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危机中。

青少年儿童只有亲近中国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文化,从现在做起,才有可能传承文化传统,化解危机。

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要重视青少年儿童传统经典著作的阅读。

青少年阅读经典著作的现代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王大磊据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报道说:英国的教育家不但提出了儿童在四岁时就该读莎士比亚,而且有的幼儿园从小班已开始尝试,并且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公司有关人士说,如果等儿童到十四岁时再叫他们读莎士比亚,那就太晚了。

他们提出孩子在四岁时还不会被语言所吓住,他们在那时候就接受莎剧,反而获得了崭新的语言境界。

英国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伟大代表作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崇敬和骄傲的精神心理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1]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犹如“精神母乳”,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是人安身立命的典册。

其实,早在1998年初,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就正式在全国范围展开,将青少年阅读经典著作的活动推向高潮。

青少年儿童在课余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不管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经典”的涵义什么是“经典”?《文心雕龙》中说经典是恒久之至道。

《博物志》中说圣人贤者的著述叫经典。

老子《道德经》中说立德、立功之后立言为经典。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经典”就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在中国文化中,譬如说,儒家的“四书五经”或者《十三经》,道家的《老子》与《庄子》,墨家的《墨子》,兵家孙武的《孙子兵法》,法家的《韩非子》,以及楚辞、唐诗、宋词,等等,这些都属于经典著作。

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于是,王余光等人于20世纪末,推荐出了十本经典著作:《诗经》、《史记》、《庄子》、《老子》、《论语》、《孟子》、《韩非子》、《楚辞》、《左传》、《荀子》。

这十种书都是公元前的著作,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读书人的一种珍古典重基础的心理。

长期以来,中国学人强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上这些著作,真正是中国学术之源。

[2]根据汪凤炎教授从常见的七种经典文献(《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千》、《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统计的相关信息表明,从思想性标准看,约93%的言论都是合宜言论,约6%的言论是易引起争议的言论,只有约1%的言论是不合宜言论。

可能不同的研究者对上述七部经典的看法不尽相同,导致不同研究者所统计出来的数字可能略有差异。

但只要研究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去看待,得出的这三组数字的差异不会太大。

[3]因此,不能认为经书里所包含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的主体都已经过时了,更不能将其精华弃置不用。

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已经有无数的前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也必将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书籍自古流传,比如中国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老庄,印度的吠陀、佛典,西方的圣经等等。

许多世纪以来,经典著作成为创造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力量,是一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

之所以要阅读经典,正如赫钦斯所说:“这些书历经若干世纪,获得了经典性。

经典著作乃是在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

例如,苏格拉底对话提出的那些问题,对于今天来说,就是同柏拉图写这些问题的时候同样紧迫。

这些乃是我们知道的最好的书籍。

没有读过这些书的人就是没有受到过教育。

如果我们读牛顿的《原理》,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天才在活动。

”据2008年4月一项最新哈里斯调查显示,《圣经》是美国最受欢迎的书籍。

青少年学生阅读孔孟学说,以及唐诗宋词等历代佳作与近现代中外文化名篇,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青少年儿童阅读经典著作的现代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这些中华文化经典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引虽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让青少年儿童在课余时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1.传承优秀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重铸民族精神生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要延续中国文脉,恢复近代以来丧失的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都需要重振国学。

民族文化的兴衰,直接决定每一个炎黄儿女的福祉。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滑坡、精神萎靡的现象,很多人不知路在何方。

这是由于受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缺乏鉴别能力的缘故。

因此,需要重新唤起关于民族精神的记忆,找回那已被遗忘的优秀民族文化。

当然,重温经典是为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中华文化,不是复古,而是推进当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离不了先进文化的支持。

先进文化既包含了“前现代”的精华,也包含了后现代的成果,先进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就是没有根本、没有生命力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一旦抛弃了自己在悠久历史中所形成的经典,就会失去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将会导致我们“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价值没有了,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灵魂漂泊的民族,一个不能回答‘我们从哪里来’,也不能回答‘我们到哪里去’的民族”。

[4]我们不能将经典古董化,更不能将其中的儒学妖魔化。

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汤一介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必须扎根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保护和发扬,它才能适应自身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它才有深厚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

一个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自主性的民族,也就没有能力吸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它将或被消灭,或被全盘同化。

”[5] 2.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气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是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

国人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参与国际竞争,首先得有自己的文化气质,这是赢得外国人尊重的根本。

盲目地学习外国人,将永远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

传统经典文化将赋予中国孩子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

2003年,科技部研究中心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通过背诵古典诗文,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九成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94%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表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6](1)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熟读经典之作,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对诵读经典的强调实际上是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是真正人文的东西。

这些经典之作有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是真正中国特色的文化,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情感品质。

这些经典之作更包含了道德的、伦理的、民族的大学问和大奥秘,如国学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格理想,几千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诸如此类都可以指导孩子生活,涵养孩子的文化气质,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童年记诵的东西肯定会忘记很多,但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它们会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7](2)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发展。

诵读经典重要的是还给人以生命的境界。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中国哲学是一种境界哲学。

它研究如何将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如何立身。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怕你没有取得一定的位置,重要的是你拿什么去自立。

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生命。

人的生命是不断超越的过程,知识是自立必不可少的基础,德行是将自我汇人群体的关键,是超越欲望的重要途径。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人应自觉地提升生命境界,要有一种内在超越的欲望。

中国文化的本是仁义礼智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中国文化是自己首先做好自己,自觉地提升生命境界。

(3)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塑造儿童的健全人格。

传统读经教育以人格的养成贯彻始终。

《大学》中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做人的准则。

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坚韧不拔、乐观进取,合于社会准则的“君子”,有利于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

墨子“利天下为志”,康有为“博爱平等,文明进化”,孙中山“天下为公,互相服务”,这些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图强。

(4)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青少年儿童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经典著作可以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基础。

在课余时间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著作,能使青少年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又能养成从小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此外,由于阅读经典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又是理解力的基础,所以阅读经典著作有利于儿童理解能力的培养。

尽管经典著作往往有一定的深度,但青少年儿童通过由易到难的自主学习,在头脑中储备了重要的资料,可供日后随时使用。

这些资料都是集最优秀的文学、史学、哲学为一体的经典,他们对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是有一定帮助的。

关于古典文学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这样说:“那些只读报章和当代作家的代表作的人,依我看来,就像是自己是大近视却又厌恶眼镜。

因为他从不看远一点,听多一点,故此他全为偏见和当下流行的事物所蒙蔽。

一个人无论是多聪明,如果他从不放弃融汇其他人的思想和经验,他只会是枯燥无味。

”[8]3.阅读经典著作的教化意义在今天我们提倡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社会作为奋斗方向的现实当中,经典著作特别是其中的儒家学说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代王应麟概括得十分精辟:“儒者之术,教化仁义而已也。

”崇仁义、明教化可以归纳为儒家价值思想的根本特征。

首先,它十分强调仁义礼智是至上价值。

它们作为道德的首要根据是天命,即“天生德于予”。

而人性也是道德价值的重要根据,强调“至善者,性也”,把道德价值提升到先验、普遍、必然和永恒的高度。

其次,从孔子价值思想来看,“君子义以为上”。

历来人们都指出“孔子贵仁”这一基本价值取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