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贾谊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第一教时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
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
对内: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
对外:实行“连横”,各个击破。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2.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3.时代背景: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三、研习新课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朗读指导: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同时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
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
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作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
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3.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
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
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
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
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
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
”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6、集体朗读第一段。
教学要点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带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运用对比,反衬秦国的强大。
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
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
实行愚民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一、研习新课一)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
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
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
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2.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3.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
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
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
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
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
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
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
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
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独段分写?亦可参看上面分析,从中找出答案。
)4.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
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
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
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
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
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
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1.指名或集体诵读第3自然段(有条件的可跟随录音读几遍),然后从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误的译文,让学生指出正误,说明理由(可用小黑板出示例句,口述所附译文)。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明确:A、B均有误。
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明确: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明确: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A、收集天下的军队。
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明确: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镝”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 、(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