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13生物班庞春丽313050127 )【摘要】本文从外来入侵物种的定义、研究现状、入侵机制及对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阐述了外来入侵生物对我国的严重影响程度,提出了入侵生物的防治措施。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research status, invasion mechanism and the impact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on the serious impact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on our country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Alien species; invasion; biodiversity前言: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变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生物入侵现象越来越普遍,它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慢慢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生态学界明确提出了“生物入侵”这个名词。
外来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农林牧渔和人畜健康都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分析物种灭绝机制时,有生态学家将外来种的侵入列为“灾祸四重奏”之一,最近的一项研究预测,生物入侵将变成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首要因素。
除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外,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据报道美国每年要花费1370亿美元用来防治由于外来种入侵造成的危害,例如杂草防除、农业病虫害的爆发以及植物病原菌等[1]。
但有关生物入侵的研究在现阶段才慢慢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是全球性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展成为与全球变化和生态可持续管理想结合的一个新的领域。
一、外来物种的定义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做外来生物。
外来生物特别是外来物种的引进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在迁移过程中,一些外来生物由于缺少了原有生态系统中的制约因素,加上对其疏于管理和控制,导致其快速生长和繁殖,逐步取代或危害新环境中的当地物种,最终改变自然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演变为外来有害生物。
这一过程就是通常所称的外来生物入侵。
近些年来,外来生物入侵对各国国民经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威胁与日俱增,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棘手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据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CBD)”报告显示:外来生物入侵每年给美国造成的损失是1380亿美元,印度为1170亿美元,巴西为500亿美元,英国为120亿美元,南非为70亿美元。
全球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超过4000亿美元[2]。
外来种对相对于乡土种而言,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自然案发生分布而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在当地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的物种。
它是指一种生物以任何方式闯入其原产地以外的国家或地理区域,并在那里定殖,建立自然种群,这种生物即为外来物种。
外来种与入侵种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又有区别,入侵种属于外来种,它的引入可以或可能引起对经济、环境或人类健康的损害,但入侵种的范围却比外来种的范围小[3]。
外来物种往往具有以下特点: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扩散能力强、往往对农、林、牧、漁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危害[4]。
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如果温度、湿度、海拔、土壤、营养等环境条件适宜就会自行繁衍,并形成自然种群,成为外来入侵种,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
二、我国外来物种研究现状我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很容易在我国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地,这也使得我国较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
据统计,目前我国至少发现188种入侵植物、81种入侵动物、19种入侵微生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发现了50种,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等造成严重危害。
仅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为例,“十一五”期间年均发生面积1.7亿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1100亿元,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造成的林业年均损失高达110亿元[5]。
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调查研究,至今我国仍不能提供较为权威的反映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的目录资料,虽然国家环保总局曾公布了首批16种“外来物入侵物种”,但实际入侵动植物的数量却远不止这些。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
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自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
这些外来入侵生物,目前已然成为我国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头号敌人。
一方面它给我国农业、林业、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估算,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种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多达500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它使得我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
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我国。
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我国。
因此,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三、外来生物入侵机制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活动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
因此,我们称这些物种是"有害的",实际上对这些物种而言是不公平的,它们只是呆错了地方,而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常常是人类的一些对生态环境安全不负责任的活动。
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的关键是人为问题。
引种(Introduction)是指以人类为媒介,将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转移到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地区。
这种转移可以是国家内的或国家间的。
引种可以被分为:有意引种和无意引种两类。
1、有意引种(Intentional introduction)是指人类有意实行的引种,将某个物种有目的地转移到其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这类引种可以是授权的或未经授权的)。
2、无意引种(Unintentional introduction)是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方,从而形成的非有意的引入。
外来物种都是通过这两种方式被引种到其非原产地。
3、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
四、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其原产地的自然环境中各自处于食物链相应的位置,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息环境并维持一定的数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
但是外来物种的侵入则会破坏掉这中平衡关系,严重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结构,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与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给经济社会带来影响。
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种都有害,许多外来物种对人类是有益的,它们一方面增加了食物的种类,另一方面成为家禽和鱼类饲料,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对农业、社会和环境有所帮助,而且丰富了植物区系成分、植物群落类型。
例如固氮演替先锋植物增加了土壤中的氮素含量,改善了土壤等环境条件,为后来的植物定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先锋植物在竞争中失去了优势而让位于后来者,植物种类替代加速,从而促进植物群落生物种类多样化和结构复杂化。
我国在大米草的引种驯化方面虽然有一定的争议,但应该正视大米草使潮汐的沉积物沉积固定,减少海岸边崖侵蚀的积极作用[6]。
外来物种,特别是外来有害生物与本土近缘种物种杂交,从而改变本土物种基因型在生物群落基因库中的比例,使群落基因库结构发生变化。
而且有时这种杂交后代由于更强的抗逆能力而使本土物种面临更大的压力,严重时造成本土物种的消失,从面降低了生物遗传多样性,从而影响基因的多样性。
外来有害生物均可以阻止本土物种的自然更新,从而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长期无法恢复的变化,还会可加速局部和全球物种灭绝速度,给生物物种多样性带来严重威胁。
外来物种还能够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生物链,占据本土物种的生态位,排挤本地种,导致生态系统内生物物种减少,破坏生态环境,使得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
五、防治措施1.强化检疫检验,从源头上杜绝生物入侵强化检验检疫工作,对各种商品流通要按照有关法规进行严格检验。
同时,强化对入境的各种交通工具以及旅游者携带的行李以及各种货物的检查工作,防止无意带入外来生物。
2. 强化立法力度,严格执法。
为了切实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维护经济发展成果,必须加强立法,逐步完善关于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
同时,要严格执法,坚决按照有关法律制定的程序进行检验检疫。
3. 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有必要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外来入侵生物调查,要充分了解外来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危害。
借助现代信息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来物种数据库,形成有效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管理程序。
同时要加大有关人员的培训,让这些人员切实掌握入侵生物防治的基本理念和知识。
4.积极扩大宣传,努力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的理解和认识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生物入侵的危害,不断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使全社会参与到防止生物入侵的行动中,尽可能地减少人为传播。
5. 加强国际合作。
生物入侵防治被认为是 21 世纪生态领域最核心的课题之一,是世界各国关心的话题。
目前,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要真正有效实现生物入侵防治,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支持。
为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与有关国家和组织要建立制度化、定期化的协商机制,共同维护世界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1] 黄红娟,叶万辉. 外来种入侵与物种多样性. 生物学杂志,2004,23(2):121~126.[2] 顾忠盈,吴新华,杨光,等. 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及防范对策. 江苏农业科学,2006,6:418~421.[3] 薛建辉. 森林生态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21.[4] 李伟丰. 外来有害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81~83.[5] 1.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外来物种入侵如何有效防治.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引用日期2012-12-13][6] 吴虹玥,包维楷,王安. 外来种入侵对乡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1):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