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案例分析

建筑案例分析


W
38
W
39
W
32
其次,建筑系馆作为福建工程学院新校区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还应结合 校园环境,协调建筑内外部相关环境条件,在尊重总体校园空间秩序的 同时考虑合理的造价因素。现代主义建筑作为最广泛的建筑思潮,凝聚 了多位建筑大师的实践理念,理应成为系馆建筑的风格取向。高校建筑 的基本精神应是平和、纯粹的、不宜追求一些浮躁的符号、象征过多。 特别对于建筑系馆,应通过空间语言来表达建筑院馆的内在精神,力求 建筑语言简约质朴,不多琐碎的装饰。
W
5
4 设置半室外大台阶可直接上二层,直达300座多功 能厅,丰富了空间层次与建筑造型,极富气势。 5 悬挑长达12 米的2 层高多媒体教室,挑战视觉极 限感受,展示学院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实力。
6 专用绘图教室、美术教室等均采用单面走廊,可 双面采光,通风采光极为有利,节约后期人工采光 开支,更适应学生手工制图视力保健需求。其中美 术教室可采用北向采光,适应美术教室功能要求。 多媒体教室则根据使用特点开小窗,与立面造型相 呼应。
W
35
外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设计以建筑平面为依托,丰富的平面组合布局给建筑形象以极 大的发挥空间。方案以创作个性化的建筑形象为出发点,形成错落有致 的建筑轮廓线。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所钟爱的清水混凝土表达了最朴素的 建筑理念,在这里和玻璃,金属,木材等最基本的建筑元素成为外饰面 的主旋律。主入口旁的东南向悬挑达9 米的3、4层多媒体教室以实体造 型为主,远远望去即是视觉焦点,显得厚重凝重,与其下多功能厅的轻 巧落地玻璃相映成趣,富于张力。入口右侧的行政办公教研室部分的立 面设计不拘泥于常理,3层(内实际2层高)随机布置的竖窗结合防腐木 条肌理效果,表达出统一的韵律感,非常醒目。主楼部分方正造型简约 中又见细节,波浪型走廊引入曲线构图,柔化了过于硬朗的造型,同时 丰富了走廊空间的动感变化。建筑北侧立面造型则追求最大的通透感, 教室部分除结构柱外没有多余的窗间墙,
W
33
平面与功能
建筑总平面采用类三角型布局,顺应用地东南面和西南面各有一条校园主干道的 地形,在校园总体布局中显得独特,符合建筑系馆的个性定位。但并不显得特别 突兀,并且顺势形成了富引导性的入口。设计强调建筑布局整体性与灵活性,考 虑到有些教室、实验室相对独立性的要求,分为两幢建筑体,采用主次连廊连系。 作为建筑系馆,其特殊性之一就在于应有空间能提供良好的师生之间、高低年级 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无障碍的互动交往是建筑系所独特的知识传播重要途 径。没有了共享交往空间也就无从谈起交流沟通,它在本质上更是一处精神场所。 1#楼采用三角型的围合式布局,自然形成三大功能单元(专用教室、行政办公 教研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的相对分区,围合形成三层高玻璃天棚共享中庭, 从而提供了师生作品展示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空间。2#楼限于面积指标设计为 5层,布置有各专业实验室和专用绘图教室,平面面向西南15度偏转,活跃了平 面构图,也与1#楼的三角形布局取得呼应。2#楼结合主连廊直接连接到1#楼 和共享中庭,加之三层的另一条空中联系次廊,使1、2#楼完全融为一体,又 能保持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塑造出交通便捷、流线清晰、连贯有序的教学空间。 同时1、2#楼所围合出半开放式的内庭,自然地形成最佳的室外活动场地。
楼梯
W
30
建筑系馆的夜景
W
31
设计总体构思
当前建筑业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福建工程学院前 身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被誉为福建建筑人才的黄埔军校,多年来培养了大量专 业的建筑人才,遍布于福建各地的建筑行业中。以大学城新校区的建设为契机, 学院建筑与规划系发展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职业建 筑师与规划师。建筑系新馆作为培养建筑人才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筑方案应 贯彻学院培养职业化背景下, 建筑系馆的设计从适应建筑教育发展为切入 点, 科学安排建筑系馆的功能组成、空间特征及其组织方式,强调建筑学科的个 性特色。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有了很大变革,学生往往不再愿意 听照本宣科的沿用老套的教学模式。做为建筑系学生大学时代学习的主要场所, 建筑系馆的设计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应作为一个生动的亲身体验教材 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并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创作产生良好的积极影响。很显然, 循规蹈矩的平庸设计不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因此在构思出发点上,首先应该 明确建筑系馆与学院其他系馆的建筑风格是有所区别的。这是建筑学本身的艺术 色彩所决定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师是凝固音乐的塑造者,建筑设计是一 系列审美选择的过程。作为建筑与规划设计教学活动的场所,首先在系馆的建筑 风格上就应体现出浓郁的建筑气息,并有其清晰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令学 生产生场所认同感。
W
3
设计构想
* 贯彻“以人为本”、“尊重环境”与“可持续发 展”思想,协调建筑内外部相关环境条件,建设富
于工程学院特色、建设生态型、复合型、布局合理、 环境优美的建筑系馆。
* 一体化设计,以一条主连廊轴线,结合一条辅助 连廊,合理布置功能流线,将建筑物有机地串联起 来,塑造整体、连贯、有序的教学科研空间。
2 采用围合式布局,三大功能单元(专用绘图教室 美术教室、行政办公教研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 相对分区,围合成高达12米玻璃天棚共享中庭,适 应建筑系馆的特殊要求,保证建筑专业学生交流学 习的大空间。
3 北侧建筑通过主连廊直接连接到共享中庭,并结 合一条辅助连廊,使南北侧建筑完全融为一体,交 通便捷,流线清晰。
* 遵循个性化设计理念,采用点线面体结合的手法, 力图寻求建筑系馆风格不同于其他系馆的特质所在,
形成有节奏韵律的动态建筑景观序列,营造适宜的 建筑教学文化氛围。
W
4
设计要点分析
1 建筑总平面三角型布局呼应地形,在现有方正的 校园总体布局中显得另类而独特,符合建筑系馆的 个性定位。人流、车流路线分明,入口富引导性。
W
37
结束语
综上,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馆的设计一 开始就希望能具有浓郁的个性特色,能体现 建筑学本身的学科特点。设计不停留于肤浅 的或哗众取宠的视觉表面,更注重与使用功 能与造型形式的融合。一个纯粹的建筑,通 过对光和玻璃的巧妙运用,对局部、细节的 精致处理,将因其和谐统一而更具有感染力。 当然建筑往往是遗憾的艺术,具体效果还有 待建筑落成后进一步的分析与评价。
力求将室外美丽的湖景全收入室内。大面积落地玻璃与清水混凝土山墙 形成强烈的虚实与质感对比,加上随机交错的木格栅百叶,共同形成丰 富变化的韵律。(附图3、4、5、6)
W
36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方面,三角形共享大厅是笔者考虑的重点。三层高的共享中庭, 给设计带来了不少难题,特别是消防方面的防火分区问题,排烟问题等 等。最初的方案做了不少调整,比如增加防火卷帘,增加中庭玻璃天棚 排烟口,取消三面玻璃幕墙,二、三层改为开敞外廊以保持良好通风等。 通过努力还是保留了共享大厅的最初创意。中庭两层交错的开敞直跑楼 梯成为大厅的视觉焦点,布置方法比较独特,是个性化追求在室内的重 要体现。局部楼梯栏板采用红色铝塑板装饰,跳跃的红色给整个空间带 来极富动感的活力与激情。设计最大限度的保持自然光线的引入,通透 的玻璃是空间的主旋律,强调室内外的有机沟通与融合。大面积的楼层 地面材料拟采用无缝的自流平水泥加专用地面聚酯漆,大方又经济。另 外在室内总体色彩把握上与建筑外立面对应,以黑白灰的主旋律,点缀 以局部跳色,保持素雅纯粹的建筑味道主题。(附图7、8、9)
案例分析
福建工程学院新校区建筑系 馆
W
1
设计师简介
叶 猛 福州大学建筑系工学学士 中南大学土 建学院建筑学硕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国 家一级注册建造师 福建国广一叶建筑装饰工 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 福建工程学院建 筑与规划系讲师
W
2
项目概况
福建工程学院大学城新校区建筑系馆由1#
2#楼通过连廊组成,占地面积为2085.9平方 米,总建筑面积10672平方米。由专用绘图 教室、实验室、合用教室、多媒体教室及办 公科研用房等部份组成,建筑主体以六层为 主,建筑总高为23.850米。建筑位于新校区 北区中部,东侧临校区系部C组团,南面面 向学生生活区及公共教学楼楼群,北面面向 景色宜人的校园内湖。
W
8
总平面图
W
9
防火分区
W
10
首层平面
W
11
二层平面
W
12
三层平面
W
13
四层平面
W
14
五层平面
W
15
屋顶平面
W
16
W
17
透视图
W
18
立面
W
19
W
20
W
21
W
22
室内透视
W
23
W
24
W
25
建筑系馆的揭牌典礼
W
26
正在建设中的系馆
W
27
大的开窗
W
28
楼间走廊
W
29
W
34
同时平面布局上还考虑了很多其他细节。福州夏季气候炎热,专用绘图 教室部分充分注重室内自然通风和气流引导,1、2#楼均采用单面南廊, 兼起到南向遮阳板的左右,避免阳光直晒。由于教室可双向采光,相比 两侧教室内廊式设计采光更良好,节约后期人工采光开支,适应学生手 工制图视力保健需求。另外与采用北廊方案相比较也更合理。据笔者观 察,福州地区采用北廊布局的教学楼往往带来阳光直射眩光的问题。靠 南侧窗位置大部分时间光线刺眼,而加窗帘又影响了室内采光与通风, 而且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一般也更愿意在阳光充沛的南廊活动。此外, 300座阶梯座多功能厅外设置半室外台阶,可从入口侧直接上二层,解 决大量人流集中疏散的问题,同时结合外观造型的大悬挑,丰富了建筑 空间层次与体量感。2#楼设置两个挑高两层的学生交流与作业展示厅, 进一步丰富空间变化,增加交流区的空间层次感和学术交流氛围。又如 利用行政办公教研室部分斜屋顶建设室外讲演交流场,增加了建筑功能, 更丰富了建筑的形体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