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布置作业”一、“传统的作业布置存在的弊端”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
但传统的作业布置,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作业布置“一刀切”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会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由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差异,如果作业难度和要求过高,则只有优秀的学生能完成作业;如果作业难度和要求相对适中,则只有中等生比较适合,而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又吃不下;如果作业难度过低,又达不到课标的要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这样长期日积月累,就会出现“优者不一定更优,而差者更差”的不良现象。
㈡削弱学生的自信,降低后进生的学习热情。
无差别的作业使后进生时刻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昨天的作业未完成,今天的作业又不能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自己肯定不行,别人能做的作业自己一直都做不了。
这种思想会严重削弱学生的自信,因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而导致学习热情的下降。
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还会给学生今后的成长留下阴影。
㈢滋生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
老师对作业要求严格,班集体中部分后进生完不成作业,于是就想到了“抄袭”。
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弄虚作假之风盛行,不仅严重影响班风建设,还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显然,学生是有差异的,在一个班级的学生中,由于学生智力开发和学习习惯、学习背景等的不同而呈现千差万别的情况,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因此,在我们日常教育,尤其是作业布置中,应该正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不能搞“一刀切”。
于是一些专家提出了“作业的个性化设计”,所谓“个性化设计”即可理解为适应学生每个个体的作业,其目的既要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又要能真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切实起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及原则㈠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1.我国教育学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根据弟子的志向、性格、潜能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对相同的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使弟子扬长避短,学有所得。
许多学生提出的同样问题,他总是按个别情况和接受水平,作出实质不变而程度有深浅的答复。
后来我国宋代学者朱熹把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总结为“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个性化设计,就是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陶行知先生针对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教育状况,提出了“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2.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
”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学习的机会等。
“作业个性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学习机会”。
布卢姆认为,影响群体教学中学习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认知的初始行为,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这一因素占约50%;二是情感的初始特征,即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兴趣和积极性,这一因素占约25%;三是教学条件、教师水平等,占约25%。
布卢姆说:“如果学生初始行为存在很大关系,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每个学生,那么学习结果之间就会存在很大差异。
”3.情感教育理论脱离学生的情感领域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是低效的。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交织在一起,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形成内在学习动机,产生强烈求知欲,实现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因此,通过个性化作业设计,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创设作业的情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引导其实现各自的目标,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中,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兴奋状态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就会逐渐提高。
㈡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原则正因为作业“一刀切”存在这些弊端,所以教师在作业布置时要正视学生差异,实行个性化作业,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个性化作业同样是这样。
实行个性化作业相当于公开承认“后进生”的后进,处理不好可能会对后进生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实行个性化作业时要充分认识到此问题,严格遵循以下原则,消除“个性化作业”的负面影响。
1、非歧视性原则教师承认学生的差异,不等同于教师默认“后进生”不可教育。
而是正视差异,针对差异,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
这个过程中,老师至始至终要有公平之心,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同时,要在班级中积极倡导平等原则,营造平等氛围。
2、期望原则实施个性化作业,教师要饱含热情,用期望的心理去对待每个学生。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
帮助学习后进生树立自信,确立学习目标,用期望引导和鼓励学生朝着目标努力。
3、适时鼓励原则对学生来说,得到老师的表扬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
实施个性化作业,教师要适时肯定各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时时受到鼓舞,自信得到提升,热情不断高涨。
4、针对性原则紧扣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个性化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针对学生年龄、性别、爱好、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可以采用分层布置个性化作业的方式;针对男女生兴趣爱好的差异,可分类布置作业。
5、创造性原则创新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
我们设置作业往往是复制有余,创新不足。
那么如何创新呢?首先,要从思想上克服惰性和定势,有创造性地设计作业;其次,我们设置的作业要给学生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设置,会使学生在不断创造中学习。
三、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究从当前形势看,“减负”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减负的关键,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那么,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领域落实新课标精神,构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科学作业设计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㈠个性化作业的要求1.分层化——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
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
多元智力理论、发展性理论以及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
教师要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示。
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要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⑴作业目标分层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美国心理学家佛隆指出:目标的激励作用等于目标的效价乘以期望的概率。
心理学实验也表明:有明确的目标较无明确的目标可省60%的时间,获得相同的教学效果。
为此,本模式首先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知识结构及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制定与各层次“最近发展区” 相近的作业分层目标,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完成练习之前就有标可依,有章可循,为高质量的完成作业打下良好基础。
如:“平行四边形”这一知识点:低层目标: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会用符号表示平行四边形,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等性质,了解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其实际应用。
中层目标:除以上目标外,会运用平行四边形有关性质进行论证和计算。
高层目标:除以上目标外,能自主分析、推理以及概括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结论,并能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环节中各层次目标虽有差异,但仍然反映的是同一教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阶梯式的,有利于低层次学生向高一层次目标迈进。
⑵作业量的分层作业量的分层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
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
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
如布置课外练习时,一般学生只要按教材要求完成课后作业本上的内容,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完成一些作业本以外的思考性的问题。
⑶作业难度的分层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具有思考的价值,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要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
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
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⑷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
在课堂上就要求完成的练习,允许课堂上未完成的同学回家继续完成;要求优等生当堂上交作业,后进生可以在放学前上交。
这样,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困生也都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充分享受到了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当然,教师还应借机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
2.自主化——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比如在作业布置时,利用“作业超市”的形式设置三类题目:A类为基本题,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B类是基础题,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浅显易懂,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C类是发展题,这种题目C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在“作业超市”里,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作业超市”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不同程度地开发了学生地潜能。
3.生活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