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题及答案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着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童趣》的作者是,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徐喷以烟(2)项为之强(3)凹着为壑(4)果如鹤唳云端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4.作者记述幼时的三件趣事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第一件趣事:第二件趣事:第三件趣事:5.为什么作者说这三件事都有“物外之趣”?答: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请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画一处)(1)待君久不至(2)君与家君期日中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不顾3.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答:4.按元方的话来说,“客”缺乏哪两种品格?这两种品格缺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答:5.选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父异焉(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4)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

2.指出下列句中“其”自指代什么。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4)稍稍宾客其父。

其:3.请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成“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面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父利其然也。

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西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本文节选自《》,这本书是清代编选的。

本文的作者是,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虽人有百手(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不能名其一处也(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妇拍儿\亦渐拍渐止D.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4.下面各组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的时间概念是相同的一项是()A.少顷继而B.是时一时C.俄而未几D.忽然既而5.上文写口技人描摩音响,表演的两个场面,请简要归纳.第一个场景:第二个场景:6.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交待简单的道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7.翻译下面划线部分的文言文。

(4分)(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下面的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及日中/则如盘盂。

C.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D.孰为/汝多知乎!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温故而知新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故问其故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3)孰为汝多知乎?4.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答:5.“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答:6.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答:参考答案童趣1.沈复清2。

(1)慢慢地(2)通“僵”,僵硬(3)山沟(4)鸟鸣3。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4。

第一件趣事:以烟喷蚊,作青云白鹤观。

第二件趣事:神游于土墙凹凸初,花台小草丛杂处。

第三件趣事:捉虾蟆,鞭数时,驱之别院。

5。

这说明作者年幼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使平常的事物都充满了童贞童趣。

6。

(1)所以经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凭着假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陈太丘与友期行1.(1)待君/久不至(2)君与家君/期日中2。

(1)约定(2)舍弃(3)拉(4)回头看3.“君”对对方的尊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缺乏“信”“礼”,具体表现为“期日中,日中不至”“对子骂父”。

5.略伤仲永1.(1)属于(2)对……(感到)诧异(3)完成(4)通达聪慧2。

(1)仲永自己(2)他的,指仲永(3)诗(4)他的,指忠勇3。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既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

提示:可从“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来谈。

6。

(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口技1.虞初新志张潮笔记小说林嗣环2。

(1)即使(2)只(3)说出(4)夹杂3。

D 4。

C 5。

第一个场景: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复睡的情形。

第二个场景:表演深夜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6。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表演艺术的高超。

7。

(1)就(听到)有一个妇女惊醒打呵欠的声音。

(2)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颤抖着,几乎想抢先逃走。

两小儿辩日1.A 2。

距离离开学过的知识原因3。

(1)我认为太阳出来时距离人近。

(2)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等到了中午太阳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烫。

(3)谁说你见多识广呢?4。

两小儿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问题,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5。

世上的事物多种多样,知识无穷无尽,即使是博学的孔子也有所不知。

6。

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