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课件 (共3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课件 (共36张PPT)


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措施:
Ⅰ、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 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工农速成中学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
Ⅱ、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 学接受教育。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 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在山 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 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教育革命”
3、“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 业的影响: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背景:
① 学校“停课闹革命”。
② 大中小学校停止招生。
③ 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 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批示
人 民 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本课结构
第一框: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奠基篇; 第二框:“文革”中的“教育革 命”; ——挫折篇; 第三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发展篇;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对旧教育彻底改造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 年—1965年)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3、“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教育 事业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 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 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文革”十年,教育受严重 破坏,濒临崩溃。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2、“教育革命”;
1)领导体制改革:
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2)教学体制改革:
“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3)招生体制改革:
2、“教育革命”;
3)招生体制改革:
Ⅰ、招生对象:
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 学”)
Ⅱ、招生办法:
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 相结合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 年—1965年)
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
经确立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 指导方针: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办学
措施: 教学体制: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
动制度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 年—1965年) 成就: ——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 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 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 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19 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单位:亿美元)
年份 产值 1952 173 1963 682 1970 1969 1976 5544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 2、措施:
1)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2)“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3)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3、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
(1)平反冤假错案; (2)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 (3)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 遇,使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气。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 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 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 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 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 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 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 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对旧教育彻底改造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 指导方针: 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内容: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
的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改革学制,对 各级学校进行调整。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 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结果: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
毛主席,你是 我的偶像—— 一个毛的超级 FAN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 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 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 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 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 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 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 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 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 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 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教育持续发 展的坚实基础;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 设的新生骨要问 题是( ) A. 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B. 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 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D.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A
巩固: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B ) A. 过渡时期 B. 十年探索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 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影响:
1、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去,参加农 业生产劳动,经受了一定的锻炼;2、但是, 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失去了在学校接受 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断层,从长远来 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相当的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