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东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广东省东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广东省东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1.把长江流域日益增长的财富供给京城的朝廷和东北边陲的驻兵,是中国古代当政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下列措施与解决该问题相关的是()A. 开凿大运河B. 创立行省制C. 开辟丝绸之路D. 转移经济重心2.有研究指出,隋炀帝为“富国强兵”而与民争利,造成“国富民穷”。

这最终导致王朝()A. 国富民安B. 积贫积弱C. 中兴之治D. 走向灭亡3.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更看中门第。

隋朝实行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走上仕途。

这体现了科举制()A. 促进贵族向平民转化B. 简化人才选拔的程序C. 扩大官员的选拔范围D. 保证世袭贵族的特权4.从下图《唐朝对外交通图》可知,唐朝对外交往()A. 覆盖了欧亚非地区B. 包括了陆路和水路C. 促进了王朝长久繁荣D. 主要有广州港、泉州港5.据统计,安史之乱后,唐朝边塞诗体现的精神风貌由过去的外扩昂扬、积极向上转向厌战悲凉、思乡恋家。

这反映了()A. 军队战斗能力下降B. 晚唐诗歌发展由盛转衰C. 社会矛盾极度激化D. 政局动荡影响文化风貌6.唐末,节度使父死子袭,不向中央缴纳贡赋并经常与朝廷处于对立状态。

这反映当时()A. 藩镇割据B. 赋役繁重C. 政权并立D. 农民起义7.为帮助同学们梳理基础知识,某老师制作了如下时间轴,其中“①”处应是()A. 黄巢起义B. 北宋建立C. 定都临安D. 元昊称帝8.“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文臣得到了大量的提拔和重用,武将正好相反……内忧是避免了,但外患却严重了。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 文官政治的背景B. 武将专政的表现C. 重文轻武的影响D. 对外交往的发展9.下列选项最适合下图标题的是()A. 国家内部分裂B. 民族政权并立C. 帝国版图扩张D. 王朝国运重振10.商业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下列语句能够反映宋代商业发展的是()A. “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币”B. “苏湖熟、天下足”C.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D. “湖广熟、天下足”11.某校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宋朝休闲生活”的征文比赛,下列可选为写作素材的是()A. 勾栏观杂技B. 杯酒释兵权C. 看京剧表演D. 学唱《牡丹亭》12.“服事辽主,几被诛,卒能奋志修身,收服属国,灭辽称帝。

”该材料描述的是()A. 耶律阿保机B. 松赞干布C. 阿骨打D. 努尔哈赤13.“剑戟横空杀气高,金兵百万望风逃。

自从公死钱塘日,便觉江山把不牢。

”该材料中“公”指的是()A. 宋高宗B. 岳飞C. 戚继光D. 忽必烈14.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

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 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时期的匠人毕昇发明B. 指南针在北宋末年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C. 元代将火药运用于战争发明了杀伤力强大的火铳D. 四大发明及其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巨大贡献15.科学准确地解读史实可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

下列史实与推论搭配合理的是()A. AB. BC. CD. D16.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蒙古政权建立——金朝被灭——元朝统一全国——元朝建立B. 蒙古政权建立——元朝建立——元朝统一全国——金朝被灭C. 蒙古政权建立——金朝被灭——元朝建立——元朝统一全国D. 金朝被灭——蒙古政权建立——元朝建立——元朝统一全国17.民族关系的处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下列属于元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机构是()A. 枢密院B. 御史台C. 宣政院D. 中书省18.某学者认为金瓶掣签制是清朝治藏政策的产物,有利于清朝对西藏行使主权。

下列与金瓶掣签制作用相关的是()A. 设置驻藏大臣B. 平定准噶尔叛乱C. 设立伊犁将军D. 土尔扈特部回归19.某事件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非进行单纯的商业贸易。

该事件是()A. 张骞出使西域B. 开辟丝绸之路C. 鉴真东渡D. 郑和下西洋20.下图是《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图中“①”处应是()A. 当时世界上最宏大辉煌的皇家建筑群B. 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体系C.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D. 曾经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21.东厂起初只负责侦查、抓人,后经皇帝特许能够越过司法机关任意逮捕臣民。

这一改变可能()A. 改善社会风气B. 激化各种矛盾C. 缓和君臣关系D. 提高刑审效率22.嘉靖年问,“倭大举犯福建……距城十里……结大营……(戚继光)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乃(于是)旋师。

”该材料突出反映了()A. 反侵略战争胜利B. 戚家军纪律严明C. 明朝的海防松弛D. 倭寇问题彻底解决23.张居正(1525—1582)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下列关于他人生经历的描述,最有可能的是()A. 官居丞相位极人臣B. 督促子孙钻研八股文C. 主持禁绝《红楼梦》D. 见证郑成功收复台湾24.以下是某部著作的序:“唐宋本所无,金元我明诸医所用者,增入三十九种,时珍续补三百七十四种”。

据此推断,该著作是()A. B. C. D.25.崇祯十七年,绝望的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为王朝画上句号。

与该历史情境直接相关的是()A. 李自成攻破北京B. 李自成建立大顺C. 吴三桂开关降清D. 皇太极入关继位26.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惟用亲信,不问出身”。

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置()A. 体现皇帝意志B. 加强中央集权C. 加剧皇室动荡D. 导致皇权衰落27.某班历史学习小组正在整理部分历史素材(如下图)。

据此推断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 对外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8.清朝嘉庆年问,洪亮吉痛斥“吏治一日不肃,则民不聊生……十余年来,督、抚、藩、臬之贪欺害政,比比皆是。

”该材料集中反映()A. 吏治腐败B. 灾荒严重C. 党争严重D. 军备废弛29.“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这首七言律诗描述的应该是()A. 宋词B. 元曲C. 昆曲D. 京剧二、综合题(2小题,共25分)30.唐三彩被誉为盛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了解唐三彩有利于养成充分的文化自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

……由于釉彩以黄、绿、蓝三色为基调,并经唐代创烧,俗称“唐三彩”。

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

——广东省博物馆《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解说词材料二:资料卡:唐三彩骆驼载乐舞队俑图片说明:此俑中,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从西域传入的乐器。

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材料三: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

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

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受皇室、贵族、僧侣喜爱,也和我国一样用作殉葬品。

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

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国都曾发现唐三彩。

——《略探燃唐三彩的人文价值》材料四:2009年7月,经洛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民政局批准,高水旺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洛阳唐三彩研究院,并出任院长。

研究院是在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下创立的国内唯一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古今结合开辟唐三彩艺术新天地》(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社会风气存在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特点相关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欧亚文化发展的贡献。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中华传统技艺的现实价值。

31.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对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生齿殷繁(人口众多),土地所出,仅可赡给(周济救助),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

——《清实录》材料四: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

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材料所示著作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著作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棣和康熙的共同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于百姓最有裨益”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小论文(15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1.【答案】A【考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当政者为了把长江流域日益增长的财富供给京城的朝廷和东北边陲的驻兵,想了很多办法,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通过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南方的财富输入北方,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题干含义。

解答时,先读懂题干的含义,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题干信息分析备选项,找到正确答案。

2.【答案】D【考点】隋朝的灭亡【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隋炀帝为“富国强兵”而与民争利,造成“国富民穷”,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这些举措,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需要理解。

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顺利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正确答案。

3.【答案】C【考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实行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走上仕途”,普通读书人能够做官,这就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需要学生依据题干信息理解。

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科举制的影响,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依据题干信息,分析备选项回答。

4.【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经陆路到达欧洲,海路到达阿拉伯,并没有到达非洲,故选项A错误;C选项促进了王朝长久繁荣,从图片中看不出来,也与图片内容无关,故选项C错误;D选项主要有广州港、泉州港,可是从图片上看,此时主要的对外港口是广州,并没有泉州港,故选项D错误;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有陆路到达欧洲的路线,也有经海路到达阿拉伯的路线,因此唐朝对外交往包括了陆路和水路,故选项B符合题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