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膜炎简介滑膜的部位:滑膜是组成关节的主要结构之一,因此,所有的滑膜病变都发生于关节部位,滑膜炎是发生在关节内滑膜组织一种炎性病变。
在人体内,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其中,关节面是相关节两骨的对应面,表面覆盖一层光滑的透明软骨,叫做关节软骨,该组织可以减少骨面间的摩擦和缓冲撞击,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关节囊为一层结缔组织的膜性囊,附着在关节面周围的骨面上,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
纤维层与骨膜相续,在某些关节,纤维层局部增厚,形成韧带,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滑膜层薄而光滑,紧密衬贴于纤维层内面,其周缘附着于关节软骨的边缘,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能分泌少量滑液,以润滑关节面和滋养关节软骨,同时滑膜对滑液的分泌有调节作用,多余的滑液可以吸收。
在某些关节,包绕滑膜的关节囊与关节两骨端的骨膜紧密相连,关节囊常为“间断性”,故滑膜组织可以从孔隙中突出,滑膜层穿过纤维层呈囊状向外突出,形成与关节腔相通的滑液囊,简称滑囊。
滑膜的形态:滑膜是一层具有丰富血管的结缔组织,它由平滑光亮、粉红色、薄而柔润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紧贴关节囊纤维层的内面,附着于关节软骨的周缘。
除了关节软骨、关节盘及纤维软骨性半月板脂肪垫可以发挥调节作用。
滑膜细胞通常呈椭圆形,有许多的胞浆突起,但是细胞间的形态可以有明显差异。
滑膜的结构:滑膜可分为两层,即较薄而靠近关节腔的滑膜内层(即表层)和滑膜下层,表层有2---3层细胞,在电镜下可确认出两种细胞,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界线,它们和巨噬细胞密切相关,构成滑膜表层的两种细胞如下:A型滑膜细胞是巨噬细胞样滑膜细胞,可能起源于骨髓,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电镜下观察,该细胞的表面有许多的皱褶或者指状突起深入周围的基质;胞浆内有大量的溶酶体、大泡、小泡、吞饮泡、以及各种内含物和吞噬空胞,高尔基体发达,但是粗面内质网不发达。
核仁中含有大量致密的染色质。
免疫组织化学表明,A型滑膜细胞具有巨噬细胞特征样的表面受体。
微丝含量丰富,排列于细胞的纵轴。
正常情况下,20%-30%的滑膜细胞为A型细胞。
这种细胞体积大,并有许多伪足伸入滑膜间隙中,这种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进入关节腔的内源性或外来的异物,如关节内出血、关节磨损脱落的软骨微屑及注入的药物。
异物被吞入一个吞噬空泡内,随后空泡与溶酶体融合,在空泡内溶酶体被激活,通过降解酶作用,产物从细胞排出,进入滑液,或疏松结缔组织内。
但有些物质以不溶解形式存在于滑膜细胞内,保持不活动状态。
B型细胞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为间充质来源。
这种细胞有大量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多糖体,也有Golgi器和光面内质网,以及很多的含氧化酶和用于氧化磷酸化场所的线粒体,而大泡、小泡罕见,核染色质较为疏松,核仁发育好,胞膜皱褶较少。
生理情况下约70%-80%的滑膜细胞为B型细胞。
这种细胞和滑液内的透明质酸盐--蛋白质的合成及分泌有关。
C型细胞,形态上界于A和B 型细胞之间的滑膜细胞,胞浆中同时含有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大泡等。
现在发现其具有树突状细胞的特点,故又称为树突细胞样滑膜细胞。
滑膜下层,又称滑膜衬里下层,主要由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胶原纤维和蛋白聚糖组成;滑膜下层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血管内皮细胞在维持正常滑膜细胞的营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滑膜内还可以见到毛细血管后的高内皮微静脉。
高内皮微静脉,是由扁平的内皮微静脉在抗原活化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转化而来,它是由高立方形内皮细胞表面表达血管定位素,为各种淋巴细胞归巢受体的配体,因而高内皮微静脉可以促进淋巴细胞从血循环中游出。
是一层具有丰富血管的结缔组织,除了关节软骨和半月板之外,它覆衬了关节内大部分结构,包括关节纤维囊内侧面、关节内韧带和肌腱表面,以及关节内骨面。
滑膜炎:滑膜炎是滑膜受到刺激产生炎症,造成分泌液失调形成积液的一种关节病变.膝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多的关节,故滑膜炎以膝为多见。
滑膜细胞分泌液体,可以润滑和滋养关节,机体运动时膝关节所产生的热能全赖于滑膜液体及其血液循环而得以散发。
当关节受外在性和内在性因素影响时,滑膜发生反应,引起充血或水肿,并且渗出液体,表现为关节肿胀,痛疼,功能受障碍。
也可说关节腔有积液,就有滑膜炎症。
医学研究确认:膝关节滑膜炎、踝关节滑膜炎、髋关节滑膜炎、滑囊炎、创伤性关节炎、创伤性滑膜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等疾病。
产生的疼痛原因是滑膜发炎造成,所以最后归结为治疗滑膜炎。
滑膜炎病因病理:当膝关节直接受到暴力打击,长期负重慢性劳损,间接膝关节扭伤、手术过程中的损伤,剧烈体育活动或超强度训练,不正确的习惯动作,关节本身退变,膝关节反张,甚至穿鞋不当均可引起创伤滑膜遭受损伤、滑膜充血、肿胀,滑膜细胞活跃产生大量积液,其中含有血浆、白细胞、吞噬细胞等。
正常关节滑液为碱性液体,由于损伤后渗出增多,关节内酸性产物堆积,滑液变为酸性,促使纤维素沉淀,如不及时清除积液,则关节滑膜长期炎症刺激反应,促使滑膜逐渐增厚,且有纤维机化,引起粘连,影响关节正常活动。
关节穿刺抽出液体多为黄色,清澈,或有血液而呈粉红色,细菌培养阴性。
X线检查滑膜炎骨质无异常,或者有退行性改变,或者有关节内游离体,骨关节边缘有骨刺。
手法一次性治愈膝关节积液2 9例膝关节积液见于多种关节炎中,是由于风湿、类风湿、外伤和骨质增生等疾病引起的滑膜炎症产生的一种病理性产物。
积液的及早治疗对于缩短原发病的疗程和愈后至关重要。
笔者从事针灸按摩多年,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一次性治疗积液的新方法,经29例临床观察。
疗效颇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1.1 临床资料 29例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9岁,以4O岁~59岁为多;病程最短5 d,最长21 d;单侧膝关节积液22例,双侧7例;风湿性关节炎10例.类风湿关节炎l2例,单纯滑膜炎6侧.外伤合并骨刺1例。
1.2 诊断标准膝关节疼痛、肿胀、伸屈困难、皮色光亮、双膝跟消失或隆出;浮髌试验(+ );同时膝关节X线片无骨质破坏。
2 治疗方法先用右手拇指点按双膝眼、粱丘、血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每穴点按10秒钟,以达通经活络、活血止痛之效。
然后患者仰卧位,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双手掌根叠加按揉膝关节周围4遍~6遍,放松其膝周围的软组织,之后左手托扶患者膝关节,右手握住积液侧小腿下端,先小幅度伸屈膝关节3次~4次,乘患者不备,握扶小腿的右手猛用力屈曲膝关节,使患足跟紧靠臀部,随即松手,此时即可听到患膝“哗啦”的响声,患者即感膝周围疼痛,积液当即消失,片刻患者顿觉膝部轻松舒适,伸屈幅度明显增大,疼痛大大减轻.行走较自如。
再针刺双膝眼、阳陵、阴陵泉、血海、梁丘等膝周穴位调理善其后。
3 疗效分析经手法一次性治疗,膝关节肿胀消失,积液消除,浮髌试验(一),随访两个月未复发为治愈。
本组病例经手法一次治疗,所治病例积液全部消失。
本法共治疗膝关节积液29例36个膝关节,均一次性治愈,无一例再次出现积液,疗效可靠,除当时觉膝痛外,无任何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4 典型病例张× × ,男,48岁,初诊于1998年3月28日.主诉:双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半月,患者素有类风湿关节炎史。
本次患病前因栽种烤烟劳累,再加受潮湿,即感周身关节疼痛不适.尤以膝关节为甚,自觉膝部肿胀,行走极为不便。
经乡卫生院输注青霉素、氢化可的松3 ci后,周身关节疼痛减轻。
膝关节肿痛反而加剧。
查:双膝弥漫性肿胀,皮色光亮.伸屈不利,不能下蹲及行走.浮髌试验(一).血沉40 mm h.x线片膝关节骨质未见异常。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双膝关节积液。
用上法先治疗右膝关节一次,膝周肿胀消失,浮髌试验(一).患者即感右膝轻松.伸屈自如。
张痛大减。
甚为高兴。
同法治疗左膝一次,取得同样效果,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用针刺上述穴位.调理j d而愈。
5 体会本病属祖国医学“着痹”范畴.一般认为系肝肾亏损,寒邪凝聚所致,作者认为本病为水湿之邪壅阻孑L窍,气血不畅,经络气血循行受阻而致.无论寒湿、湿热.治当首先祛除水湿之邪为先,邪去则气血得畅.经络可通.正气可复现代医学认为,因风湿、类风湿、骨刺或外伤等疾病引起膝关节滑膜炎症,急性期或早期病理改变为滑膜充血.水H中渗出.关节腔内积聚了大量渗液.腔内压力明显增高。
阻碍淋巴回流。
血循环和新陈代谢减慢。
发生关节肿胀、变形.关节周围组织(关节囊、肌腱和肌肉水肿)紧张和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机能障碍.甚则行走困难。
积液日久,则滑膜下层侵蚀受损,滑膜及结缔组织肥厚,血管增多,关节腔内清除功能下降.纤维蛋白渗出增加,滑膜层细胞增生,导致关节囊纤维化.关节腔狭窄、粘连强直,进一步加重了膝关节的病变,影响着疾病的愈后。
所以及时清除膝关节腔内积液,阻止关节疾病的发生发展。
以及缩短原发病的治疗进程。
防止膝关节的挛缩粘连尤为重要。
本法治疗膝关节积液是一种强通法.充分屈曲膝关节.挤破积液的包裹.使渗液迅速扩散至膝周的肌肉间隙内,使其吸收。
本法治疗29例积液患者36个膝关节.当即立竿见影。
肿胀与积液消失.睬周轻松.活动幅度大大增加,肿痛减轻。
行走自如,加之针刺膝周穴位调理可以大大缩短原发病的疗程。
同时克服了既往反复抽液注药之苦.患者乐于接受实为治疗该病的良法,而且操作简便.不受条件限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锦顺来源:陕西省米脂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