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将下列我国境内的发现的原始人类,按距今时间的远近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山顶洞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③②D②③④①
2、懂的人工取火的原始人类有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山顶洞人④河姆渡人⑤半坡人A①②B①②③C③④⑤D④⑤
3、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不包括
A使用磨制石器B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C饲养家畜D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4、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A炎帝、黄帝结成联盟B禅让制的实行
C禹建立夏朝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5、下列制度在西周实行的是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奴隶制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从夏商两代的灭亡中,我们可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A重视教育B勤政爱民C发展经济D增强国力
7、齐桓公建立霸权的主要方式是
A管仲改革B尊王攘夷C组织会盟D通过战争8、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许多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管仲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B召集诸侯会盟
C齐桓公本人的能力D齐国盛产鱼盐,是东方大国9、战国七雄中,其领土主要在山东境内的是
A齐国B楚国C秦国D燕国
10、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对诸侯国发展的趋势叙述不正确的是A数量越来越多B由分裂到统一C数量由多到少D由弱到强11、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子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
A孔子的弟子主张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C当时牛耕是财富的象征D以农为本的思想基本确立
1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
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14、下列文字的继承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A金文-竹帛书-大篆―小篆-隶书
B大篆-金文-竹帛书―隶书-小篆
C竹帛书-大篆-金文―小篆-隶书
D金文-大篆-竹帛书―小篆-隶书
1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的共同点是
A提出社会变革的主张B反对掠夺战争
C主张实行法制D主张放宽刑罚、轻徭薄赋
16、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与下列哪些生产因素密切相关?①铁农具②石器③青铜器④牛耕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使用青铜工具B使用磨制石器
C重视使用肥料D铁农具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18、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和哪一家的思想主张最为为接近?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
19、最后推翻秦朝的农民起义军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B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C刘邦领导的起义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20、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A秦朝的暴政B陈胜吴广起义C秦朝赋税沉重D项羽、刘邦起义
21、决定秦王朝成与败的两次战役是
①城濮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夺取河套之战④巨鹿之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2、下列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
B分裂混战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冖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文中的“卫鞅”是谁?“孝公”是指哪国国君?
(2)这次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其中核心内容是什么?
(3)这次变法对这个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4)这一时期,各国的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
(1)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2)当时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道家、法家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3)儒家、道家、法家中,哪家的思想更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6、秦始皇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建立了对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局面。
因此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自上自古以来如何评价秦始皇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各意见:一是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二是认为秦始皇过大于功;三是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
请谈谈你对秦始皇的评价。
天添资源网原文地址:/news1/Question9/Question7/201006/70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