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成本与收益分析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成本与收益分析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高 等 教 育 法 》确 立 了 高 等 教 育 以 财 政 拨款为主, 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这使得我国高 等教育经费由以前的政府财政独立负担转变为由多元化的 投 资 主 体 共 同 负 担 , 即 由 政 府 、个 人 等 共 同 负 担 高 等 教 育 经 费 。本 文 将 在 具 体 分 析 高 等 教 育 投 资 的 个 人 成 本 和 个 人 收 益 的基础上, 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nm! ! CB= [Fra bibliotek(P·j a·Aj)]i i = 1 ji=1
式中: CB 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间接成本 ( 机 会 成 本 ) , Pj 可 能 参 加 各 种 工 作 的 概 率 , a 表 示 年 放 弃 收 入 的 时 间 占 全 年的百分比, Aj 表示同一就业部门水平相当的职工年平均收 入, n 表示受教育年限, m 表示概率项数, j 表示选择职业的项 数序。
少了对他人劳务的依赖, 节省了许多支出。另外, 也学会了
理性地思考问题, 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如: 受过高等
教育者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学习能力更强, 因此可以节省
一些培训支出; 另外,他们可以自己维护一些电子产品如电
脑; 他们理解了优生优育的好处; 他们的子女由于能够从父
母处获得指导, 在天赋相等和努力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能够
率。沃尔什 1935 年在一篇名为《人力的资本观》的文章中从
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收入的比较入手, 将成本和收入值贴现,
分别计算高中、大学, 硕士、博士和法律、工程、医学等专业的
教育净收益, 发现它们的收入现值都超过了成本现值, 从而
认为投资教育是非常划算的。它的基本方程式是:
t
n
! ! i
=1
Bi (1+R)i
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支出的
节 省 。支 出 的 节 省 虽 然 不 像 收 入 的 增 加 那 样 明 显, 但 它 在 性
质 上 与 收 入 的 增 加 是 相 同 的 。因 此 也 是 一 种 收 益 , 只 不 过 是
间接的。
2.2.3 心理收益。心理收益是指不能为个体带来物质性收益
者毕业后的终生工作年限, r 表示年利率。
2.2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间接收益
2.2.1 更好的发展前途和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大学生相
对 高 中 生 、中 专 生 等 , 职 称 、职 务 的 晋 升 速 度 更 快 ; 受 过 高 等
教 育 的 人 知 识 面 较 宽 、工 作 能 力 较 强 且 职 业 适 应 性 较 强 , 在
1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成本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成本是指培养每一位高校毕业生所耗费 的全部费用, 也即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直接或间接消耗的 物 化 劳 动 和 活 劳 动 的 总 和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投 资 的 来 源 主 要 有 国 家 投 资 、社 会 投 入 和 个 人 或 家 庭 投 资 。 高 等 教 育 个 人 投 资 成本就是指个人或家庭为了培养每一位大学生所消耗的全 部资源。它主要包含两类: 直接成本 CA 和间接成本 CB。 1.1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成本
Ci (1+r)i
式中符号含义同上。
如果 NPV>0, 则表示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大于个人
成本, 能够弥补个人成本的支出。因此, 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在
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
如果 NPV=0, 则表示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等于个人
成本。因此, 接受高等教育没有十分必要。
如果 NPV<0, 则表示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小于个人
证券等方面的利息收入或股票等方面的投机收入。 隐 形 成 本 是 指 个 人 或 家 庭 因 为 考 试 而 以 “择 校 ”、“家
教”、“补课”等形式支出的费用 , 所以又可叫考试成本。 风险成本是指由于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高层次人才
的专用性而使个人或家庭承担的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 成本。
由于风险成本的计算较为复杂, 而隐形成本的复杂成因 也使成本核算难以进行, 所以本文只考虑机会成本。常用的 一种计算个人间接成本的公式是我国学者韩宗礼提出的, 这 个公式也只是从时间角度对个人间接成本( 机会成本) 进行 了计算。计算公式为:
成本, 因此, 其接受高等教育是不经济的, 应该立即就业。
3.1.3 内部收益率法
在企业财务中, 内部收益率是指投资方案在建设和生产
经营年限内, 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
率, 它反映了项目以每年的净收益归还全部投资以后所获得
的 最 大 收 益 率 。内 部 收 益 率 法 用 于 估 算 高 等 教 育 个 人 投 资 收
=
i
=1
Ci (1+R)i
式中: R 为教育内部收益率。其他符号含义同上。
如果 R>0, 说明个人进行高等教育投资除了能够收 回 个
人投资额外, 还能取得一定的利润。所以, 进行高等教育投
资是合理明智的。
60 统计与决策 2008 年第 12 期( 总第 264 期)
决策参考
表1
有关中国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研究
成本。因此, 接受高等教育没有十分必要。
如果 I/C<1, 则表示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小于个人
成本, 因此, 其接受高等教育是不经济的, 应该立即就业。
3.1.2 净现值法
此种方法就是以贴现后的净收益除以贴现后的教育成
本来求收益率。其计算公式为:
t
n
! ! NPV= i=1
Bi (1+r)i
-
i=1
2 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有一部分是受教育者本人获得的, 这 一 部 分 就 是 高 等 教 育 投 资 的 个 人 收 益 。而 高 等 教 育 对 个 人 收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主要可以分为个人直接收益和个人 间接收益。 2.1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是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 的 高 等 教 育 的 接 受 者 获 得 的 种 种 好 处 。一 般 受 过 高 等 教 育 的 人从事比较复杂高级的劳动, 在相同时间内比受过中等教育 的劳动者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得到的货币报酬也往往要高于 其 他 没 有 受 过 高 等 教 育 的 劳 动 者 。受 教 育 程 度 不 同 者 之 间 的 这 种 差 别 就 是 教 育 给 个 人 带 来 的 直 接 收 益 。高 等 教 育 投 资 的 个人直接收益可以通过计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未受过高 等 教 育 的 人 的 终 身 收 入 差 别 来 表 示 。估 算 终 身 收 入 差 别 的 简
而 只 能 给 个 体 带 来 精 神 满 足 或 心 理 愉 悦 的 无 形 收 益 。获 得 更
高 的 社 会 声 望 或 社 会 地 位 等 也 是 一 种 个 人 间 接 收 益 。如 与 较
高社会地位和知识层次的人进行交往的机会, 享受社会尊重
的满足, 提高日常生活的品味, 欣赏更高层次的文化产品而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由于接受高等 教育所发生的直接费用支出, 主要有学费以及学杂费( 包括 住宿费) 、交通通讯费、书籍文具费以及由上学带来的其他任 何 额 外 生 活 支 出 。高 等 教 育 投 资 的 个 人 直 接 成 本 可 以 用 下 面 的公式计算:
CA=S+(L1- L2)+T+B- Z 式 中 : CA 为 高 等 教 育 投 资 的 个 人 直 接 成 本 , S 为 学 费 以 及学杂费( 包括住宿费) , L1 为学习期间生活费的实际支出, L2 为原籍居民的平均生活费, T 为交通通讯费, B 为书籍文具 费, Z 为助学金(奖学金)及勤工俭学等收入。 1.2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间接成本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受教育者个人因为 接 受 高 等 教 育 而 失 去 的 收 益 。它 主 要 由 机 会 成 本 、隐 形 成 本 、 风险成本等组成。 机会成本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上学而 未能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大学生一般己经年满 18 周岁, 符 合国家规定的适龄劳动年龄, 所以存在着这样的机会成本; 从资金角度, 主要是指因个人教育投资而丧失了诸如储蓄、
统计与决策 2008 年第 12 期( 总第 264 期) 59
决策参考
单模型为:
t
! I= i
=
1
Bi (1+r)i
式中: I 表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的终身收入差别; Bi 表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未受过高等教 育的人在第 i 年的收入差别; 为了简化计算, 可用大学生和
高中生参加工作后的年平均收入差额来代替, t 表示受教育
益率, 就是求解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现值和个人预期收益现
值相等时的贴现率。换句话说, 是求解使贴现的高等教育个
人收益和个人成本之差为零时的利率。
这 种 方 法 很 早 就 被 人 们 所 采 用 。第 一 个 用 这 种 方 法 进 行
计算的是前苏联学者特鲁米林, 不过他是用这一方法估算各
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的贡献, 而不是计算教育个人投资收益
研究者
样本地区
样本数 数据时间 估算方法
Jamison 李实、李文彬 ( 1994)
甘肃徽县 全国
2154 1985 17981 1988
明瑟法 明瑟法
邵 利 玲 (1994)
北 京 、天 津 、长 沙 、大 同 、常 州 、遵 义
30000 1990
明瑟法
朱国宏( 1992) 施 彬 、万 威 武 (1993) 诸 建 芳 (1995) 赖 德 胜 (1998)
防止失业和减缓失业的持续时间方面, 大学生总体上也比
高 中 生 、中 专 生 有 优 势 。受 过 各 种 高 等 教 育 的 人 在 担 任 单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