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建筑方案设计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 建筑方案设计原理与方法


3.1总平面图:场地分析与建筑形态
3.1.1平面 限度
3.1.2剖面 限度
3.1.3总图设 计:场地变
成场所
当建筑处于居住区内,或比邻于居住区的住宅楼时, 建筑的高度要受到日影规划的影响。 当建筑处于市中心或区中心的临街位置,或处于步 行街两侧的位置时,建筑的高度同样要考虑街道宽 度对它的影响。为了确保道路日照而对建筑高度的 限制称为“斜线控制”。 《物权法》第七章(第八十九条)对采光权有明文 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 标准、采光和日照。”也就是说,相邻双方建造建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化表达
3.2.2平面 秩序的建

3.3.3从平面 到剖面
所谓建筑平面图,是用一个假想的水平切面在一定的高 度位置(通常是在窗台高度以上,门洞高度以下)将房 屋剖切后,做切面以下的部分的水平投影图。 从结构的观点来看平面图中首先区分了两种实体:一种 是有承重和支撑作用的实体(如墙体、柱子),另一种 是没有承重能力的实体。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第三章 建筑方案设计原理与方法
思考
1.建筑方案设计应该具备 哪些条件?
2.一个房间是由什么元 素来限定的?
3.1总平面图:场地分析与建筑形态
作为建筑方案设计的条件,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潜在的; 有时是明确的、有时又是笼统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设计任务书”。一般是由设计单位或业主依据使用计划 与意图而提出,经过审定和批准而作为设计主要依据的文件。 二是“公共限制”条件。公共限制条件主要来自国家及/或地方 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规定。 三是“图示条件”。图示条件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平面限度: 即场地平面中最大可建建筑区域的确定;二是剖面限度:场地 剖面中最大可建建筑容量的确定。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化表达
3.2.2平面 秩序的建

3.3.3从平面 到剖面
转译的两种典型途径 将概念和创意转译成视觉的形式和形象,这种转化 能力既是我们学习设计的重点之一,也是建筑师一 生的工作,转译可以概括为两种典型途径: (2)由内向外 这种方法的着手点是从建筑单体设计或先从建筑单 体中的某些局部设计开始,然后“生长”成整体。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化表达
3.2.2平面 秩序的建

3.3.3从平面 到剖面
转译的两种典型途径 将概念和创意转译成视觉的形式和形象,这种转化能力 既是我们学习设计的重点之一,也是建筑师一生的工作, 转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途径: (1)由外向内 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强调从场地分析和总平面设计入手 进行建筑设计。由外向内或从大到小的思路强调,有创 意的构图是与环境分析和景观塑造密不可分的。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化表达
3.2.2平面 秩序的建

3.3.3从平面 到剖面
转译的两种典型途径 将概念和创意转译成视觉的形式和形象,这种转化能力 既是我们学习设计的重点之一,也是建筑师一生的工作, 转译可以概括为两种典型途径: (3)内外结合 不论是由内向外还是由外向内,只是做设计的切入角度 问题,而不是相互替代的独立方法。这种方法与“头脑 风暴法”相似。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化表达
3.2.2平面 秩序的建

3.3.3从平面 到剖面
功能模型与动线分析 在进行建筑方案或者建筑平面设计时,之所以首先 强调进行功能分析,其目的是在整体上采用空间序 列的方式再现某种实际情景。因而,功能分析的主 要内容就是对某类情景或事件赖以展开的两个可操 控的物质性要素进行理解和识别。一个要素是空间 分布方面包括空间的分类、位置与界限强弱等,即 方框图;另一个是动线分析,包括人群的分类、流 量与路径组织等。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化表达
3.2.2平面 秩序的建

3.3.3从平面 到剖面
交通空间:是一种重要的积极空间 交通流线组织反映了建筑中的人和物的活动和移动路线, 称为建筑中的动线,动线的类型分三种: 一是公共流线。是建筑物主要使用者的活动路线,具有 开放性,比如展览馆中参观者流线。 二是内部流线。它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即通常 只允许在建筑内的日常工作的人员通行。 三是辅助流线。它是人和物的结合。如餐馆中的食物供 应流线,火车站的行包流线。
成场所
建筑控制线
又称建筑线或建筑红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建筑控制线所划定的范围就是可建建筑区域的范围,它 的划定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1)道路红线后退: 场地与道路红线重合时,一般以 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有时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 门常常在道路红线以外另定建筑控制线,这种情况称为 红线后退(或后退红线)。 (2)用地边界后退:在确定建筑物基地位置时还要考 虑到建筑与相邻场地或相邻建筑之间的关系。为了满足 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和日照间距而划定的建筑控制线, 称为后退边界。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化表达
3.2.2平面 秩序的建

3.3.3从平面 到剖面
交通空间:是一种重要的积极空间 在内容上,交通空间包括水平交通空间(如走道、走廊 等)、垂直交通空间设施(如楼梯、电梯、坡道等)及 其枢纽空间(如门厅、过厅以及门厅、过厅与楼电梯组 合的枢纽等)三种形式,一般说来,这三种交通空间同 时存在于任何一个建筑中,构成了建筑物的内部交通系 统。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化表达
3.2.2平面 秩序的建

3.3.3从平面 到剖面
空间组合的结构与类型 在各种类型的空间组合之中,都存在着中心或重心、方 向或路径、领域或区域等三种结构关系要素。为了理解 上的方便,我们先来分析三类简单而又典型的组合结构 类型:集中式、线列式和网格式组合。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化表达
3.2.2平面 秩序的建

3.3.3从平面 到剖面
(1)集合式空间组合 是一种向心式构图,源远流长。 集中式 空间组合其内部动线的方向或路径是多元的。 这种组合通常是由一定数量的空间单元围绕一个大的占 主导地位的重心空间构成。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筑物,应以不妨碍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和日照为 设计和建设的前提条件。
3.1总平面图:场地分析与建筑形态
3.1.1平面 限度
3.1.2剖面 限度
3.1.3总图设 计:场地变
成场所
对于大多数一般类型的场地而言,建筑物的位置与 形态是场地内最重要的组织要素。而对于建筑物的 位置与形态组合设计,建筑的性质与场地特征又是 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首先,建筑的性质是场地布局和功能分区的基础。 总图设计就是要合理地确定场地内的建筑物、道路 (广场)和绿化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 其次,场地特征是影响建筑形态及空间组合和主要 因素。在场地总平面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建筑物的 布局往往要受到用地现状条件的强有力的限制。这 些场地特征条件包括场地形状与方位,地势变化以 及场地周围建筑空间现状与景观等条件。
3.1总平面图:场地分析与建筑形态
3.1.1平面 限度
3.1.2剖面 限度
3.1.3总图设 计:场地变
成场所
场地内的建筑物的高度和容量影响着场地空间形态, 反映着土地利用情况,同时,又与建筑的社会效益 和环境效益密切相关,因此是场地设计中的重要因 素。 当建筑处于保护区或建筑控制地带(按照国家或地 方制定的有关条例和保护规则,在国家或地方公布 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 单位和风景名胜区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划定的需要 对有关工程建设加以限制的区域或地带)时,对建 筑的高度限制是不难理解的。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化表达
3.2.2平面 秩序的建

3.3.3从平面 到剖面
首先,点要素的控制问题。楼梯间作为垂直交通联系的 基本手段,对它的设计往往要以平面的因素为依据,大 致包括形态、位置和数量三种变量。 其次,线要素的控制问题。建筑中的一切通道、走廊等 都是线式的,它是空间联系的直观纽带。 最后,面要素的控制问题。建筑主要入口地带的枢纽空 间是内部交通主导线的起止点,它包括门廊、门厅和大 厅或大堂等。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化表达
3.2.2平面 秩序的建

3.3.3从平面 到剖面
交通空间设计:动线上的要点控制 交通空间设计,首先,在整体上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而 连贯的通道系统,同时要有(或局部上有)自然采光和 通风的条件。其次,交通空间在局部上的形状要取决于 人的活动方式。 从直观的角度看,一个完备的交通系统包含着各种形态 的交通要素,如具有“点”特征的楼梯间,具有“线” 特征的走道,具有“面”特征的入口枢纽空间等。三种 基本形态要素构成了动线上的要点,对要点的控制直接 体现了建筑设计的功能性和经济性。
即业主(开发商、建设单位或土地使用者)所取得土地 使用权的土地边界线。
道路红线
道路红线之间限定的范围是由城市的市政、交通部门来 统一管理,建筑物的地下部分或地下室、建筑基础及其 地下管线一般不允许突入道路红线之内。
3.1总平面图:场地分析与建筑形态
3.1.1平面 限度
3.1.2剖面 限度
3.1.3总图设 计:场地变
3.2建筑平面设计
3.2.1立体 空间的平面
化表达
3.2.2平面 秩序的建

3.3.3从平面 到剖面
(3)网格式空间组合 网格式空间组合是一种组织大型复杂建筑平面的有效方 法。在实际设计中,从整体上看方案平面的构图,完全 的线列式和典型的集中式较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建筑 平面设计主要是从使用功能要求、交通流线的特点和场 地条件限制以及立面造型意图等因素出发,综合地采用 线列式和集中式空间组合各自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