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防治水培训教案

煤矿防治水培训教案

防治水培训教案二O一六年五月演马庄矿准备队防治水专项培训教案培训时间: 2016年5月11日培训地点:准备队会议室授课人: 寇平均魏建伟培训对象:准备队管理人员及职工课程名称:井下采掘工作面的突水预兆及采掘工作面突水事故预防措施井下采掘工作面的突水预兆一、矿井突水的原因这是因为井下采掘活动破坏岩层天然平衡,采掘工作面周围水体在静水压力和矿山压力作用下,通过断层、隔水层和矿层的薄弱处很快进入采掘工作面。

矿井突水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的表现很快(一、二天或更短),有的表现较慢(采掘后半个月或数天),这与工作面具体位置、采场地质情况、水压力、矿山压力大小有关。

突水前,在工作面及其附近往往显示出某些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统称为突水征兆。

二、一般预兆.(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即臭鸡蛋味)。

(3)有时可闻到水的“嘶嘶”声。

(4)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鼓。

三、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1)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鼓起,底鼓量有时可达500mm以上。

(2)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

如峰峰一矿1532工作面1960年5月8日正式开采,6月2日发现工作面有底鼓张裂现象,且在接近断层的运输平巷的煤层由1.8m增厚至2.4m,6月4日随矿山压力逐渐增大,采场底鼓张裂也越趋明显,在距切眼20m处发现一条长11m宽0.1m的裂隙,先出风,后出水,底板破裂时产生巨响,涌水量达到4.87 m3/min。

随矿山压力增大,底鼓更剧,裂缝增多,涌水量愈来愈大,6月5日23时涌水量达到70.2 m3/min。

突水水色开始变为灰色后转为棕黄色,不久变清。

(3)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4)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水声。

(5)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或黄色。

四、松散孔隙含水层水突水预兆(1)突水部位发潮、滴水、且滴水现象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发现水中含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沙,流沙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浊,总的趋势是水量、沙量增加,直至流沙大量涌出。

(3)顶板发生溃水、溃沙,这种现象可能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

如吉林舒兰丰广矿三井二路送反石门,准备回采下部煤层组,当石门揭露13层煤底板砂岩时水砂一涌而出,造成严重透水事故。

最大涌水量26m3/min,含砂量为60%,地表80×700m的范围内先后出现大量塌陷坑。

五、矿井突水的预兆可总结为:一摸二看三四听,五红六汗硫化氢。

七上八下九水沟,嘴尝手捏身体冷。

具体释义为:“一摸二看三四听”:“一摸”指摸煤岩壁(层),是否有凉手,变凉的感觉。

“二看”指(没有注水的)煤层是否发潮、变暗,是否失去光泽。

“三听”指听煤岩层中是否有水叫声,“嘶嘶”声时水的压力不大,“嗞嗞”声时水的压力较大。

“四听”指煤岩层中是否有“汩汩”的流动声,若有则为岩溶水(我矿所采的二1煤层受岩溶水影响小)。

“五红六汗硫化氢”:“五红”指煤壁是否挂红,“六汗”指顶板、煤壁是否挂汗。

“硫化氢”指空气中或水流中有硫化氢气味(臭鸡蛋味)则表示水源为老空水。

“七上八下九水沟”:“七上”指观察顶板淋水是否加大,顶板压力是否增大;“八下”指观察底板是否有底鼓现象,涌水量是否突然增大。

“九水沟”指水沟中的流水是否出现压力水流,如果水流的水质清澈,说明离水源较远,如果水质混浊,说明离水源较近。

“嘴尝手捏身体冷”:“嘴尝”指涌水的味道若发苦发涩(铁盐、Na2SO4存在时发涩,MgSO4盐存在时发苦),则是老空水;H2S与H2CO3气同时存在时则为酸味;“手捏”指涌水是否有滑腻感;“身体冷”指现场温度下降,人呼吸时有白气,感觉身体冷,此种情况说明离水源已经很近了。

采掘工作面突水事故预防措施1.切实做好矿井水文地质观测工作在生产中,随采掘工作的进展,搜集、调查水文地质条件,了解采掘范围内可能出水的断层、裂隙的分布,弄清井下岩层的组成及性质,查明含水层的涌水量及影响范围。

2.做好超前探放水在不能确保没有水害的情况下,在采掘工作之前,必须进行探水,认真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水原则,探明水源后,将水有计划地安全放出,当水源的水量、水压不大时,直接利用探水钻孔排水,如水压较大,另打放水钻孔排放水。

3.注浆堵水注浆堵水是将预先制好的浆液,通过井巷前方的钻孔压入岩层裂隙,浆液在空隙中渗透扩散,凝固硬化形成隔水帷幕带,堵截水源。

由于注浆工艺流程简单,其效果较好。

4.注意加强对突水征兆的观测与分析对现场工作人员加强安全知识培训,掌握突水征兆。

5.矿井水的隔离为防止井下开采过程中各种水流入井下,在受水威胁的地段,留设一定宽度或厚度的煤(岩)柱作为防水煤(岩)柱。

演马庄矿准备队防治水专项培训教案培训时间: 2016年5月12日培训地点:准备队会议室授课人: 寇平均魏建伟培训对象:准备队管理人员及职工课程名称:井下探放水的原因及注意事项井下探放水的原因及注意事项一、井下探放水的原因(1)由于矿井水在采掘工作面可出现淋水,使空气湿度明显增加,顶板破碎,对劳动条件及生产效率影响很大。

(2)由于矿井水的存在,在生产中必须进行排水,水量越大,排水费用越高,势必增加煤炭生产成本。

(3)矿井水对各种金属没备、钢轨和金属支架等,均有腐蚀作用,这就缩短了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

(4)当井下突然涌水或其水量超过矿井排水能力时,则会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轻者可造成矿井局部停产,重者则可造成全矿被淹。

二、井下探放水的注意事项井下探放水是防止水害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疑必探,先探后掘”是防止井下水害的基本原则。

1.探水起点的确定为了保证采掘工作和人身安全,防止误穿积水区,在距积水区一定距离划定一条线作为探水的起点,此线即为探水线。

通常将积水及附近区域划分为三条线,即积水线、探水线和警戒线,并标注在采掘工程图上。

(1)积水线。

即积水区范围线,在此线上应标注水位标高、积水量等实际资料。

(2)探水线。

应根据积水区的位置、范围、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及其资料的可靠程度、采空区和巷道受矿山压力破坏等因素确定。

进入此线后必须进行超前探水、边探边掘。

(3)警戒线。

是从探水线再向外推50~120m 计为警戒线,一般用红色表示。

进入警戒线时,就应注意积水的威胁。

要注意工作面有无异常变化,如有透水征兆,应提前探放水,如无异常现象可继续掘进,巷道达到探水线时,作为正式探水的起点。

2.探水钻孔的布置方式l)探水钻孔的主要参数确定探水钻孔的主要参数有超前距、帮距、密度和允许掘进距离。

(1)超前距。

探水时从探水线开始向前方打钻孔,在超前探水时,钻孔很少一次就能打到老空积水,常是探水一掘进一再探水一再掘进,循环进行。

而探水钻孔终孔位置应始终超前掘进工作面一段距离,该段距离称超前距。

(2)允许掘进距离。

经探水证实无水害威胁,可安全掘进的长度称允许掘进距离。

(3)帮距。

为使巷道两帮与可能存在的水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即呈扇形布置的最外侧探水孔所控制的范围与巷道帮的距离。

其值应与超前距相同,即帮距一般取20m ,有时帮距可比超前距小1~2 m。

(4)钻孔密度(孔间距)。

它指允许掘进距离终点横剖面上,探水钻孔之间的间距。

2)探水孔布置方式(1)扇形布置。

巷道处于三面受水威胁的地段,要进行搜索性探放老空积水,其探水钻孔多按扇形布置。

(2)半扇形布置。

对于积水区肯定是在巷道一侧的探水地区,其探水钻孔可按半扇形布置。

3.探水与掘进之间的配合(1)双巷配合掘进交叉探水。

当掘进上山时,如果上方有积水区存在,巷道受水威胁,一般多采用双巷掘进交叉探水。

(2)双巷掘进单巷超前探水。

在倾斜煤层中沿走向掘进平巷时,一般是用上方巷道超前探水,探水钻孔呈扇形布置,(3)平巷与上山配合探水。

(4)隔离式探水。

如巷道掘进前方的水量大、水压高、煤层松软和裂隙发育时,直接探水很不安全,需要采取隔离方式进行探水。

在掘进石门时,可从石门中探放积水,或在巷道掘进工作面预先砌筑隔水墙,在墙外探水。

4.探水钻孔的安全装置在探放水工作中,在水量和水压不大时,积水可通过钻孔直接放出,但在探放水量和水压都很大的积水区(包括其它水源)时,为了确保安全,做到有计划地放水并取得放水资料,必须在孔口装置安全套管阀门。

5.探放水作业安全要点(1)加强钻孔附近的巷道支架,背好顶帮,在工作面迎头打好坚固的立柱和拦板,并清理巷道浮煤,挖好排水沟;(2)在打钻地点或其附近安设专用电话,探水地点要与相邻地区的工作地点保持联系,一旦出水要马上通知受水害威胁地区的工作人员撤到安全地点。

若不能保证相邻地区工作人员的安全,可以暂时停止受威胁地区的工作;(3)确定主要探水钻孔的位置时,应由测量和负责探水人员亲临现场,共同确定钻孔方位、角度、钻孔数目以及钻进深度;(4)打钻探水时,要时刻观察钻孔情况,发现煤层疏松,钻杆推进突然感到轻松,或顺着钻杆有水流出来(超过供水量),都要特别注意。

这些都是接近或钻入积水地点的征兆。

(5)钻眼内水压过大时,应采用反压和防喷装置的方法钻进,必要时还应在岩石坚固地点砌筑防水墙,然后方可打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