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宏傣族与佛教

德宏傣族与佛教

德宏傣族与佛教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

傣族为云南二十三种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六十七万,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部及南部边疆,与缅甸、寮国、越南接壤,与泰国邻近。

傣族历史悠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族称。

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魏晋时称“濮”、“越”、“僚”;唐宋称为“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沿称“金齿”、“白衣”;清代多称“摆夷”。

1949年后,正式定名为傣族。

其集居地带,原称为“思普沿边区”及“腾龙沿边区”,现在建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

傣族人民主要信奉小乘佛教,据史料记载,小乘佛教约在七世纪中由缅甸传入。

傣族佛教大致分为田园派与山林派,二者名称各有不同。

在西双版纳地区二者称为“摆孙派”及“摆坝派”,德宏地区则称之为“润派”和“左抵派”。

德宏的两派之下又各有支派,‘润派’的支派为“摆庄”;“左抵派”的支派为“朵列”。

佛教诞生于公元6世纪以前的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人生提出了一种因果报应的理论。

宣传人生有生死轮回的三世说,即过去前生、现在今生、未来来生。

这三世轮回都在天堂、地狱、人、阿修罗、畜牲、饿鬼之间轮回。

如果今生不修行积善,死后就要入“磨姆纳火”,也就是地狱,遭受油锅煎熬后,分身等罪,来世也只能转生为饿鬼、畜牲。

由于这种理论的影响和恐吓,使得傣族形成普通信教,对佛万分虔诚。

由于小乘佛教适合傣族农村自然经济的特点,过去一切宗教活动都具有村落共同体的性质。

每个村寨都有寺院,僧侣的物质生活由本村群众供养,寺院还通过斋期和宗教节日,接受世俗信徒的布施。

宗教活动颇为频繁,泼水节期间,要进行浴佛、堆沙、听佛爷讲经等奉佛活动;在傣历九月十五关门节至十二月十五开门节的3个月净居期内,要举行多次佛会;此外几乎每月还有种种祭佛参僧活动。

泼水节,德宏傣语称“摆爽南”,德昂语称“拱拍”,阿昌人称“浇花节”。

它是傣历新年,也是佛教节日,即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从印度的“洒红节”到圣河沐浴的习俗衍变而来。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极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

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