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目录[隐藏]基本信息主要作品创作与获奖历程作品出版情况关于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病中情况身后评价著名片段基本信息主要作品创作与获奖历程作品出版情况关于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病中情况身后评价著名片段∙辽宁大学讲师∙艺人魏巍∙地产设计师魏巍∙江苏省歌剧舞剧院演员魏巍先生遗像[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姓名:魏巍民族:汉族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性别:男出生年月:1920年1月16日出生地:中国河南郑州逝世时间:2008年8月24日逝世地点:中国北京301医院职业:军旅作家国籍:中国配偶:刘秋华个人简介: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
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
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
1 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2008年8月逝世后,魏巍灵堂设北京军区大院里,2008年8月26日起接受公众吊唁。
遗体告别仪式于2008年8月3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童年及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平民小学”及简易乡村师范,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并产生浓厚阅读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后转至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至晋察冀边区,在部队中做宣传工作,曾任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团政委等职。
建国后亦未脱离部队生活,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文化部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中流》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38年到延安,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
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写下了《前进吧!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散文。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主要作品还有电影小说《红色风暴》(与人合作),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诗集《两年》、《不断集》,短篇小说《老烟筒》,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矛盾文学奖”。
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
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写下了《前进吧!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散文。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主要作品还有电影小说《红色风暴》(与人合作),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诗集《两年》、《不断集》,短篇小说《老烟筒》,从1939年至1949中的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建国后专事故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
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还写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一篇著作。
另外,代表作还有著名的文艺随笔《路标》。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魏巍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部队中的颇负盛名的优秀作家。
他的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著有长篇小说《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壮行集》、《话说毛泽东》、《魏巍杂文选》、《魏巍散文选》等。
[编辑本段]创作与获奖历程童年及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平民小学”及简易乡村师范,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并产生浓厚阅读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后转至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至晋察冀边区,在部队中做宣传工作,曾任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团政委等职。
建国后亦未脱离部队生活,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文化部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中流》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38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
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写下了《前进吧!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散文。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主要作品还有电影小说《红色风暴》(与人合作),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诗集《两年》、《不断集》,短篇小说《老烟筒》,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矛盾文学奖”。
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
从1939年至1949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建国后专事故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
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编辑本段]作品出版情况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通讯集)1951,人文长空怒风(中篇小说)与白艾合著,1951,中青两年(诗集)1951,文生志愿军叔叔和朝鲜小姑娘(故事)1952,中青老烟筒(故事)1954,通俗黎明风景(诗集)1955,人文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散文集)1956,中青红色的风暴(电影小说)与钱小惠合著,1956,工人女将军(故事)1958,中青春天漫笔(散文集)1959,作家晋察冀诗抄(诗集)选编,1959,中青不断集(诗集)1963,作家东方(长篇小说)1978,人文壮行集(散文集)1980,河北人民邓中夏传(续记)与钱小惠合著,1981,人民魏巍散文集1982,河北人民我爱老师1984,少儿魏巍文论集1984,河南人民魏巍诗选1985,解放军文艺怀人集1987,文化艺术地球的红飘带(长篇小说)1988,人文新语丝(魏巍文集续1卷)/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中国文联晚霞文库)四行日记(魏巍文集续2卷)/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中国文联晚霞文库)魏巍散文选集——百花散文书系·当代散文丛书《谁是最可爱的人》封面[编辑本段]关于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1950年魏巍调入解放军总政治部时恰逢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魏巍作为总政派往前线的部队文化工作者赶赴朝鲜前线。
1950年至1958年间魏巍3次赴朝鲜。
他深入战士们中间,被许多感人场面所打动,便决定留下来。
经过3个月的采访,魏巍回国已是1951年2月。
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的魏巍,便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以图及早将所见所闻准确真实地告诉读者。
采访本上的20多个故事,魏巍又几经遴选几经推敲,最后才确定最典型最感人的3个细节。
《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位读者、该刊主编宋之的阅罢,当即吩咐:“送《人民日报》!”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有着与宋之的同样的感受。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隆重推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主席旋即批示“印发全军”。
自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为志愿军官兵的光荣称号,自此,写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雪片似的从祖国四面八方飞过鸭绿江,魏巍的名字也由此传遍全国。
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
作为文学家,魏巍留给世人的作品很多,但广为人知的是那篇影响数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刻上毛泽东时代烙印的“战士”,晚年的魏巍一直是“继续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捍卫者,他主办的《中流》杂志一度影响颇大。
因此,对魏巍的悼念,有一番值得寻思的意味。
2008年8月24日,走过88年生命历程的魏巍老人谢世。
消息传出,引起诸多关注。
向一位逝去的老人恭致悼念,是人之常情,但对魏巍的悼念,却有一番值得寻思的意味。
一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后,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的魏巍向领导请缨,赶赴朝鲜前线。
他“深入生活”到了战斗的最前线,与部队战士同吃同住,积累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1951年2月,魏巍回到了国内,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
之后,《谁是最可爱的人》诞生。
1951年4月1 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高规格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并建议其他领导人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
从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成为我们今天怀念魏巍的理由。
这篇文章在2007年的命运,为这种怀念添加了意味深长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