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有机合成的一般原理
2020/10/9
1.4 正交试验设计
在生产实践中,试制新产品、改革工艺、寻求好的生产 条件等,这些都需要做试验,而试验总是要花费时间,消耗 人力、物力。因此,试验的次数应尽可能少。例如,要考察 增稠剂用量、pH值和杀菌温度对豆奶稳定性的影响。每个因 素设置3个水平进行试验。
2020/10/9
表1 实验方案表
2020/10/9
2、微波促进有机合成技术方法
1)微波密闭合成技术 2)微波常压合成技术 3)微波干法合成技术 4)微波连续合成技术
3、应用
• 1) C-烷化——微波法合成2-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
项目 收率/% 反应时间/h
微波 52.3 0.5
常规加热 46.8 4.5
2) O-酰化反应 3) N-烃化、N-酰化、C-烃化、S-烃化和S-酰化反应
2020/10/9
1.2 反应的分类
一、加成
1.亲电加成(C=C)
2.亲核加成(C=O)
二、消除
1.β-消除(E1、E2)
2.α-消除
快:CHCl3+OH-
CCl3-+H2O
慢:CCl3-→:CCl2(二氯卡宾)
2020/10/9
三、取代 1.SN1、SN2 2.先加成再消除 亲核取代 (羰基) 亲电取代 (芳香环)
一、相转移催化技术 二、微波促进有机合成技术 三、超声有机合成技术 四、电解有机合成技术 五、光照有机合成技术 六、超临界有机合成技术
2020/10/9
一、相转移催化技术(PTC , Phase Transfer Catalysis)
1968年由Starks首先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有机合成新方法 技术。特点: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率高,速率快,选择性好。
2020/10/9
1、微波促进有机反应机理
观点一:微波的致热效应。 观点二:微波的致热和非致热两重效应。 注意:必须是极性介质分子。 气体不被加热。 非极性介质分子不被加热。 可加热的物质: L----极性溶剂; 体S-。----石墨、Fe3O4、V2O5、MnO2等介电常数大的固 加由热此,,可玻做璃容、器聚。四氟乙烯、金刚石、Al2O3等不会被
常用18-冠-6,15-冠-5等。
eg 1. eg 2.
2020/10/9
RX + K+ CN-
有机相
RCN + K+ X-
冠醚通过结合特定的阳离子转移阴离子。
*手性冠醚
手性中心的引入,使其对客体分子具有结构选择性 和手性选择性。 冠醚环上连接环糊精,增加对客体分子的多点识别。
2020/10/9
因此空化作用可以看作聚集声能的一种形式,能够在微观 尺 度内模拟反应器内的高温高压,促进反应的进行。
2020/10/9
2、在有机合成方面的应用 用作紫外滤光剂和光敏剂的成分、纤
维染色剂的中间体以及杀菌剂
如α-氰基肉桂酸乙酯的制备。 氰乙酸乙酯和各种芳香醛经Knoevenagel缩合。 传统方法:用吡啶作cat加热回流。反应速率慢、产率低 。 超声波方法:条件缓和,反应时间缩短,收率提高 (80%~96%)。
精细有机合成的一般原理
2020/10/9
1.1 有机反应的基本过程 1.2 有机反应的分类 1.3 有机合成新技术 1.4 有机合成方案设计(正交设
计)
2020/10/9
1.1 有机反应的基本过程
一、键的断裂:
均裂:A-B→A+B(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原子或原子团)
均裂生成的带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游离基(或自由基)经过 均裂生成游离基的反应,称为游离基反应(或自由基反应)
如 4个因素3个水平,要做 34=81 次试验;
6个因素5个水平,要做 56=15625次试验。非常困难
。
能否减少试验次数,而又不影响试验效果呢?
有
正交试验
2020/10/9
1.4.1正交试验设计
概念: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简称正交设计,它
是用“正交表”来安排和分析多因素实验的 一种数理统计方法。是试验设计的重要组成 部分,该方法由日本的田口玄一于1949年创 立。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是从全面试验中挑出 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 这些代表点具 有“均匀”和“整齐”的特点,具有很高的 效率.
2020/10/9
2020/10/9
*
2020/10/9
三、超声有机合成技术
超声波是指频率范围在20~106 kHz 的机械波。超声波由一 系列疏密相间的纵波构成, 并通过液体介质向四周传播。 波速约为1500 m/s。功率大,λ=10~0.01cm
2020/10/9
1、超声作用原理
空化现象:存在于液体中的微小气泡在超声场的作用下 被激活,表现为泡核的形成、振荡、生长、收缩乃至崩 溃等一系列动力学过程,及其引发的物理和化学效应。 气泡寿命约为0.1us,在几微秒之内突然崩溃,气泡破 裂类似于一个小小的爆炸过程,产生极短暂的高能环 境,由此产生大约4000K 和100MPa的局部的高温、高 压。同时这种局部高温、高压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仅有 几微秒,所以温度的变化率非常大,这就为在一般条件 下难以实现或不可能实现的化学反应提供了一种非常特 殊的环境。
水平
因素 稠剂用量(A) pH值 (B) 杀菌温度(C)
1
10
6
75
2
20
7
85
3
40
8
95
3因素(A,B,C)3水平(1,2,3)之间全部可能组合有33=27种 。
2020/10/9
全面试验:可以分析各因素的效应 ,交互作用,也可选 出最优水平组合。但全面试验包含的水平组合数较多,工作 量大,在有些情况下无法完成 。
影响异裂的因素: 1.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烯丙基 > 3o > 2o > 1o >
+CH3
〉
2.阴离子离去基团稳定性 (CH3)3C-I〉(CH3)3C-Br 〉(CH3)3C-Cl 〉(CH3)3C-
F (CH3)3C-Cl 〉(CH3)3C-OAC 〉(CH3)3C-OH
2020/10/9
NaCN
反应物
有机相 水相
从上图可以看出;相转移催化剂不断地将CN-从水相运送到有 机相,然后又将X-从有机相运送到水相。
2020/10/9
2、相转移催化剂
1)定义:能把反应物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的催化剂 。
2)特点:既能溶于水相,又能溶于有机相;能与其中 一个反应物的部分基团作用。提高产率、降低反应温度 、缩短反应时间。
2020/10/9
2020/10/9
冠醚——用于氧化、还原等反应。
环腔结构。分子呈环形,中间有一个空隙,氧原子向内, CH2向外。
12-冠-4
苯并-15-冠-5
冠醚的催化效果非常好,但制备困难、价格贵,只有在高 温相转移反应中季铵盐不稳定时,才考虑使用冠醚。
2020/10/9
•主客体配合物:选择性地络合不同金属离子,用于分离金属离 子。
• 含冠醚结构的化合物
*
2020/10/9
③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eg .
2020/10/9
二、微波有机合成技术
微波是频率大约在300MHz~300GHz电磁波。 民用微波频率为 915 ±15 MHz 和 2450 ±50MHz 。 应用于有机合成的研究则始于1986年,Gedye和 Smith 通过比较常规条件与微波辐射条件下进行酯化、水解、 氧化等反应 ,反应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快,而且有的反 应速度被加快了几百倍。 又称MORE化学(Microwave-Induced Organic Reaction Enhancement Chemistry) ,倍受关注 。
四、分子内重排
1.基团带着一对电子迁移(C+重排)
2020/10/9
2.基团带着一个电子迁移(自由基重 排)
自由基的稳定性决定
2020/10/9
3.基团不带原来键合的电子迁移 稳定性: O- 〉C-
2020/10/9
五、电子的传递—电有机合成
Fe2++RO—OH→Fe3++RO·+OH Fe3++PhO—H → Fe2++PhO·+H+
2020/10/9
四、缩合
Claisen (酯)缩合(两个相同酯之间的缩合) 酯中的- H显弱酸性,在醇的作用下可与另一分子酯发 生类似与羟醛缩合的反应,称为Claisen (酯)缩合反应
2020/10/9
五、重排 1.分子内重排 2.分子间重排 六、周环反应 七、氧化还原反应
2020/10/9
不在同一相的反应如何发生?
PTC
n-C8H17Br + NaCN → n-C8H17CN
有机+相NaBr
水相
2020/10/9
1、相转移催化原理 利用相转移催化剂在两相之间运送离子使反应发生
RX + Q+CN-
反应物
NaX + Q+CN-
Q+X- +
相转移催化剂
Q+X- +
相转移催化剂
RCN
产物
有时也可以用叔胺(例如吡啶和三丁胺等)作相转移催化剂, 这是因为它们在反应条件下可生成季铵盐。
2020/10/9
季铵盐作相转移催化剂时的主要影响因素
①季铵正离子的结构
四个烷基的总碳原子数一般是15~25,使Q+两亲性佳 。
②季铵盐中负离子的种类
最常用Q+·Cl-,价廉、易得。当亲核试剂负离子Nu-( 例
3)相转移催化剂
①翁盐类 季铵盐:三乙基苯甲基氯化铵(TE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