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712-200×《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国家标准编制说明《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国家标准项目组二〇〇八年七月GB 712-200×《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国家标准编制说明1 工作概况1.1 任务来源我国船舶产业经历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发展(60年代初已自主研发成“东风”号万吨轮),九十年代以后快速发展,到目前向高技术含量、大吨位、专业化船舶发展,我国已能自主研发、生产远望号测量船、雪龙号科考船以及30万吨油轮、大型散装货轮、装载万箱的大型集装箱船及LNG船等各种技术先进的大型船舶,使我国已济身世界造船大国行列,正向世界造船强国迈进。
近年来,因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对矿石、石油等资源的大量需求,国际航运界得到加快发展,新船订单不断增加,我国2010年的新船订单达1.3亿载重吨,已排在世界第一。
随着新船订单的持续增加,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都快速增长。
到2010年,我国建造的散货船、油船市场占有率将分别提升到世界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集装箱船市场占有率将接近韩国,LNG船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成为高新技术船舶重要生产国。
届时,造船用钢预计达到1000万吨以上;计划建造海洋平台近80座,需海洋平台用高等级系列钢材约160万吨左右,其中,自升式海洋平台的桩腿、悬臂梁、升降齿条机构等需要460MPa~690MPa钢级及690MPa 以上钢级的高强度或特厚(最大厚度达到259mm)等专用钢。
与此同时,随着近二十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冶金工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技术进步很快,装备和工艺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产船舶和海洋工程用钢的品种不断开发、实物质量大幅提升,不仅在产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已能够基本满足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造船业提供了坚实的钢铁基础。
全国已有50余条中厚板生产线,产能达5600万吨,在建、拟建10余套3500mm以上轧机,新增产能约1500万吨,许多条生产线工艺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至2010年中厚板产能将达到7000万吨。
从以前大量使用的一般强度级A、B、D和高强度级AH32、AH36、DH32、DH36发展到E、EH32、EH36,直至高强度级的AH40、DH40、EH40、FH40和超高强度钢级的420、460、500、550钢级,甚至有更高强度要求和-196℃冲击试验的特殊船钢(LNG船)。
以鞍钢为例:鞍钢的船板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2003年销售32万吨,2004年销售70万吨,2005年销售87万吨,2006年销售约110万吨,2007年销售约170万吨,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左右。
船钢等级也由1994年开始CCS认可时的A、B、D、AH32、AH36、DH32、DH36,发展到目前FH550钢级取得九国船级社认可,低温压力容器用9%Ni钢板也取得了CCS、LR、DNV船级社和容标委认可。
我国船钢出口也在逐年增加,主要出口对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韩国的现代、三星、大宇以及STX等企业,部分出口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GB/T 712-2000《船体用结构钢》国家标准实施的几年来,对当时的船钢发展和钢厂工艺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因船东委托船级社对船舶进行监造,船钢均需通过船级社认可,按船规交货及验收,所以,执行国家标准的船用钢材的量较小。
按国家标准体系和标准要充分反映出钢厂在船钢方面的科研成果,并使之快速商品化,及提高产品实物质量,与国外先进标准接轨、促进技术进步,根据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钢标委[2008]01号《关于下达全国钢标委2008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安排(第70项计划编号20077223-Q-605),将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712-2000《船体用结构钢》修订为强制性国家标准--GB 712-200×《船体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
从当今国际上高强度、超高强度船钢发展看,普遍采用低碳含量(低碳当量),微合金化,控轧控冷、热处理等工艺技术路线。
微合金元素的加入不但能起到提高强度,补偿降低碳含量所带来的强度损失,同时他们对提高钢材的焊接性能、力学和工艺性能。
从我国钢厂装备和技术水平来看,能够达到高强度、高韧性、高焊接性能,以及厚度方向性能等要求。
因此,此次修订GB/T 712,等同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各国船级社规范)、引用国家基础标准,纳入高强度、超高强度的新钢级,技术水平比原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使本标准能够满足新型现代化大型船舶的设计和建造要求,并能促进我国生产船钢实物质量稳定提高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能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为我国企业加入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标准水平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 编制单位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修订GB 712-200×《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国家标准的编制起草工作,主要参加单位有: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等。
1.3 标准编制的主要工作过程及工作计划⑴鞍钢于2007年进行了起草标准的数据收集、情况调研、问题分析等准备工作,年底前,形成国家标准(草案)。
⑵2008年一季度:发出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上级标准主管部门、生产和顾客行业代表企业及研究院所意见,根据反馈意见的汇总处理结果,确定征求意见(二稿)或(讨论稿)。
⑶2008年二季度:针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二稿)的反馈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工作,形成国内外同类产品标准水平对比分析和意见汇总处理表,必要的数据分析等。
编写标准预审稿并发出征求主要生产企业、行业主要顾客及相关科研设计院所意见。
⑷2008年7月22日在通化召开标准讨论会议。
同月底完成标准送审稿,报钢标委。
⑸2008年三季度:根据送审稿意见,修改、形成国家标准审定稿。
召开标准审定会议。
完成标准报批材料。
1.4 主要起草人及其所承担工作的简要说明1.4.1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了实现“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国家标准编制原则,GB 712-200×《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国家标准的修订,需要生产和使用“两个行业”的专家共同努力,因此,在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努力实现标准起草原则的要求。
1.4.2 主要起草人所承担的标准研究工作:⑴收集、对比相关国内外标准,确认为满足要求、确定为现行有效版本:CCS规范(2006)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ABS规范(2006)美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DNV规范(2007)挪威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GL规范(2005)德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LR规范(2005)英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BV规范(2005)法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KR规范(2006)韩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RINA规范(2005)意大利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NK规范(2005)日本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ZY规范(2005)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ASTM E23 金属材料冲击试验方法GB/T 222 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GB/T 223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GB/T 228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eqv ISO 6892:1998)GB/T 229 金属夏比缺口冲击试验方法(eqv ISO 148:1983、ISO 83:1976)GB/T 232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eqv ISO 7438:1985)GB/T 247 钢板及钢带检验、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GB/T 2101 型钢验收、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GB/T 2975 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的制备(eqv ISO 377:1997)GB/T 4336 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常规法)GB/T 5313 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 14977 热轧钢板表面质量的一般要求GB/T 16270-1996 高强度结构钢热处理和控轧钢板、钢带GB/T 17505 钢及钢产品交货一般技术要求(eqv ISO 404:1992)GB/T 20066 钢和铁化学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eqv ISO 40414284:1996:)YB/T 081 冶金技术标准的数值修约与检测数据的判定原则EN 10025-1:2004 结构钢热轧产品第1部分一般交货技术条件EN 10025-2:2004 结构钢热轧产品第2部分非合金结构钢交货技术条件EN 10025-3:2004 结构钢热轧产品第3部分正火/正火轧制焊接用细晶粒结构钢交货技术条件EN 10025-4:2004 结构钢热轧产品第4部分热机械轧制焊接用细晶粒结构钢交货技术条件EN 10025-5:2004 结构钢热轧产品第5部分改进型耐大气腐蚀结构钢交货技术条件EN 10025-6:2004 结构钢热轧产品第6部分调质高屈服强度结构钢扁平材交货技术条件ISO 4950:2003 高屈服强度扁平钢材ISO 4951:2001 高屈服强度棒材和型材ASTM E23 金属材料冲击试验方法ASTM A242/A242M:2004 高强度低合金结构钢ASTM A572/A572M:2007 高强度低合金铌-钒结构钢ASTM A578M 特殊用途普通钢板和复合钢板直射声束超声波检测标准JIS G 3106:2004 焊接结构用轧制钢材⑵对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实物质量(尺寸外形及其允许偏差、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进行测量、统计、对比和分析;⑶收集顾客对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关注的质量指标要求;⑷编写本标准各稿和标准编制说明、标准水平对比分析、意见汇总及处理、实物质量数据的统计与分析;⑸对标准中主要技术指标确定所需的论证材料和理论研究材料;⑹完成标准的报批稿;⑺策划标准宣贯工作,落实标准宣贯方式及人员,组织编写标准宣贯材料。
2 标准化对象、制定标准的原则、采标程度及主要技术特点2.1 标准化对象简介本标准的标准化对象为: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板、钢带和型钢。
具体规定了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用钢的订货内容、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
2.2 标准的制定原则⑴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原则。
⑵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
力争达到“科学、合理、先进、实用”。
⑶产品系列化的原则。
⑷与国家标准体系协调一致的原则。
2.3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一致性程度通过对国外先进标准最新版本的收集、分析,遵循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的原则,本标准等效采用中国船级社CCS规范:2006《材料与焊接规范》、美国船级社ABS规范:2006《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法国船级社BV规范:2005《钢质船舶入级规范》、挪威船级社DNV规范:2007《船舶、高速轻型船舶和海军水面舰艇规范》、德国船级社GL规范:2005《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韩国船级社KR规范:2006《船用钢材入级规范》、英国船级社LR规范:2005《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N日本船级社K规范:2005《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意大利船级社RINA规范:2005《船体结构和入级规范》及中国渔船级社ZY规范:2005《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