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20202专业简介: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于2006年经硕士学位点同意,2007年开始在经济学院招生。

该研究方向具有一支实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

学科研究方向带头人朱舜教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累计科研成果250余万字,其中出版《县域经济学》、《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等专著、教材18部,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与获省厅级以上课题和优秀科研成果奖各10余项。

导师组成员近三年在国内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有学术影响的论文8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

区域经济学硕士点为省级重点学科。

一、培养目标1.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牢固地掌握政治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工作能力;具有求实、严谨、创新的科学作风。

3.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延长1-2年。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优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学年。

正常情况下不能按时毕业者作结业处理;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期限,须由硕士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研究生处批准后,最多可延长一学年。

三、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四、培养方式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一年级以教师讲授为主,二年级逐步从教师讲授与学生报告结合过渡到以学生独立报告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开始撰写学年论文,三年级围绕毕业论文选题以专题讨论为主,报告学科前沿进展动向,最后完成毕业论文。

研究生每学年都应参加科研活动,并结合学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课题报告、学年论文和读书报告。

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至少一篇。

此项任务完成后可取得2学分。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修满36学分,学位论文及答辩合格,可取得硕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分学位课程(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两大类,学位课程由公共学位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构成。

2.学分要求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6学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必修环节),其中必修27学分、选修9学分以上。

以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区域经济学三门本科课程,每门课程按1学分计,但不计入规定的总学分之内。

考核方式,学位课程一般采用考试形式,非学位课程采用考试或考查的形式。

所有课程考核成绩达到60分视为合格。

学位课程有一门为不合格,且参加补考后仍不合格,不得进入论文阶段。

3.课程安排详见《课程设置计划》六、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0次以上(含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达不到10次者不得申请论文答辩。

学术活动计2学分。

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所)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

原则上校内4小时的专题讲座为一次学术活动,校内(外)参加的学术会议根据学术会议的天数折算,原则上一天为2次学术活动。

七、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1.中期考核: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进入论文阶段前,应进行全面的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政治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

思想政治表现不合格、课程学习不合格、明显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者,应中止学业,作肄业处理。

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结束前进行。

2.论文开题:研究生至迟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3.申请答辩的条件:修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完成学术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获得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生,经导师的推荐可申请论文答辩。

4.预答辩:正式答辩前1个月左右,研究生必须通过预答辩。

5.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对学位论文的体例、抽检、评阅、答辩等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6.学位授予:论文答辩通过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学制为三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20106专业简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研究区域人口和资源环境经济规律,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研究领域。

该专业以我校实力雄厚的城市与环境学院、淮海发展研究院及经济学院为依托,教学和科研条件优良。

我校近年来在区域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上,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目前该专业教师有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承担有多项国家、省、教育厅和横向科研课题,经费较为充足,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一、培养目标(标题小四、黑体)1.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具备从事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和工作能力。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延长1-2年。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优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学年。

正常情况下不能按时毕业者作结业处理;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期限,须由硕士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研究生处批准后,最多可延长一学年。

三、研究方向(标题小四、黑体)A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B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四、培养方式本专业研究生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一年级以教师讲授为主;二年级逐步从教师讲授与学生报告相结合过渡到以学生独立报告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开始撰写学年论文;三年级围绕毕业论文选题以专题研讨为主,报告学科前沿进展动向,最后完成毕业论文。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分学位课程(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两大类,学位课程由公共学位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构成。

2.学分要求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7学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必修环节),其中必修21学分、选修6学分。

以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自然资源学概论》、《环境保护概论》、《西方经济学》三门本科课程,每门课程按1学分计,但不计入规定的总学分之内。

考核方式,学位课程一般采用考试形式,非学位课程采用考试或考查的形式。

所有课程考核成绩达到60分视为合格。

学位课程有一门为不合格,且参加补考后仍不合格,不得进入论文阶段。

3.课程安排详见《课程设置计划》。

六、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0次以上(含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达不到10次者不得申请论文答辩。

学术活动计2学分。

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所)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

原则上校内4小时的专题讲座为一次学术活动,校内(外)参加的学术会议根据学术会议的天数折算,原则上一天为2次学术活动。

七、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1、中期考核: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进入论文阶段前,应进行全面的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政治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

思想政治表现不合格、课程学习不合格、明显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者,应中止学业,作肄业处理。

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结束前进行。

2、论文开题:研究生至迟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3、申请答辩的条件:修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完成学术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获得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生,经导师的推荐可申请论文答辩。

3、预答辩:正式答辩前1个月左右,研究生必须通过预答辩。

4、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对学位论文的体例、抽检、评阅、答辩等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5、学位授予:论文答辩通过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研究方向:A、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B、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学制:三年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20202专业简介:我校区域经济学硕士点是全国首批、江苏省首家获批的本学科硕士点。

1999年开始招生,现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学校“拟建博士点学科”。

本学科拥有沈正平教授、安宇教授、朱传耿教授、苗天青教授、朱舜教授、蒋昭侠教授等学术造诣深、成就大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杰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近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20多部,科研成果获得10多项省部级奖励。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较明显特色和一定优势,特别是关于经济带、行政区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地域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理论探索和江苏省、淮海经济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等区域的实证研究,在国内外已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高,区域经济学课程被确定为首批“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有1人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研究生大多就业于高等院校,部分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重点高校博士生。

一、培养目标1.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使研究生掌握区域经济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开展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和担负专业教学工作的较强能力;具有全面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