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
1.什么是位置检索,有什么优点?
位置检索主要运用于全文数据库,它是一种对多个检索词在源文献中相对位置进行限定的方法,在现有中文版电子检索系统中,一般都将位置检索固化在检索界面,而且主要位置限定是“同段同现”和“同句同现”。
位置检索的优点是:为查找相关概念在局部环境中的同现情况提供方便,而相关概念的同现往往意味着文献信息内容的相关,所以位置检索也是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2.中国辞书的编纂传统
(1)词条的编排组织方法:以字带词(2)词条的释义方式:分条释义(3)书证和例证:引自书面文献的例证,一般称为“书证”,引自当代口头(4)通行语的例证,直接称为“例证” (5)因声求义
3.创建个人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好处
(1)可以个性化的揭示自己积累的文献信息资源;(2)可以对自己积累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多角度的检索和查询;(3)利用数据库中的超链接、对象嵌入等功能,可以将文献信息资源的出处链接到数据库记录中,也可以将积累的文献资源已对象包的形式嵌入数据库,使资源利用更方便。
4.古籍目录的特点
(1)“目”和“录”原本有区别。
目指篇目,录指篇目和叙录。
(2)“目录”一词在汉代出现,晋代以后目、录、目录的含义向近义甚至同义的方向发展。
(3)在形式上,早期的目录置于一书之末后来才移至卷首。
(4)内容上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具有学术史功能,强调学术性而淡化工具性。
5. 相关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相关度”是指检索结果与输入的检索词在内容上关联的疏密程度,由计算机根据词语主题关联分析技术自动处理完成。
影响相关度的因素主要有:在数据库中匹配到的关键词数量的多少;关键词在网页中出现的位置;关键词在网页中出现的频率;关键词本身的词义和系统定义的权值大小等。
6.进行二次检索的原因
利用电子版检索工具检索文献信息时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当选定一个检索词完成检索后,发现得到的检索结果数量太多,而且有大量文献信息的内涵外延远远大于需要。
数量太多,给有效地利用带来了困难。
二次检索就是为了进一步准确、精细地选择文献而设计的一种功能。
利用这种功能,可以有效地淘汰冗余检索结果,使检索效率最大化。
7.试述百科全书和百科词典、类书的差异。
百科全书和百科词典的差异:从发展流变来看,百科词典是一般词典与百科全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产物。
百科词典在内容上向“百科”扩展,但是基本性质和编纂方法仍然坚持词典的形式。
百科词典的内容主要是提供语言知识和定义描述;百科全书的内容是对概念或知识主题历史、现状、未来的全面概述,强调基本事实、数据、资料的翔实准确,追求完备性与系统性。
百科全书和类书的差异:类书是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抄录与编辑,“分类”和“陈列”是其明显特征。
类书是知识和文献的积累与总结,是体现述而不作观念的资料长篇。
百科全书则是对已有知识的时代性理解与概述,反映的是编者所处的时代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成果。
百科全书注重工具性,方便一般人查考;而类书注重体系化,把分散的文献资料归类,检索功能弱。
百科全书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类书则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8.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共同特点。
从内容上看,检索工具强调比较全面系统地汇集、记录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资料,即具有完整
性;从编排上看,检索工具强调必须按照特定的方法对内容加以组织、编排,即具有易检性;从编纂目的看,检索工具强调是供人们有目的地检索查考,而不是系统阅读,即具有查考性。
9.电子版检索工具的特点
检索工具和文献信息资源本身二位一体,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零距离;强化了对文献信息资源内涵和内在联系的深度揭示;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内容更新周期短、速度快;10.网站资源检索策略
1)要从整体上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站容纳的信息资源的不同特点(2)需要了解网站中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和方法(3)充分利用网站提供的检索功能
11.规范引证标注方法的原因
然它并不反映学术成果的内在学术含量,但却是外化内在学术含量的基本手段;虽然不能反映作者的全部水平,却可以反映作者的研究态度和学术积累;虽然不是学术研究和学术规范的全部内容,却是学术研究的必要条件和学术规范的起点;总而言之,它是接受过基本的学术训练的标志,是具有基本的学术素养的标志,是建立良好的学术道德的程序性制约。
12、年鉴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年鉴是一种全面记述事业的年度发展,系统汇集年度重要时事文献信息,逐年编辑、连续出版的资料工具书。
特点:(1)整体构成容纳了多种类型的工具书要素,内容体系多元互补,集知识、数据、资料于一身;(2)逐年编辑,连续出版;(3)以栏目作为容纳内容的基本单元,以条目作为表现内容的主要手段。
13、百科全书的发展历程
一般认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古代百科全书(5世纪前):编者是个人,内容是汇编通过讲学阐述的全面知识,具有教科书色彩。
(2)中世纪百科全书(5世纪-18世纪初期):编者是修道院神职人员,内容是知识分类成果被广泛用于百科全书,具有宗教色彩。
(3)现代百科全书(18世纪以后):编者一般是多学科合作,尤其是跨国合作,内容是以现代科学观念系统概述知识为主,兼及教育作用。
14.中国辞书体系形成的标志
(1)基础性、权威性汉语语文辞书已经形成系列;(2)汉外对照的双语辞书基本覆盖了所有实用语种;(3)学科性辞书基本覆盖了所有主要学科;(4)辞书的品种、类型多样化;(5)辞书的功能、效用特定化;(6)辞书的社会认知程度明显提高。
15.试述古籍资源的分类方法。
我国最早对古籍资源整体而系统的分类,出现在汉代,标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目录《七略》的完成。
《七略》原书已亡轶,但其分类体系被完整地保留在《汉书?艺文志》中,史称“六分法”,包括: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中古时期,南朝梁国的阮孝绪编纂了总结性书目《七录》,但一般认为它把典籍分为五大类,史称“五分法”。
其分类为: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录、佛法录、仙道录。
唐代初年,又一部划时代的总结性的书目问世,它就是《隋书?经籍志》,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我国古籍资源最主要的分类方法。
分为:经——儒家经典以及阐释儒家经典的著作。
史——历史著作。
子——传统学术中的“杂学”。
主要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佛教、道教等类别的典籍。
集——文学及文学评论作品。
16.界定“善本”的原则
(1)宋明时期,一般把精加校勘的书本称为善本。
(2)晚清,张之洞的界定:“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抄。
” 丁丙的界定:旧刻、精本、旧抄、旧校。
(3)当今学术界规定“三性九条”原则: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九条”是对三性原则的解释性规定。
17、试述类书的结构、特点和功用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
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
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
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
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古代的类书编排方法不很科学,有用分韵、分字等方法编排的。
但是此类书很有用处,如可以根据所辑资料查找古代社会事物的原委、典章制度的沿革、文字掌故的兴废,或可用以校补古籍。
类书最初是供封建帝王了解治国策略、士子应付科举之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类书原来的意义越来越淡漠,在保存文献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
类书的作用主要有二:
(1)保存资料类书在编纂过程中,大多直接采录原始文献。
由于兵火水灾等因素,一些图书因此失传。
由于类书中保存了有关资料,通过辑录佚文,往往能再现图书内容。
如《太平广记》中引用古书达500多种,多数已失传,许多珍贵资料正是由于《太平广记》的引用而得以保存。
由于在流传和翻刻中容易形成讹误,利用类书中保留的原始文献,也有助于校勘异文。
如鲁迅曾用《艺文类聚》、《初学记》等类书校勘《稽康集》。
(2)查考资料类书按类编排,非常方便查考有关资料。
如《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类书中收录了历代的小说、诗文作品,有助于查找文学方面的资料。
《古今图书集成》等综合性类书汇集各专题方面的资料,类似于百科辞典,从中可查找到事物起源、诗文典故、诗词文句、名物制度等资料。
近年来新编的一些类书,汇集古今书籍中的资料,同样方便读者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