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总共的题型参考答案1.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⑴. 取材方便;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⑶. 抗震性能好;⑷. 施工速度快;⑸. 便于维修、搬迁;⑹.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⑺.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缺憾:⑴.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⑵.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⑶.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2、试简述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谈到帝王之都的设计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一段话的基本含义。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3.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哪四个阶段?4.我国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是怎样的?5.概述唐宋与明清斗拱的不同特点。
6.中国佛教石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概述宋代材份制与清代斗口制的异同。
8.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答: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建于晚唐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成熟期。
大殿平面形式为金箱斗底槽,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单檐四阿殿,屋面坡度较平缓。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粗壮的柱身,肥硕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唐代建筑总体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①柱础矮平②柱高约等于明间面阔,柱身较矮③斗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④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⑤建筑装饰简洁有力9.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10. 魏晋山水诗对园林有何影响?11.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12.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
13. 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形式。
14. 试述明清北京城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其在建筑史上的意义.价值。
15. 联系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古代人的建筑观。
16. 试分析紫禁城规划及建筑特点。
17. 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基本构成方式及构件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18. 谈我国古代建筑屋面曲线构造上的成因与演变过程。
19. 试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
20. 概述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并比较它与明清建筑在构架形式和外观造型上有何不同?21.试述传统私家园林的造园特点(比较北京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异同)。
22. 中国古建筑庭院布局的特点。
23. 写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构件名称。
24. 中国建筑开间的特点。
25.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有哪些,请画出简图表示可加文字说明。
26. 斗拱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起什么作用,请用简图表示出“斗”、”拱”。
27.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28.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期积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29. 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30. 北宋东京城的特点31.《营造法式》及其成就一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做法的清代专著,是北宋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在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熟练工匠的经验编订的。
这本书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珍贵的文献。
32. 宋式建筑的风格特征33. 唐长安城的特点是什么?34.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特点是什么?1.谈谈《考工记》“营国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
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⑴. 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⑵.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⑶. 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⑷. 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3.佛寺中国化的过程4.中国皇家园林的特征5.试述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6.唐大明宫的主要有成就和特点有哪些?7.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8.试述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9.试述明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10.五门制度及清代皇城五门11.儒家礼制对中国皇家园林的影响12.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故宫建筑成就: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②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以建筑围绕成院—一个闭合空间,作为单元;若干院组成建筑群;各个院的空间尺度加以变化对比来产生不同气氛:这些是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又一特色。
③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突出主体;④富丽的色彩和装饰;⑤技术设施。
故宫建筑群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它的主要成就包括:1)规模宏大、布局严整。
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
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
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
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
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
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2)建筑群组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群体设计思想。
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 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
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
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
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3)辉煌的建筑单体艺术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
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
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4)建筑色彩的巧妙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故宫在这种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
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
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总体布局:①故宫长960米,宽760米,占地72万平米(周边环绕城墙和护城河),四周四门为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宫城中轴线上有五个主要的门,依次为天安门,端门,午门,乾清门,神武门,其左右为东西华门.以乾清门为界,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为后廷.②外朝部分,分前朝,外廷,组成为太和门庭院,前三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③内廷部分,分三路.中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东西六宫(嫔妃住所),养心殿(皇帝住所).西路,慈宁宫,慈宁花园(太后住所),寿安宫,寿康宫(太妃住所).东路,后三宫(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乾隆花园,(均为乾隆住所).其他,斋宫,东五所,西五所,南五所.建筑特点:①占据最显要的地段,从总体的布局上体现了"择中立宫"的思想.②采用了宏大的规模,占地72万平米,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宫殿,大约12000~13000间房子,现存9000多间.太和殿前的庭院35000平米,远超西方广场的规模.③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④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⑤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首先体现了阴阳两极(外朝,阳,阳数1,3,5,7,9.内廷,阴,2,4,6,8,10).另外,四象,"四灵之地".东西十二宫,"十二星宿".乾清宫――天,坤宁宫――地,等等.⑥运用了其它的艺术手段.雕刻,绘画,文学等.13、论述明清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总体布局①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