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问题探讨

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问题探讨

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问题探讨
摘要通过对大通河流域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是该流域生态与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针对现状,就植树种草方面提出了生态系统恢复的相关措施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恢复措施;大通河流域
大通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区海西州天俊县境内岗噶肖合力峰,由西向东流经天俊、祁连、刚察、门源、互助、天祝、永登、红古区、民和等县(区),与湟水汇合后注入黄河,全长554km,是华热地区最大的河流之一,对黄河水源涵养及黄河源生态系统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其流域总面积432.64 km2。

该流域具有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降水分配不均等特点,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较为严重的区域。

1现状
1.1水源涵养功能减弱
互助县北山地区森林植被和山区草地是大通河流域主要水源涵养区,由于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经营粗放、开发过度以及大量放牧,造成林农、林牧、林矿矛盾突出,致使灌木林下线比20世纪60年代上移39m,林地减少,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水源涵养能力持续下降。

1.2防风固沙功能下降
从20世纪70年代起,天然林的梭梭林出现衰败、枯死,到2007年已有2.93万公顷死亡或接近死亡,人工灌木林中有0.75万公顷死亡。

防风固沙体系退化,引起防风固沙功能下降,导致下游固沙植被由湿生向旱生演替。

2生态退化原因
2.1大量截留引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开发,耕地面积随着增大,中上游地区不得不大量截留引灌,导致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游北部1.3万公顷耕地因缺水而弃耕导致了又一次沙化。

2.2过度开采地下水
中下游地区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逐渐稀疏,直至大面积生态衰退、死亡,地表裸露。

大通河流域生态变迁过程明显表现出了随着水资源的减少而退化这一特征。

3生态恢复措施
3.1区位划分
大通河流域按照海拔、降水量、湿润指数、年均气温、生长期、植被状况等,可分为4个生态区位:湿润生态区、亚湿润干旱生态区、半干旱生态区、干旱生态区。

3.2封禁水源区
大通河起源于祁连山脉天俊县境内,源头冰川面积63.79km2,储水量22亿立方米,年平均消融水量0.57亿立方米。

该区生态系统完善,生态地位突出,应禁止乱采、滥伐、滥牧及一切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按国家二级水源区的标准严格进行保护。

3.3保护好现有湿润区森林
大通河流域的湿润和亚湿润干旱区有乔木林6 987万公顷,灌木林22万公顷,草地22.79万公顷。

据研究,1hm2有林地、灌木林、草地分别比荒山多蓄水179.42m3、105.02 m3和91.61m3。

按此计算,大通河上游森林和草地涵养的水源量是冰川年平均消融水的1.05倍。

因此,保护好大通河流域现有森林和草原,对缓解下游生态危机尤为重要。

3.4人工造林与退耕还林草并举
亚湿润及湿润干旱区有宜林荒山1.96万公顷,耕地5.34万公顷。

可采取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并举的方法进行恢复和重建,能节水0.61亿立方米/年。

4生态恢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避免重林轻草
林草植被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林轻草的问题。

据统计,青海省近年完成的退耕还林(草)面积中,还草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5.34%。

大通河流域年降水量<250mm 的面积占99.90%,由于林木耗水量大,蒸腾作用强烈,因此要尽量避免大面积的发展乔木林,因地制宜地栽植灌木林,以减少水资源的无效蒸发。

4.2重视封山育林、封山禁牧
按退耕还林政策,造林钱粮全部补贴。

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投资小,见效快。

可采取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或补播补植等方式实施。

4.3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积极推广应用GGR等新技术,可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采取立地条件划分与适地适树、径流征地、使用生根粉和保水剂等。

5参考文献
[1] 王华连.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建设问题探讨[J].甘肃林业科技,2004(3):44-47.
[2] 代亚丽,温铁民.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4):31-33.
[3] 杜青华.青海生态环境损失分析与补救措施初探[J].青海社会科学,2003(4):53-55.
[4] 安乐平,蔡小春,王宏.黄河源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问题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1):21-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