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郑毅

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郑毅

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郑毅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内容提要儿童行为障碍的概念及危害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CCMD-III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儿童行为障碍的概念广义:行为医学的概念,泛指一切儿童和青少年有行为异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目前社会上使用的一些行为量表和调查的数据多是采用这一概念。

Prichard(1837)称为悖德性精神病。

Kraeplin(1915)认为儿童反复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多半是一种精神病顿挫型的表现。

Freedman和Kaplona(1967)在他们所著的教科书中用了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的及社会适应困难反应来描述那些总是陷于麻烦之中不能吸取教训的儿童。

Hewitt和Jenkins(1944)将以上儿童行为障碍中分为三大类:①社会化违法行为;②非社会化的攻击性行为;③过度抑制行为。

Rutter(1976)认为违法犯罪行为与攻击性行为有关,建议采用①神经症行为障碍;②反社会行为障碍(包括违法与攻击性行为);③混合型。

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1CD-9)将儿童行为障碍分为四个类型:①非社会化行为障碍;②社会化行为障碍;②强迫性行为障碍;④行为和情绪混合障碍。

1980年美国DSM-III将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称为品行障碍。

在DSM-II及DSM-III-R中品行障碍分为三个类型:①单独攻击型;②团伙型;③未定型。

ICD-10: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日趋严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竟占学生总数的160‰以上。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心理疾病时代”,心理疾病巳经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胁。

儿童行为障碍的分类和临床表现品行障碍特点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

品行障碍儿童行为具有下列特点:1.反复持续性出现。

2.这些行为不仅偏离正常儿童常轨,在严重程度上及持续时间超过同龄儿童所允许的范围。

3.具有社会环境适应困难的特征。

4.它不是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所致的疾病行为。

5.内在生物学缺陷可能为产生以上行为的基础,但这些行为的形成,与家庭及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文化因素有关。

品行障碍的临床表现(1)品行障碍主要包括反社会性品行障碍(Dissocial conduct disorder)、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①对立违抗性行为:经常说谎而并非为了逃避惩罚;经常暴怒;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他人等。

②反社会性行为及攻击性行为:经常逃学;擅自离家出走;不顾父母禁令而彻夜不归;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经常虐待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故意纵火;经常偷窃;勒索和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反复欺负他人;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或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等。

品行障碍的临床表现(2)对立违抗性障碍:该障碍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即以对立违抗性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反社会性或攻击性行为。

合并其他问题:品行障碍患儿常常合并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并可合并情绪焦虑或抑郁、情绪不稳或易激惹、物质使用障碍、智商偏低、学习困难等。

儿童行为障碍流行病学特点和社会学特征品行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

由于研究方法及诊断标准的差异,品行障碍的发生率很难有统一资料。

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患病率变异范围为1% - 16%。

品行障碍显然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为5:1或3:1。

患病高峰年龄为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早期。

我国3000万儿童青少年受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困扰。

深圳26%学前儿童有行为问题。

儿童行为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多轴诊断系统I 临床综合征II 发育障碍及人格障碍III 躯体情况IV 心理社会性紧张刺激的严重程度0 无、1 微小、2 轻、3 中、4重、5 极重、6 灾难性V 病前一年适应功能最高水平1 优秀2 十分良好3 良好4 尚可5 不良6 十分不良7 全面缺损儿童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反社会性品行障碍(Dissocial conduct disorder)包括局限于家庭内的品行障碍;反社会规范的品行障碍;对社会规范的局限性品行障碍。

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1)至少有下列3项: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⑦.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2)至少有下列2项:①.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②.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③.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④.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⑤.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⑥.常常虐待动物;⑦.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⑧.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

(3)至少有下列1项:①.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②.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⑤.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⑥.故意纵火。

(4)必须同时符合以上第(1)、(2)、(3)项标准。

2、[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

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为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但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社会性紊乱或攻击行为。

必须符合品行障碍的描述性定义,即品行已超过一般儿童的行为变异范围,只有严重的调皮捣蛋或淘气不能诊断本症。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较轻的反社会性品行障碍,而不是性质不同的另一类型。

采用本诊断(特别对年长儿童)需特别慎重。

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1)至少有下列3项: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⑦.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2)肯定没有下列任何1项:①.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②.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猴亵行为;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⑤.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⑥.故意纵火。

2、[严重标准]:上述症状已形成适应不良,并与发育水平明显不一致。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

心理测验在行为障碍诊断中的应用近些年来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诊断或精神状态的评定中常应用心理测验的方法。

心理测验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气质及性格测评、社会适应能力评定量表心理测验为儿童行为障碍的诊断提供了方便,增加了客观性和科学性。

但是,由于儿童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目前儿童心理测验的局限性,儿童心理测验的结果只能作为医生的参考。

切忌以心理测验的结果来代替医生的诊断。

儿童行为障碍的鉴别诊断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该障碍起病时间较品行障碍早,为7岁之前,主要临床表现与品行障碍不同,为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和冲动,因此不难与品行障碍相鉴别。

但是,该障碍与品行障碍同病率较高,因此,如果患儿同时存在这两方面问题,并符合这两个障碍的诊断标准,则两个诊断均应做出。

心境障碍:在躁狂或抑郁发作期间都有可能出现攻击或对抗性行为,两者的鉴别要点:①心境障碍为发作性病程,而品行障碍为持久的行为模式;②心境障碍患儿在出现攻击或对抗性行为的同时,尚有明显的情感高涨或低落,思维奔逸或迟缓等,行为异常只是临床表现的一部分;③心境障碍患儿经过相应药物治疗后,攻击或对抗性行为随情绪症状的改善而消失;而行为障碍单纯药物治疗改善不太明显。

Behavioral & Obsessive 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sThe Behavioral Spectrum of Tourette Syndrome( comorbid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occur in approximately90% of TS patients) A. E. Cavanna: 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9.21:13-23Obsessive 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sSociolog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ourette syndrome (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nd the Americanswith Disabilities Act ) (Increasing the Awareness of TS in Public) Tics and Tourette syndrome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mong individuals with ASDs, 22 percent presented tic disorders: 11 percent with Tourette disorder (TD), and 11 percent with chronic motor tics.) ……Roberto Canitano住院及环境治疗2010-10-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