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子兵法与管理演讲全文

孙子兵法与管理演讲全文

孙子兵法与管理演讲全文《办公伙伴》 ( 日期:2006-11-10 10:02)【编者按】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号称天下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与管理演讲全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举办了由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储小平教授主讲,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广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张建琦教授担任演讲嘉宾的《孙子兵法与管理》专题讲座。

储教授演讲大概内容如下: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号称天下第一兵书。

读书有6种办法:高山俯瞰、困惑求解、海边拾贝、蜜蜂采蜜、迷宫寻路、盲人摸象。

当然也有囫囵吞枣、买椟还珠。

我多翻阅了几次孙子兵法,不敢妄称精读,只能说浅窥,然而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也通过我的理解还有嘉宾张院长的批评指正,让大家增进对我们国家这一兵学宝典的认识。

孙子兵法有不同的版本,当然古今对孙子兵法的注解也是众说纷纭,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庄子也说得鱼而忘筌,获得精髓而忘却字句。

当然,古代典籍字字珠玑,专家们必须很用心去理解每个字,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做到那种层次,所以我们今天的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就是高山俯瞰、迷宫寻路--纵观大局,并在百家争鸣的孙子注解中寻找霍然开朗的解读。

我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可以提炼成以下几句话--系统思维,悟道知胜。

仁心为本,佐以权谋。

水形兵势,将为核心。

下面我对这3点进行分析。

系统思维,悟道知胜孙子兵法开篇:“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如何进行考察呢?“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 五个基本要素:道,天时,地利,将领,法制。

要以决定战争胜负约五个基本要素为五事,配以由五事引出来的七个方面情况七计为纬,对敌我双方进行比较,作出估量,从中探索出战争胜负的情势。

此外“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君主有没有道,将军有没有能力,能否取得天时地利,法律能不能顺利推行,有没有精兵强将,员工能否配合熟练,赏罚是否分明,在没有作战之前,已经可以得知胜败。

“道、天、地、将、法”,“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合、法令行、兵众强、士卒练、赏罚明”孙子从宏观大局对胜负进行事项判断,战争没有开始孙子已经告诉各位,我已经可以知道您的胜败如何了。

这是宏观大局,那怎么操空大局让情势偏向我们这边呢。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本来能打却伪装成不能打;本来要用兵却伪装成不用兵;本来要从近处攻击,却佯成向远处进攻;本来要从远处袭击,却佯成向近处进攻。

如果敌人贪利,那就用利去引诱他:如果敌营混乱,那就要乘机攻破他;如果敌人力量充实,那就要加倍防范他;敌人强大,那就避开他;敌将易怒,那就挑逗他,使他失去理智、轻举妄动;敌卑视我,那就使敌人更加骄横,然後寻机打击他;如果敌人休整得充分,那就要设法使敌人疲惫;如果敌人内部团结和睦,那就要设法离间他。

孙子兵法第一篇就给出了总纲,从战略的角度去把握战争的胜败,“道天地将法”,在五事之中,“道”是列在首位的。

(接下来岭南大讲堂还将推出道德经和现代管理的讲座,听储教授继续给你详解管理的大“道”)孙子的“道”有四种含义。

首先,孙子自己给“道”下了这样的含义“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可见孙子的“道”不同于老子的“道”不是万物之始,是为君为将之道,君臣一心,百姓同德,可以同存亦可共死。

后面他又说“上下同欲”,有共同的欲望和追求。

这个道是对内的。

其次,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这个道是针对对手的,仁心为本。

再者,军事胜败在微妙之间,有时候如此让人不可琢磨,拿破仑的滑铁卢,如果没有当时的天气的原因调动军马不能按时到达,最后输的未必是他,诸葛亮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道也囊括了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变化莫测。

最后,孙子说“兵者诡道”,讲计谋权术。

仁心为本,佐以权谋。

孙子兵法经常出现的:计、谋、智、知、权、形、势、利、诱、专、分、策、节、机、巧、拙、诡道、庙算、谋攻、伐谋、伐交、伐兵、攻城、众寡、虚实、勇怯、强弱、任势、相敌、形兵、治气、治力、治心、治变、致人、火攻、用间,囊括了军事的所有谋略。

其中“权”,主要是指权变,权原意是秤砣,衡量轻重用度,权谋就是指衡量谋略用度。

但是仿佛看孙子兵法。

兵法是最残酷、最权谋、最多边莫测的艺术,军事战争赤裸的把人的心灵直接表现出来,鲁迅先生说,中国历史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那么这本描绘吃人历史的最残酷艺术的书是不是充斥着血腥味呢。

其实不然,孙子兵法虽然强调权谋机变,越多次阅读孙子兵法,越加深刻感受到“道仁贯穿权谋”。

“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打败敌人,要兵不血刃,才是上善之选。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我们常说百战百胜,算是常胜将军,但是孙子认为不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厉害的。

韩信一生犯下的一个大错误,就是为了获得战功,对已经被郦食其说服的齐国用兵,齐国本来已经不战而屈了,结果还来个齐国歼灭战,百姓流离失所,后代对韩信这个事情也是多加批判,所以看来孙子要比韩信的境界要高上一截。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上策是及早察明敌之政治和作战动向,从战术上战胜敌人,即在战术上胜敌一筹,用计谋使敌人屈服,使用我方少量的损失或者不损失而使敌人屈服;其次是从外交上压服敌人,即联合自己的盟友,拆散敌国的同盟,使敌人处於孤立无援的困境。

孙膑是孙子的后裔,也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家,他和庞涓都是师从鬼谷子,庞涓这个人心术不正,读书不用功,半生不熟就跑到外面去打工了。

魏国当时兵强马壮,算是一个大企业,于是庞涓跑到魏王那里,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面试通过魏王给了他一个兵马大元帅,就是相当于现在的CEO。

但是庞涓心里有个疙沓,孙膑可是比我厉害,我要把他给干掉,另外一个原因,孙膑手里还有他祖上留下来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孙子兵法,庞涓想把这个弄到手,于是写信给孙膑,把孙膑骗到魏国去。

去了魏国不久,庞涓就设计把孙膑的膝盖骨给挖了出来,这个叫“膑”刑,孙膑原来不叫膑,因为这个原因就成为“膑”,相当我们叫一个人孙瘸子,但是孙膑的成就可是非凡,他看破了庞涓,从此装疯卖傻假痴不癫,后来齐国的一个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也就借机逃离到了齐国。

也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增兵减灶”。

最后把庞涓消灭了,大家看一本《孙子兵法》令到同窗反目,今天大家可以一起研究孙子兵法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孙膑在《孙膑兵法》里面说“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件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也就是说,“道”的内容包括天时、地利、民心、士气、敌情、战法、战机等多方面内容,战争指导者掌握了“道”便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

这里的道显然包括更加广阔。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孙子说的“修道保法”,杜牧注得极好:“道者,仁义也;法者,法制也。

善用兵者,先修理仁义,保守法制,自为不可胜之政,伺敌有可败之隙,则攻能胜之。

” “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也”,戚继光是孙武的同乡都是山东人,山东出了3位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诸葛亮、戚继光。

戚继光也对孙子兵法进行点评,“孰谓孙子尽用权谋,”戚继光对孙子兵法的解读也是道仁贯穿谋术。

可见经商从政政治军事治学,都应该把“道”放在首位,不如此不足以成为行业的翘楚。

人生的境界在于“闻道行道尽道”。

水形兵势,将为核心。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知道用兵的人,是百姓的主宰,决定国家安危的人。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如果将军辅助国家周密细致,那么国家必定强盛,如果将军辅佐得不够妥当那么国家就会削弱。

那么怎么才算辅佐妥当呢,“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飞黄腾达不是为了名利,功成身退却不推脱责任,报护民众,有利于君主统治。

具体概括起来,孙子给出5个字“智、信、仁、勇、严”。

智包括4个方面,第一是智识,诸葛亮说:“上知天文,下知地利,中察人事,四海之内,如同世家。

”这是智的一个方面,智的广博。

孙子还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对胜利的预见不能超过一般人所知道的,并非最高明的,对于机遇和未来一定要有超越常人的敏感。

情报之智,此外对情报的分析掌控,“兵者诡道也”,你必须从错综复杂的情报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示形于敌”,作出假动作欺瞒敌人,声东击西、假痴不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韩信一边大张旗鼓的修理栈道作出一副要从栈道出击的样子,另外派人从陈仓小道,直接出蜀中,很快拿下了项羽的三秦地区。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孙子所谓的“智”并非空泛的理论,比如这句对方情报的判断,就是显示对细节的实战观察的经验积累。

第二是谋略方面,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谋圣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手下有范增,但是项羽不懂用。

这是用人的谋略。

领军的谋略,“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道天地将法,法是经之五事的第五,法令能不能得到实行非常重要,但是这里有一句话非常值得琢磨“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犯(作“指挥”解)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一定的时期打破常规,也是可以获得一定效果。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是临机应变的谋略,诸葛亮说“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

”第三个方面神裁,就是用度的艺术。

孙子有“五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一是敌我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什麽情况下可以打,什麽情况下不可以打,具有了这种准确判断力,就会取得胜利;二是既能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够指挥小部队作战,具有这种应战能力就会取得胜利;三是军队配合得当,上下一心,就能取得胜利;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防御松弛的军队,具有这样条件,就会取得胜利:五是对方将领有能力,但是君主不会用人,或部队有实力但是将领乱调度,我方就会取得胜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