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构图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工笔花鸟画思路论文
工笔花鸟画思路论文
摘要:当代的工笔花鸟画硕果累累,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这是源于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继承,在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融入了画家自己主观感受。
对于当代工笔花鸟画的有益探索,将会进一步促进工笔花鸟画的长足发展。
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下,人们在工笔花鸟画审美方面也出现不同程度变化。
为了适应人们在审美需求上的变化,当代工笔花鸟画家进行着深度的探索。
本文主要从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作品精神,以及构图和空间设置多个角度,对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开展了探讨。
目的是发现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趋势,发现区别传统画法的时代特色。
引言
中国画自诞生之初就不断进行着发展。
伴随着中国画发展,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在审美和情感意识上也有着大胆的创造。
在采用多种艺术语言的环境下,绘画的风格朝着多方面进行着发展。
出现了区别于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明显的特征。
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作品精神
传统的中国花鸟画,约定俗成人们很自然地把它分成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两大类,对“写意画”的提法。
水墨画是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五代徐熙最先用墨色写花的枝、叶、蕊、萼,然后略施淡彩,开创了徐体的“落墨法”。
唐代王维提出了“水墨为上”的主张,创造了笔墨,清润的“破墨山水”。
唐、宋人画山水多用湿笔,
篇二:工笔花鸟画的构图艺术
工笔花鸟画的构图艺术一、形式美规律
构图的过程是把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而不是简单重复叠加。
从而使主题更生动、更完美、更有艺术感染力。
绘画艺术的创造,一是表现内容,二是形式特征。
前者通过具体物象的塑造,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后者利用构成方法,营造了精神内涵。
任何美的事物,都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以及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说绘画艺术的形式美来源于生活,艺术创造的实践活动是创造形式美的本源。
在一幅优秀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中,与表现内容相对应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创造是作品的灵魂,而体现表现意图的外在形式则是作品的生命。
工笔花鸟画的形式美的创造,是一个将意象思维转化为形式图像的营造过程,点、线、面的绘画形式要素,是绘画形式美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面对或简约概括、或繁复多变的构成图式,都可以通过点、线、面的归纳,将具体的物象转换成抽象的符号。
在这里,我想介绍的是最常见的构图S型律动。
S型律
动既是中国画构图艺术动态的呈现,又包含着朴素的辩证观念,对其最典型的体现则是中国道家的太极图。
太极图亦称之为“太极阴阳图”。
S型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它可以在画面的艺术构成中自由上下伸缩和左右调节,可以互变,可以延伸,
也可以互相制约。
S型律动不仅在视觉心理上给观众一种柔和迂回、婉转起伏、柔中有刚、刚柔并济、流畅优雅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可以通过宏观的序列分布,使其在构成能虚善藏,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贯通得势,浑然一体。
如现代画家陈之佛的《喜鹊玉兰》就是典型的S型构图,在构成中利用S型的形式美规律,将客观物象有序地贯穿在一起,画面融洽自然,充分体现了中国画构成中造物在我的主动性。
再如宋代崔白的《寒雀图》也是S型构图,画面当中麻雀的动态与视线巧妙地串联着,使画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趣味性。
二、计白当黑
在画面构成中利用空白,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
对于工笔花鸟画来说亦是如此。
它是中国传统艺术千锤百炼的结晶,也是历代画家创作经验成功的总结。
基于中国哲学阴阳辩证的原理,白是黑的对立,是黑的凭借形式,因此离开了白,黑就无法依存。
在画面中,空白时形象的组合部分,也是形象的延续和衍生。
中国画构图的空间感,是凭借一阴一阳(一
虚一实)的流动来表达的,是中国画特有的空间境界表现法。
空白来自于取舍,而“计白当黑”则更重于布置,所以“计白当黑”就是布白,也是对物象的精心概括。
黄宾虹先生曾对布白的运用就说过“:一烛之光,通室皆灵”,空白的作用,确实像暗室中的烛光,可以起到点醒画面
的妙用。
清代笪重光在他的《画荃》中对“计白当黑”作了精辟的诠释“: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在工笔花鸟画中,一般表现天空、水面、雾气等都是用留白表现的。
如当代画家莫高翔的《天地——蜻蜓》中,画面当中就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水面和远处的天空都是利用留白来表现的,给人无限的想象。
这样处理使寂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感,使画面简练而不简单。
清代石涛《淮阳洁秋》,画面的最上边的空白就是天空,中间的空白就是湖水,最下边的空白则是雾气,同样是留白,却能使画面变化丰富,生动有趣。
三、以小见大
唐代施肩吾《观叶生画花》云:“心窍玲珑貌亦奇,荣枯只在手中移。
今朝故向霜天里,点破繁花四五枝。
”,诗中赞美叶生画技高超,花的枯荣信手挥来,随意点染,只描绘四五枝也可将浓浓的秋韵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里道出的就是
以少省多、以小见大的折枝构图法。
宋代理学的发展使绘画的视觉从“以大观小”转向“以小观大”,工笔花鸟画经历了由全景式构图到折枝构图的转变过程。
所以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宋代花鸟画多是以折枝为主,折枝构图运用灵活,结构组合变化丰富,内涵深远且法度严谨,画面简练含蓄,宁静优美,意境深远,
篇三:论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龙源期刊网 .cn
论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作者:张丽波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XX年第07期
摘要:从原始彩陶装饰中可以看出工笔花鸟画在很早就发现了“线”的作用:它一是造型,二是审美。
这既是工笔花鸟画的用线技法,同时又体现出“线”在工笔花鸟画艺术美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色彩在工笔花鸟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幅工笔花鸟画的雅与俗,其构思、构图、形象刻画和白描勾勒,固然都是重要因素,而用色的成败,却是最后的关键。
关键词:工笔花鸟线条色彩写生创作继承创新
工笔花鸟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枝奇葩,在表现技法方面,早已形成一个较系统完整的法则,在世界画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但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也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关于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包括很多方面。
如工具的使用、
花卉的生长结构和画法、鸟虫的生长结构和画法、坡石水口的画法,以及临摹、写生、创作等技法。
本文主要针对其用线和用色技法进行分析论证,阐述“线条”在工笔画花鸟画造型当中的审美特征,以及“色彩”在工笔画花鸟画表现当中的装饰风味进一步探讨工笔花鸟画在写生与创作、继承与创新方面的技法运用。
一、工笔花鸟画的用线技法
在中国画当中,所谓“强其骨”就是强调“线”的作用,作为中国画当中的工笔花鸟画更是强调“线”的技法运用。
其用线技法讲究下笔重,行笔畅,收笔顿,线条要像用尖刀刻出来那样。
画家不仅用线去画物象轮廓,也用它去表现物象质感、明暗、情调,特别是表现画家自己的个性与情感。
这样的用线技法即是工笔花鸟画所追求的“有意味的、有内涵的形式”。
由于“书画同源”的历史渊源,古代汉字书法以极简练的线条组合,把自然万物概括成抽象的图案形象,赋予线条哲理内涵和象征寓意。
书法艺术就是线条的艺术。
线条艺术在工笔画表现中自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蓬勃的生命力,这与绘画工具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关系。
工笔画的用线,使用的是中国特制的毛笔,毛笔的特点是尖中有圆,柔中有刚,可以通过指腕的提按、转换、顿、戳、揉,行笔中的轻重、疾、徐,使线条具有粗细、强弱、飘逸、枯涩等不同变化,再加
上墨色的干、湿、浓、淡、焦的变化,使得绘画用线的形式变化无穷,并且具有极强和较为丰富的表现力。
这一点在我国宋代的工笔画中是最见功夫的。
宋代画家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就是一幅著名的线描图,其用线功力深厚畅达极具神韵。
我们现代人对工笔花鸟画用线的认识是,“线”不只是确定花、鸟、草、虫的形象手段,而且“线”是艺术表现上的一种思维假定,追究(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工笔花鸟构图论文开题报告)其根本,自然界的一切物象都是没有线的,都是面和体的结合,表现者用“线”去假定物象,这是艺术与生活的不同。
也就是说“线”是生活进入艺术领域的桥梁和媒介,是艺术区别于生活形态的“界定”。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了“线”在工笔花鸟画中的作用。
工笔花鸟画在很早就从原始彩陶装饰中发现了“线”的作用:它一是造型,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