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xx市xx初中 xxx
【内容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本课重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本课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下面这段文字: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一、公车上书:
指导学生观看课件:
图片一、《马关条约》图;图片二、《时局图》;图片三、谭嗣同的《有感一章》诗句;
图片四、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

总结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
1.国际背景: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我国要生存发展也必须要顺应这股潮流;
2 .国内背景: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急需变革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5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学生结合课文和所学内容填下表:
探究1: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
公车上书:
⑴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背离传统可能一事无成;
⑵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减少变革阻力;
⑶说明维新派的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突出特点是
A、彻底否定孔子的儒家学说
B、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C、大胆直露地宣传变法主张
D、认为只有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才能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
探究2: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请比较抵抗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都主张学习西方,最终未付诸实践或实践失败。

不同点:①阶级属性不同:前两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后两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②主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以奕沂、曾国藩等人为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镇压革命,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抵抗外国侵略;早期维新派以王韬、郑观应等人为代表,强调学习西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故前两者学习西方是“中体西用”,后两者主张全方位学习西方。

③目的不同:前两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后两者是为挽救民族危亡。

二、百日维新:
(一)戊戌变法的经过:高潮:百日维新
1、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相比,百日维新诏令没有哪些主张?为什么?你如何看待?
2、结合内容,分析变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
3、分析变法触犯了哪些人的利益?对变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二)失败:无力回天
结合变法的背景、过程,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戊戌变法的意义:
1、思想启蒙作用:根据课本,概括维新变法的启蒙作用?
2、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1)戊戌变法的性质?
(2)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
有进步意义。

(从变法内容看)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
国性。

(从变法背景看)
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
有启蒙性。

(从维新思想的传播看)
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
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
发展
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引领时代新风。

问题探究一:
结合变法的背景、内容、过程和各种力量的斗争,正确评价戊戌变法(说明戊戌变法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启蒙运动)
问题探究二: 能力训练:
中: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大加深。

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发展为近代亚洲唯一独立的强国。

引进西方技术,建立
近代企业、新式军队
和学校。

近代化开始
起步。

影响中: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日:冲击封建旧制度,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
商业。

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内容中:维护封建统治日: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强兵,加强中央
集权,巩固统治。

目的中:洋务派暂时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日: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天皇权威得以重

内忧外患背景不同点相同点
(一)选择题:
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的政治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保国会的成立
C、强学会的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
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基笪督教受到启发
D、以办报刊译书的方式宣传新思想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

材料二: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管,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以专折奏事足矣。

请回答:
(1)材料一称“现在之权”,指的是什么?康有为讲这话的含义是什么?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康有为言论的目的何在?反映了什么实际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