国道与迎春南路交叉口东南侧,杭千高速桐庐出口的入城口,呈丘林地貌。
现为农庄橘子林,沿西、北路为粗略整治的城市绿化带,东面有小青龙水库,中间山凹是时枯时泽的鱼塘。
总用地235亩。
基地内除少量农庄房屋外,基本呈自然果园生态状。
1.2 建设单位概况1.2.1企业名称: 桐庐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1.2.2法定地址:杭州市桐庐镇迎春南路258号1.2.3法定代表人:俞放1.2.4建设单位简介桐庐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为县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投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为18000(万元)人民币,是县政府重点构建的综合性投融资、建设与经营的平台,主要经营县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
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的依据和范围1.3.1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依据1、中共十七大报告;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建议》;4、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5、《桐庐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中心城区规划》;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7、《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8、《浙江省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2006);9、项目选址意见书。
《桐庐县人民政府关于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报告》1.3.2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的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着重研究桐庐县文化博览园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功能定位和思路、建设规模、用地及建设条件、工程方案、环境保护与卫生、安全防火、节能与无障碍设计、投资估算和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论证其必要性,工程方案、经济上的可行性。
具体内容有:1、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项目投资环境和市场研究3、项目定位、建设内容及开发策略、用地与建设条件;4、工程方案与配套工程;5、环境保护与卫生、安全防火;6、节能与无障碍设计;7、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8、效益评价。
1.4 项目建设的规模和主要内容本项目建设的载体,是商业步行街和主题博物馆,是以文化博览、休闲购物为主题,突出景观性、舒适性。
整个文博园将建成一个以“文化”为热点,以文化博览、休闲旅游、创意产业为主体的复合型文化创意园区。
将文化博览园打造成文化名人创作基地、文化产品展示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全面展示桐庐工业、农业名特产品和旅游商品。
本项目总用地约258亩(约17.2公顷),项目功能定位,将园区划分为入口区、商业街区、博物馆区、主题项目区、生态区。
其中:北入口广场,用地面积约50亩。
主要建设内容联结与320国道及跨320国道到江南新城的交通,以及入口绿化景观及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
主题博物馆,用地约2.66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31910平方米;商业街,用地约0.93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11140平方米;主题项目,用地约1.83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21960平方米。
广场街面、公共绿化、道路用地8.46公顷。
考虑项目建设的资金和为增进项目的活力,项目在开发策略上考虑引进市场机制,吸引企业参与。
对主题博物馆、主题项目区合计4.49公顷用地采用招商出让的方式开发,几个主题博物馆、主题项目采用净地出让,由受让单位进行开发建设,项目公司只复杂土地收储及土地平整。
对北入口、商业街、广场街面、公共绿化、道路由本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建设并运营。
1.5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本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详见下表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建设的背景2.1.1 历史沿革及文化背景桐庐历来是文人雅士邀游吟诗之地。
自南北朝至清代,曾有一千位名贤高蹈之士,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著佳作。
桐庐的山山水水,已与历史、文化、传说融为一体。
春秋战国时,桐庐先属吴、越,后属楚,秦始皇时,今富阳、桐庐、建德均为富春县。
三国吴孙权黄武四年(225年),富春县分出相溪乡置桐庐县,属吴郡。
这是桐庐建县之始。
桐庐自建县后,历经南宋、齐、梁、陈不变。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桐庐县并入钱塘县,属杭州。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复置桐庐县,属睦州。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睦州为严州府。
元代属建德路。
明清两代称严州府,桐庐、分水均属严州府。
民国成立后,废府设道,桐庐、分水属金华道。
1927年废除道制后直属浙江省。
1949年4一5月两县解放。
1958年分水县并入桐庐,1960年5月起隶属于杭州市。
桐庐在历史上曾三迁县治。
建县初县治设于今漏港滩附近。
仁寿二年复置桐庐县时,新县址设于“桐江西山庄”,在今俞赵附近。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又将县治迁至桐溪边,即今旧县址;后因旧县址低洼易涝,交通不便,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迁至江口,即今桐庐镇。
关于县名由来,说法有三:《元和郡县志》说,国居地桐溪而得名;《太平震宇记》中说,桐溪有颗大桐树,枝多叶茂。
树冠大,遮住数亩土地,远望似庐,故得桐庐之名;据《方舆胜览》载:“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桐君,郡曰桐庐。
”如今以第三种说法较多。
桐庐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名人聚集之地,留下了众多名人故事和文化瑰宝。
东汉名士严子陵隐居富春江垂钓,留下千古传说。
是全国文化先进县。
2.1.2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背景“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设施建设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优先安排、填遗补缺的原则,建成文化设施中,既有高起点、高科技、高标准的大型文化设施,又有规模适当、标准适宜、满足群众文化活动基本要求的基础文化设施,从而形成省、市、县、乡多层次、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文化设施网络。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2]7号),提出了要“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出台了文化设施建设的任务、规划、资金投入及配套的有关政策,以及加强文化设施管理和利用的具体要求。
国家设立专项资金补助地方文化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仅中央就补助地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设施项目5亿元,带动了各省、地(市)、县投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资金约12亿元,新建、扩改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1078个。
各级政府把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设施和环境,作为贯彻十六大会议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事来抓,在对本地文化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后,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多渠道筹资,制订了本地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随着各级配套资金的逐步落实,全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一些省区的省(区)委、省(区)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强化中心城市的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将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城市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加强了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文化设施建设和整个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是进行文化设施建设的有效举措,许多地方在文化设施建设中,开拓创新,探索文化建筑的新和美,突出了文化建筑和区域文化的特点。
环境要求(绿化、交通、泛光照明等)进一步优化;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强,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手段大量应用;资源共享和资产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为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总体效益奠定了基础。
在突出“特色”方面,文化设施建设规模定位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并和市场经济定位结合起来。
文化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仍然偏少,比例偏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
2.1.3 桐庐旅游发展的背景桐庐县地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江两湖"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历来以山水风光著称,自古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美誉。
风景秀丽的富春江、分水江贯流全境,旅游资源丰富,有"全国县级旅游之冠"称号。
自1982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旅游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现已形成以山、水、林、洞以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境内瑶琳仙境、严子陵钓台、红灯笼乡村家园一大批景点的开发建设,使桐庐成为“三江两湖”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虽然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旅游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业总收入仍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2009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480.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5.5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前三季度, 我县旅游业经济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395.96万,比上年同期增长12.7%;社会旅游业总收入21.93亿元,同比增长8.51%;旅游企业直接收入60484万元,同比增长12.28%。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全县拥有旅游景区(点)19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景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拥有星级饭店13家,旅行社20家,规模在50床以上的各类宾馆饭店、度假村和培训中心72家;茶楼、美食、保健等休闲娱乐场所230余处;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14个;户外拓展休闲运动基地8个;省旅游经济强镇3个,省特色旅游村3个。
旅游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杭新景高速、320国道、05、16、20省道贯穿全境,旅游咨询服务点、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得到完善,旅游交通可进入性明显改善。
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剪纸艺术馆、叶浅予纪念馆、旅游商品购物等设施相继建成;迎春南路精品商务区、滨江景观商业特色街、桐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桐庐地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红楼国际饭店、岚庭度假酒店、巴比松度假酒店对外营业,励骏酒店、开元名都酒店、君山宾馆等6家高星级酒店正在加紧建设,天溪湖休闲度假区、剪湖潇洒运动公园等旅游综合体项目正在全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