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一、医务人员应掌握医疗废物分类原则,将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病理性、药物性和放射性废物。
二、各科室主任、护士长为本科室医疗废物管理的责任人,切实履行本科室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个人安全防护、防盗、称重、资料登记管理等监控工作。
三、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要分类收集、暂存、密闭运送。
四、不准任何个人把医疗废物带出科室外流向社会,不准转让及买卖医疗废物。
五、严格执行污物入袋制度,将医疗废物分类置于有警示标志的容器及包装物内;科室要使用防渗透的锐器盒装损伤性废物。
六、感染性废物置于黄色胶袋中;损伤性废物置于锐器盒中;病理性废物少量可放入黄色胶袋中,大量应有低温贮藏或防腐(甲醛浸泡)条件;少量药物性废物可混入感染性废物,但需标明,批量的化学废物(消毒剂)和重金属交专门机构;放射性废物置于红色胶袋,并用专用容器收集,由专门机构回收处理。
七、检验科产生的病原体培养基、标本、菌种及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就地用灭菌炉消毒灭菌后,再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八、已知的传染性医疗污物,使用双层黄色胶袋盛装,及时密封并标识。
九、科室医疗废物收集容器(桶、盒、袋等)外应有医疗废物警示标志和分类说明。
各类医疗废物不能混合收集。
十、盛装的医疗废物不得超过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十一、处理过程中注意自我防护,严禁将针帽回套到污针头上。
十二、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十三、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
十四、医疗废物的包装物外表面要有医院统一印制的警示标识,医疗废物打包后应按要求封上封条。
十五、医疗废物由我院指定的专人、专车、规定路线、规定时间每日收集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由专人称重并登记。
医疗垃圾暂存处,每日称重后统一交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处理,交接双方签名,回收的废物种类总量应与移交无害化处理中心的相符,资料保存备查。
十六、科室应指定班种,落实具体人员职责,在指定的时间内对本科室医疗废物进行封口、贴封条、称重、登记,按规定做好交接,双方确认签名,登记资料不缺项,保存3年。
十七、工作人员收集医疗废物前要按二级防护标准着装,包括戴帽子、口罩,穿工作服,戴防水围裙及塑胶手套,穿水靴,必要时戴防护眼罩,做好个人防护。
十八、医疗废物收集后应贮存于医疗废物贮存点场地内,禁止露天放置。
医疗废物贮存点由指定工作人员管理锁匙,平时要关密门窗,做好防盗、防火、防“四害”工作。
贮存点内禁饮食,禁吸烟,禁止小孩及无关人员进入。
十九、医疗废物统一由指定公司每天收集,收集前工作人员应称重,按格式填写《医疗废物转移三联单》,与收集人核对无误,无遗漏,双方签名确认,资
料保存三年。
一旦出现医疗废物被盗、遗失、扩散等紧急情况,当事人及知情人为第一责任人,应即时履行报告制度,执行我院《医疗废物处理应急预案》。
二十、医疗废物贮存点在每天清理完医疗废物后,应1000mg/l-2000mg/l 含氯消毒溶液喷洒或擦拭墙壁、地面、回收车、装盛桶,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并有消毒登记记录。
二十一、医院污水排放执行国家《污水排放标准》,并有专人负责。
专职人员每天向污水处理池投放含氯消毒剂。
余氯连续式消毒,每日至少监测二次,监测后填写《余氯监测登记表》。
专职人员取样送检验科监测总大肠菌群数:每日监测2次,监测结果总大肠菌群数每升不得大于500个。
东莞市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