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学习是八年级下册,教材前几章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等知识和控制变量法探究多变量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综合能力比较强。
教材将知识点教学分为三个部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学生全面认识浮力,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了基础。
基于新课标的学习目标,我从以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1、浮力概念的建立(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先观察、再分析物体在为什么在水中的漂浮。
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通过向下压在水中浮着的小桶,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放开手后的现象,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
(2)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图片展示沉到水底的石头,教师将手中器材沉入水槽中。
)先让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然后启发学生,如何证明自己的参想,可以小组讨论一下如何实验。
教师多媒体引导后,演示实验,得到结论的同时,获得第一种浮力的计算方法。
称重法:F浮=G-F(3)多媒体展示热气球、孔明灯和飞向空中彩球,启发学生将浮力的施力物体由液体扩展到液体或者气体。
(4)根据上述所学知识结合课本小组讨论出浮力的概念,讲练结合解决浮力的几点讨论:浮力施力物体,浮力的方向,称重法计算浮力的大小。
黑板上练习的受力示意图,在水平面上,在斜面上的容器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示意图,学生黑板上练习,解决浮力的方向。
2、浮力的产生原因(1)多媒体播放,浮力怎么消失了?让学生猜测容器中的两木块会不会浮起来?学生猜测全会,播放完毕学生发现与猜测不符,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引入需要解决的问题。
(2)立方体悬浮在盛有水的容器中,学生已掌握了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计算方式,很容易得到各个表面所受的压力。
从而比较从四个侧面压力相等,只有上下表面压力不同,并且上表面的压力小与下表面的压力,水中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
(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是由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
引导学生得到浮力的第二种计算方法,压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4)引用网络视频,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所缺乏,教师在启发时一定要选择大部分学生都见过的实例,得到探究的三个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
(2)为了节省时间,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一二组探究条件一,三四组探究条件二,五六组探究条件三。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予以巡视,针对每组的实验过程单独点评。
实验完毕后,引导学生整体实验器材,讨论得出结论。
(3)教师展示学生分组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得到影响浮力大小的有效因素。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是无效的。
多媒体总结实验结论,加深理解。
4、把握考点,层层深入,讲练结合,各个击破。
通过导学案填空的形式,回顾考点。
教师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整个过程中简单问题学生解决,有提升的问题小组讨论,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引导——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学生得出答案)。
5、本堂小结。
启发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让学生总结自己收获。
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可能有所不足,可以小组补充完成,时间允许的话也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知识树。
6、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1.2.3.4.5.6.7.8.9 。
有能力的同学突破10.11.12.13 。
《浮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愿意去探索新的知识,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浮力》效果分析本节课整体比较流畅,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相信学生对于本节课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
我从以下几点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一)教学过程和方法:1、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师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2、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引导为主,启发学生思考克服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额积极性。
3、教师多媒体使用熟练,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特别是中间加入的网络小视频,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讲练结合,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
(二)教学效果:学生纪律良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气氛活跃,效果良好,学生都积极的参与探究实验。
《浮力》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学习是八年级下册,教材前几章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等知识和控制变量法探究多变量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综合能力比较强。
教材将知识点教学分为三个部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学生全面认识浮力,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了基础。
《浮力》导学案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重点难点】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知识梳理】一、浮力1.定义: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
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有关,与浸没液体的深度关。
4.浮力的求法:(1)压力差法:(2)称量法:▲考点清单: 1.浮力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______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方向:_________ 。
施力物体:______________。
2.产生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______,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于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上、下表面所受到的就是浮力。
【提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都受到浮力.如:桥墩、拦河坝等因其下底面同河床紧密黏合,水对它向上的压力F向上= 0,故物体不受浮力作用;【课堂探究】1.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右图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1)分析图B、C、D,说明浮力大小跟______________ 有关;(2)分析图________________,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3)物体完全浸没在煤油中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N;(4)小明还想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请你简述实验方法。
2.如图,当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体,从底部接触水面开始缓慢到完全没入水中到底部A的过程中,以下能表示圆柱体所受浮力F浮与浸入水中深度h关系的图象是()3.翔翔在家探究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请仔细观察图示并回答下列问题:(1)从A、B两图可知,鸡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 _N。
(2)根据B、C两实验,他就得出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你认为对吗?________,理由是 _____ 。
(3)在右图实验中,你还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写出一个)4.(2017•郴州)请画出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的受力示意图《浮力》课后教学反思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在导课时我设置如下情景:多媒体播放图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来按压水槽中的浮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水的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
利用轮船的图形竖直方向受力分析引出浮力的方向。
“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疑问进一步探究浮力的规律。
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
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
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
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增强身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声音轻时,没有很好消除胆怯;学生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有待改善。
在教学设计中,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对学生的启发不够,导致学生没能自主的通过生活实例分析出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讨论也不够积极和热烈,启发式的教学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加深。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住校,参与生活比较少,所以生活中的实例发现的比较少,以后课堂中教师可以增加适当的生活演示,在以后的实验探究中启发学生时,可能更有效果。
《浮力》课标分析新课标要求注重科学的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本节课的三围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