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不是先天性的东西,和你目前的人生环境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格局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坐标的定位,只要我们能够调整心态,就一定能够为自己建立一个大的格局。
知识和技能是内力,合适的平台和丰厚的人脉是羽翼,如果你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切资源,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上,那么,未来的大格局与大发展将不仅仅只是一个梦想。
第一章优化知识结构,充实大格局的内在支撑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果仅仅满足于上学时所学习的一些东西,那么,我们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我们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时刻注意学习,注重更新自己。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更要注意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所需要的营养。
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够为人生的大格局提供充足的力量和智慧。
不断学习,做大人生格局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对已有知识的满足之中,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那么,他就会逐渐地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比以前快了许多倍,如果不注意学习,给自己充电,就不可能取得进步,也不会得到成功。
无论是从社会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考虑,我们都应该坚持不断地学习。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做大人生的格局。
不过,在现实中,很多人却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自己有着较高的学历,没有必要再做"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努力,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吃喝玩乐上。
他们忘记了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文凭是有"保鲜期"的,如果疏于学习的话,不仅学不到新的知识,甚至还会将以往的东西遗忘掉。
尽管我们早已没有了作业,没有了考试和分数,但是勤奋学习的态度却不能丢。
没有了别人的指导和督促,我们同样需要不断地学习,并且,学习的内容应该更广泛,学习的层次也应该更深入。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尽管对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但是,他们却苦于没有时间。
不少人认为,繁忙的工作已经让自己疲惫不堪了,无法抽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逃避的借口罢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挤,总还是有的。
"只要我们有主动学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从平常的日子里抽出一些时间来进行学习。
有一个从事销售工作的青年,经常坐火车、轮船到外地出差。
在舟车上,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些书籍,比如学术刊物、函授学校的课本等,在别人无聊地打着呵欠的时候,他却专心致志地去翻阅那些东西。
这位青年,把别人容易浪费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最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他对各种行业的知识都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对于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东西也有很深的研究。
哈佛大学前校长艾略特曾说:"养成每天读十分钟书的习惯。
这样每天十分钟,二十年之后,他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
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
"这里所说的"好东西",不是指市场上流行的那些娱乐性书籍和一些低级趣味的刊物,而是指那些能够提升专业技能、扩大视野的书籍。
我们曾在报纸或者网络上看到"搓澡女工考上硕士"、"三轮师傅变为博士"的新闻,当我们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的时候,是否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学习一下他们的精神呢?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个成功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和他们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有着很大的关系。
李嘉诚是亚洲的首富。
他的成功经历和经验一直是很多人学习的榜样。
有一次,一个记者问他说:"李先生,请问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李嘉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靠学习,不断地学习。
"李嘉诚的回答很朴实,也很正确。
李嘉诚一直是勤于自学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忘记读书。
他年轻的时候,给别人打工期间,坚持"抢学",把每天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后来,他的生意逐步做大,有了自己的"商业王国",但是他并没有对自己有所放松,仍然是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
每晚睡前是李嘉诚铁定的看书时间,他喜欢看人物传记,无论在医疗、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对全人类有所帮助的人他都很佩服,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目标和榜样。
李嘉诚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对英语的学习,他专门聘请了一个英语教师每天早晨七点半上课,等上完课之后才开始去工作,每天都是如此。
在办塑料厂期间,他还订阅了有关塑料的英文杂志,既学英文,又了解了世界最新的塑料行业动态。
在当时的香港,能够懂英文的华人称得上是"稀有动物"。
由于懂得了英文,在谈生意的时候,李嘉诚就不用再请翻译帮忙,而是可以和英美商人直接打交道,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
如今,李嘉诚虽已近暮年,但是他并没有对自己放松要求,仍然坚持不断地读书学习。
李嘉诚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有可能达到成功。
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天分颇高的人,一生只能从事一些平凡的事。
出现这样的结果绝不是命运的恶作剧,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学习的原因。
正是因为这些人不愿意学习,他们的一生才显得微不足道。
在21世纪,文盲的定义已经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愿意学习和不懂得怎样学习的人。
因为,在这个时代里,知识的更新速度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快:我们原有的知识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不断"报废",如果我们不进行及时的"充电",在20年后,就会变成文盲了。
因此,为了避免成为文盲的悲剧,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每一天都抽出一些时间,来让自己学习一些新知识。
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有很多人对于学习的理解过于狭窄,他们所理解的学习就是指从书本中获得知识。
他们认为,天下所有的智慧都存在于书本当中,他们这样想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如果他们一直把书本当成自己的老师的话,那么,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就会少得可怜,他们的视野也不会得到开阔。
我们要想得到真正的智慧,不断地提升能力,就应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只有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学习,才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有一个矿工,非常喜欢读书,他从书本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因此,他就自高自大起来,十分瞧不起他的工友们。
有一次,他在矿井里看到一只小白鼠,就准备把他杀死。
但是工友们却制止了他。
他感到不解:"白鼠除了偷东西之外还会传染细菌,留着它有什么用?"工友却说:"在矿井里,小白鼠是不能随便杀死的。
如果发生了塌方,身边只要是有小白鼠,就表明还有活下去的希望。
因为它们最清楚从哪个地方可以跑出去。
"他感到很惊讶,说:"我怎么不知道?书上没有写过呀?"工友笑了笑告诉他:"这是我们旷工在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在书本中是找不到的。
"听完工友的话,这位矿工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才能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目中无人了。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本里面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但是书本却不是所有知识的总和,也不是知识的统称。
毕竟,社会实践中还有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注重书本学习的话,就容易犯下本末倒置的错误。
在生活中,许多胸有大志的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经常抽出时间来翻阅一些有关管理、经商的图书。
但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到社会的大课堂里去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我们把事业做得更好。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姓杨的小老板乘坐飞机去往美国考察。
到了美国之后,他却被高额的技术转让费给吓坏了,因为他只是一个小工厂的老板,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付昂贵的费用。
再者,美国的厂商不会轻易地将新技术转让给别人。
每一项新技术发明之后,厂商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占领市场,等到把钱赚够了,才会把那些已经没有多少价值的技术卖给别人。
面对金钱的短缺和技术的壁垒,杨老板感到非常头痛。
杨老板出国之前的那些想法在困难面前似乎很难实现了。
但是杨老板并没有打道回府,因为他不想放弃。
后来,他深入到美国的机械设备厂内进行秘密的考察和实践,一来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得到最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二来可以不用付出高额的专利转让金就可以学到先进的技术。
这时候,美国的机械设备厂正在招聘工人,杨老板一看机会来了,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杨老板成为这家工厂的工人之后,就被派往车间里做了干杂活的工人。
不过,他的工资却比其他的勤杂工低。
因为,他只有旅游签证,按照当地法律的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没有资格打工的。
那家机械厂的老板看准了这一点,就只给了他其他工人一半的薪水。
这位精明的老板知道,尽管这样做是非法的,但是这位黄皮肤的工人也不敢到相关部门去控告他。
杨老板很兴奋能够得到这份工作。
他看重的绝不是薪水,而是这个工作可以自由地在各个工段来回走动,观察了解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
因此,他在工作的时候非常勤快,观察的时候也非常仔细。
每天下班之后,他忘记了疲劳,把观察到的一些心得都记在了笔记本上。
他在这家工厂工作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整个工厂的生产流程。
同时,他还了解了这家公司的管理制度,可谓是获益良多。
杨老板在美国车间里学到了不少的新技术,等他学完这些东西之后,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思想认识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后来他回到国内之后,就召集了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来到办公室开会。
在这次会议上,杨老板对公司的管理机制、制造技术都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有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杨老板的公司迅速成为了当地的龙头老大。
这个厂子所生产的产品,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上,都是一流的。
因此,当他们的产品投入到市场上之后,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这些产品给杨老板带来了高额的利润,让他积累了一大笔财富。
每一项新的技术都只能运用在研发者的工厂里,不可能存在于当时的书本之中。
如果想学习某一项新技术,就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书本上。
因为,等到那些新技术刊登在书本上的时候,商机已经基本丢失了。
杨老板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放下架子来到了美国的工厂里打工,最终在实践中学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我们只满足于书本知识的话,就会将学习放在了一个比较狭隘的认识上,将会不利于我们的成功。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够保证我们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