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注释】此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在拾遗时作。

五月建午,故曰端午。

端,正也。

宫衣,指官服。

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

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

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

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意内,指心里。

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

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

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

【译文】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赏析】《端午日赐衣》出自《全唐诗》。

这是诗人在757年五月,官拜左拾遗时所作。

诗人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自己在做官之后的心情。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是叙述端午节的风俗,与题目相对应。

意思在说,在端午节时期,皇上赐给我了名贵的官衣,在这样的端午节被恩宠。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运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

在《吴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罗兮轻霏霏。

”,谢庄诗:“叠雪翻琼藻。

”都是表现了衣服材料的良好。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思是说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意内称长短”中“称”有不拘平仄的意思。

“称长短”是恰好称意的意思。

如“多叠满山谷”、“意内称长短”是也。

洪仲欲读作平声,谓长短合意,若经称量者,如《枚乘传》所云石称丈量。

这首诗整体语言风趣,运用了典故,表现了自己在端午节终于可以做官的心情,是对皇帝的感恩。

寄朱锡珪【唐】贾岛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注释】古木:古树。

旷野:空旷的原野。

梦泽: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今洞庭湖一带。

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船或帆。

【译文】和谁一起漂泊,向来都是在古树中。

在长江一带人们常月下垂钓,空旷的原野火点燃了风。

江南一带吞掉了楚国的一大片,闽山在大海从中。

这时的帆船已经在水底了,波涛传达了屈原的意思。

【赏析】《寄朱锡珪》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

“烧”字表现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

这首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色,贾岛诗常从体认中来,所写之景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非凡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

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注释】沈:沉江自杀。

何:哪里。

欲:试图,尝试。

未:没有。

泯:消除。

碧:碧绿。

应自:倒映。

【译文】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

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

(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赏析】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

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

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

浣溪沙·端午【北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①碧纨(wàn):绿色薄绸。

②芳兰:芳香的兰花,这里指妇女。

③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④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

【译文】微风透过绿色薄绸,妇女们沐浴是为了明天的端午节,脂香粉腻顺水流淌。

彩线缠臂,小符配身。

两人希望一直这样相依相扶生活下去的愿望。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端午佳节情景的小词,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祝福。

上片写“轻汗微微透碧纨”勾勒出了朝云的美丽身姿。

这是一幅为端午节忙碌的场景。

下片写端午佳节相互致贺,端午节各地的习俗。

彩线轻轻的缠绕在红色的胳臂会上,在发髻上挂着绿色的符录。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佳人相见一千年”,则是对爱情的深深祝福。

南中荣橘柚【唐】柳宗元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注释】①南中:泛指我国南方。

荣:茂盛。

橘柚: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两种常绿乔木,花白,树有剌,果实球形或扁圆形,果皮红黄或淡黄,两种树很相似,但又有区别,如柚树叶阔实大等。

古人橘柚连用者,往往仅指橘。

谢玄辉《酬王晋安》:“南中荣橘抽,宁知鸿雁飞。

”此用其中的句子为题。

②贞质:坚定不移的本质。

③受命:受大自然的命令。

炎方:南方,此谓永州。

柳宗元元和五年作《祭崔君敏》一文中说:“某顷以罪戾,谪此炎方。

”④朱绿:指橘柚树的果实和叶子红绿相映。

⑤馀芳:橘柚的果实到了年末还散发出香味。

⑥殊风:指长江南北土风各异。

清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就变成了枳。

⑦熊与湘:熊,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南;湘,湘山,一名艑山,即现在的君山,在洞庭湖中。

【译文】橘柚怀有坚贞的品性,受自然的使命生长在炎热的南方。

茂密的林中,叶绿下耀眼的是那橙黄的果子,成熟的果实在岁末还散发阵阵芳香。

不同的品质以淮河为界,漫天飞舞的雪花滞留在北国故乡。

手攀橘柚枝条叹息什么呢?双目凝望着北面的熊、湘两山。

【赏析】柳宗元对屈原的思想品格十分敬仰,《南中荣橘柚》就表示自己愿师法屈原,赞赏并保持橘树“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同时抒发了被贬永州的别样情怀。

首联暗引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句。

赞其傲骨而外,亦哀“受命不迁”之信念难以固守,乃假屈子之际遭射自身之困境,抒去国怀乡之悲也!颔联绘南中橘柚荣华之能事:“密林”中,“朱绿”争艳;“晚岁”时,“余芳”犹存。

颈联一转,若将橘柚移至北土,其能事则必因“清汉”“飞雪”之时空转换而无从施展,使人联想到《愚溪诗序》“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句,遂惊诧于柳公“不滞凝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之应变方略,似胜屈子一筹。

尾联将无可奈何心境再着一墨。

暗引《周礼•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及《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句,抒发诗人被贬后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郁闷之情。

然橘柚北移,色香味俱损;柳公南迁,却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坐标!在写作上,亦极为考究:描橘柚,则穷形尽相,活灵活现;喻高洁,则据典引经,弦外有音。

寥寥40字,蕴含何其宏富也!屈原塔【北宋】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释】屈原塔:在忠州,原有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

歇:停下来。

眷眷:亦作“睠睠”。

依恋反顾的样子。

沦灭:消失;埋没。

【译文】楚国人为了纪念屈原,千年的的风俗都没有停止过。

屈原的灵魂随粽子飘向何方。

父老乡亲都低声抽噎着。

直到今天,湘江边上,透饭呼唤饥渴。

遗留下来赛龙舟的风俗,哀声叫得楚山崩裂。

屈原是位古代的壮士,死得想到轰烈。

世世代代的风俗谁又得知?一联反顾不忍心拒绝。

南宾在古代属于楚国,山上有一座塔。

应该是逢佛人之托,恐怕只有被埋没。

这件事虽然没有什么凭证,这个结实的的东西已经被除掉。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何必计较考证?名声实在是没有穷尽,富贵也是暂时的。

屈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坚持了追求理想的节操。

【赏析】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

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

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

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

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端午三首【宋】赵蕃(其一)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其二)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其三)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注释】谩说:犹休说。

木居士:木雕神像的戏称。

艾人:端午节,有的用艾束为人形,称为“艾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