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学南大商院重点名词解释

会计学南大商院重点名词解释

会计事项:企业经济活动中应在会计上加以记录的事项,成为会计事项
交易(Accounting transactions)是指发生在两个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价值转移
事项(Accounting events)主要指发生在主体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源的转移
情况(Accounting circumstances),往往是多件事项共同作用后的一种结果
“经济业务”,即指那些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或主体内部、导致各会计要素产生实际数量变化的经济活动。

会计要素(accounting element):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会计恒等式的含义:企业所有资产都必定有相应的来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破坏其左右双方的平衡关系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

会计基本假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持续经营:是指一个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遭遇清算、解散等变故而不复存在
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计量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

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服务的特定的并且独立的经济实体。

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账户,是指根据管理需要和信息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并给每一类别以标准的名称和相应的结构。

会计科目则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反映所规定的项目,也称为账户的名称。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会计分录,是指对每项经济业务都按复式记账要求,分别列示出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过账(posting)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以后,应记入有关账户,这个记账步骤通常称为“过账”,或称为账薄登记。

试算平衡,就是在期末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进行加总,以确定借贷方金额是否相等,检查记账、过账过程中是否存在差错的方法。

会计分录,是指按照借贷记帐法记帐规则的要求,对交易或事项列示应借、应贷的帐户和金额的一种记录。

账项调整:每个会计期的期末,将应该按权责发生制予以调整,以便合理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这种期末按权责发生制要求对部分会计事项予以调整的行为,就是账项调整;账项调整时所编制的会计分录,就是调整分录。

平行登记:是指对发生的每项经纪业务,都要以相关的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入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
流动资产: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里变现或被消耗的资产
期间费用(period cost)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账户对应关系是指采用借贷记账法登记经济业务时,在有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对应关系。

对应账户是指形成对应关系的账户。

会计循环(AccountingCycle)是会计记录、分类和总结会计记录的过程经常被称作会计循环。

1.资产与负债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掌握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流动资产是什么)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收入与费用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3.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计基础,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收付实现制亦称现金收付基础,是按照款项的实际支付和实际收现来确认本期费用和收入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净资产)。

4.永续盘存制与实地盘存制
永续盘存制对存货的日常记录既登记收入数量,又登记发出数量,通过结账,随时反映账面结存数量。

实地盘存制又称定期盘存制,是在期末通过对存货的盘点来确定期末存货结存数量,并据
以推算出本期发出存货数量的一种方法
5.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
6.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为取得当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支付于发生的时间差不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如营业成本、各种期间费用等。

资本性支出是指为取得本期和以后各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支付与受益的时间长于一个会计年度的,如购建固定资产支出等。

7.应计未计的收入与应计未计的费用
应计未计收入简称应计收入(accrued revenues ) 指企业已赚取(或已获得),尚未收取现金也没有登记入账的收入。

应计未计的费用简称应计费用,是指已经发生但尚未确认入账也未支付现金的费用。

8.预收收入的确认和预付费用的摊销
预收收入(revenue received in advance),又称未获得收入(或未赚取收入)(unearned revenue)或递延收入(deferred revenue),是指已经收到现金、但尚未交付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收入。

预付费用(prepaid expenses)是指支付在先受益在后的费用
9.永久性账户与临时账户
永久性账户又称“实账户”,是指期末一般都有余额并应随着经营活动的延续而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的帐户。

资产负债表账户都是永久性账户。

临时账户又称“虚账户”,是指仅仅反映一个时期的经济活动,期末没有余额,每个会计期都从“零”开始的账户。

利润表账户都是临时性账户。

10.直接转销法与备抵法
备抵法:企业每期按一定的方法估计坏账损失,记入当期费用,同时形成一笔坏账准备;待实际发生坏账时,再冲销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的一种核算方法
直接转销法:对无法收回的账目,通过在“应收账款”账户中扣减坏账金额,并在利润表中列示相等金额的费用,直接从会计记录中将坏账注销的一种核算方法。

11.当期经营业绩观与总括收益观
“当期营业观”,指本期利润表中所计列的损益仅包括本期营业活动所产生的各项成果,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项目及不属于本期经营活动的收支项目不列入利润表。

总括收益观,利润是除与企业所有者往来外的一切净权益的变动,包括营业利润与非营业利润
12.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利得。

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接受捐赠等。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

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