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
下面是为您带来的是孔子电影观后感三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记不起自己有多少年没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了,今天把电影孔子认真的看了2遍,感受非常深刻。
这位古代的圣人所说的很多话都是我一直学习的典范,我常常把佛教与儒教结合起来学习,它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儒教比佛教更早流传的说法。
当我看到电影最后孔子结束颠沛流离xx年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跪在城门顶礼膜拜的时候,我流泪了,那是一个对祖国对家乡有着无限深情却又无限感慨的垂暮老人,用他全部的爱发出的呐喊声: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
孔子除了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优秀的军事家,对治国一直主张仁义厚德也就是礼乐仁义。
认为诗书礼乐是做为君子的必修,能以礼治国是国家社稷人民之福,礼法丧失国家就会大乱。
孔子有3000多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很多都追随先生流离云游,其中冉求子路等弟子都被各列国请去做将领,孔子没有因为鲁国君上当初被齐国利用,驱赶自己被迫无奈离开心爱的国家而积怨,反倒教育自己身边的弟子:国危思将,国难用将。
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志士仁人,宁杀身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
危邦不入,乱邦不琚,为政不能急于求成。
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
凡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
名爵者,公弃也,不可以久居,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人间。
不要去计较太多名誉的东西,要学会装装傻,发发呆。
无为,万能无不为。
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
天下莫若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
正所谓:为善者,天必报之以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
这就是对孔子最好的写照。
世上的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孔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该去改变自己的内心,求仁得仁,一贫一贱,交情才见。
片中有3个镜头很有回味:
一:当卫国夫人看着自己欣赏的孔丘问:“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孔子解释道“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当卫国夫人邀请孔丘留在卫国,教自己学诗再见面的时候孔丘以“不便”拒绝。
理由是“如斯好德好色之人”。
二:当大司徒命令人把玉诀送给孔子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诀者,绝别也。
三:当大司徒年老派人接孔子回国的时候,带给孔子一个玉环,我们知道了:环者,归还也。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我会再次去观赏认真体会圣人每一句话的含义。
儒教的学说应该提倡弘扬的,它教给人们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什么是尊孝忠义,更教会管理者懂得以礼治理国家的道理,可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者将孔子学说、老子学说重新搬出来的道理。
一部给我思想给我精神上了一课的好作品,也给我知识有了更多的收获,我对我的孩子教育也很主张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对爱国敬国,尊老爱幼,孝顺长辈,担当责任尤其重要。
仁义礼立信,是我小时候就经常听长辈们的说教,也是这些让我长大后去读孔子和老子的学说,虽然我书读的不多,理解也很不够,但我是真的很喜欢,以后还要更好的学习,让我的孩子也学习,相信可以帮助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
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
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
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
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
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
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
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
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
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
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
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
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
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
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
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
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
“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
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
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
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
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
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
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
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
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
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
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
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
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
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