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最重要艺术特色

诗经最重要艺术特色

诗经最主要的艺术特色:它们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于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疾苦,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尤有深刻的揭露。

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取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写景抒情都赋予艺术感染力。

对后代文学有深远影响。

《采薇》运用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上的赋比兴。

(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 章法上的重复叠句,反复咏叹,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使情感得到尽情抒发。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4 语言上的双声叠韵和叠字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以及诗歌的感染力。

(如《采薇》:叠字如“烈烈”写心如火灼;“业业”、“骙骙”、“翼翼”写马的高大、雄壮、整齐;“依依”写柳枝的迎风摇曳;“霏霏”写雪花的漫天飞舞。

叠词如“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重复歌唱,以加重语气,加强感情的表达。

)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第二部分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

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句历来为人称颂的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

《采薇》最好的句子是哪两句,好在哪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

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

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

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

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

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运用了“以哀景写乐”手法,这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

运用对比的方式。

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秦晋肴之战》中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蹇叔:忠直耿介,见识深远。

在文中表现的十分充分。

他是秦国的一位老臣,早在秦穆公即位的时候,他就担任士大夫。

他出谋划策,一心一意为国效力,深受人们的尊重。

因此秦穆公收到杞子从郑国发出密报的时候,首先“访诸蹇叔”,可见蹇叔受到国君的信赖。

但他并不是一个随风倒的人物,他不迁就国君的错误意见,而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直言劝谏,希望穆公打消远征的意图。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这话说的很委婉,意思却一点也不含混,不主张出兵显而易见。

这句话又说的很稳重,很符合他的元老身份。

从中可看出他目光深远,料事如神。

“师劳力竭”分析的入情入理,被后来的事实证明完全正确。

可见蹇叔是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

那一心想当霸主的秦穆公拒绝接受他的劝告,固执己见。

当即“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没因国君拒谏,就对国家大事撒手不管。

他先是哭送孟明等,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师入也”。

他意识到悲剧的不可避免。

但他仍然希望以哭为诫,使穆公回心转意。

可以说是谋国虑长,情深意笃。

当遭受穆公“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的责骂之后,他又用哭送自己儿子的举动,表示对自己观点的坚持,仍然不放弃劝阻出兵的最后一点希望。

他对晋国地形了如指掌,对战争的结局预料如神,表明他富有地理、军事方面的知识,是个智谋过人之士。

从文章第二部分起,也就是秦国军队向东进发之后,蹇叔没再出场。

可交战各方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描写,都证明了他的预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文章开头是从正面、从实处塑造蹇叔形象的话,那下面的文章就是从侧面、从虚处继续描写他的深谋远虑,使蹇叔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完美。

秦穆公:跟蹇叔关系很密切,也只在文章的首尾出现,着墨不算很多。

这是个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失败之后方知悔过、吸取教训的,主观武断、勇于认错的统治者形象。

呼之欲出:你看,他早已打定主意袭击郑国,可是偏要征求老臣的意见,做作样子,想以此显示自己的正确。

没料到蹇叔反对他的意见,因此他十分恼火,“公辞焉”,把他极端固执的神态用冷竣的笔墨描画了出来。

他对老臣的咒骂,暴露出统治者蛮横霸道,薄义寡恩的嘴脸。

当然作品并没有用凝固不变的观点、手法来刻画人物,而是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示人物思想的多面性。

文章末尾他“乡师而哭”,不撤孟明的职,自己承担了战败的责任,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可见他还是有勇气认错的。

不责怪臣下,当然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为自己卖命。

他懂得要想用人,必得人心。

晋国先轸的形象。

他是在晋文公得到国位之前,跟着流亡在外的一位忠心耿耿的贤士。

在晋楚城濮之战的争霸中,他作为决策的人物,帮助晋文公下了作战的决心,并率领晋军英勇奋战,夺取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晋文公死后,襄公即位,他作为一个元老重臣,对国家的和战大计,颇有发言权。

他认为秦穆公不听贤者之言,劳师袭郑,是天奉我的好时机,“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必伐秦师”,他和自己一样忠心耿耿地为国效劳的栾枝激烈争论。

他俩是老同事了。

在这场争论中,先轸占了上峰,从而促使晋国军队投入战斗,大败秦军于殽。

先轸与栾枝的争论,表现出他的善辩能断,敢说敢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强秦的无理痛恨和关心国事的精神。

晋军活捉了秦国的孟明等三帅,却被晋文公之妻、襄公之母文嬴用巧妙的言词对儿子连哄带骗的做了一番工作之后,放走了。

文章写到先轸的反映非常生动。

“先轸朝,问秦囚。

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隳军实而长寇讎,亡无日矣。

不顾而唾”。

这实在是绘声绘色的描写,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在“释囚”问题上,先轸与晋襄公看法不同,先轸竭力反对释囚,写他在君王面前有四敢:一敢问秦囚,二敢对君发怒,三敢骂暴君“隳军实而长寇讎”,四敢“不顾而唾”。

通过这一问、一怒、一骂、一唾四个细节,使先轸那耿直、暴烈的性格跃然纸上。

我们看,新君襄公是唯命是听和被先轸入朝时问的尴尬相,被作者刻画的活灵活现,而先轸的凛然正气和刚直倔犟的性格暴露无疑。

是啊,战士们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博斗,才把秦军的统帅抓到手,而妇人只需一句话把他们放走了,这不是毁自己的战果,长敌人的志气吗?“亡无日矣”的长叹,体现出先轸对国事的关心,对襄公把囚犯放走的极度不满。

一个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赳赳武夫形象似乎就站立在我们的面前。

“不顾而唾”的动作描写,也很符合先轸这样一个劳苦功高的元老的身份。

虽是细节,但反映出他恨恨难消的情感和刚烈率直的性格。

郑商人弦高的形象。

作者刻画的非常成功。

弦高既不是谋士,也不是武将,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人,但他有谋士之志,有武将之勇,更有一颗爱国之心。

因而在文中所描写的众多人物中,他的形象更引人瞩目。

在到周都城做买卖的路上,他无意中碰到了来偷袭自己国家的秦国军队,怎么办?他急中生智,偷装成郑国的使者,把自己做买卖的牛、熟牛皮,献给秦军的统帅,作为犒师之资,然后来一番颇为动听的、实际上含有警告之意的言辞,与秦军统帅周旋,拖延时间。

于此同时,他派人“遽告于郑”,让国内知道情况,及早做好防禦的准备工作。

文中有关弦高犒师,缓敌报警的描写,不过六十几个字,却生动地再现出一个聪明机智、随机应变、胆大心细、长于言辞的爱国商人形象。

“弦高犒师”(表机智)也成为人们历来传颂的佳话。

此外,王孙满的年幼聪颖;杞子、逄孙、扬孙等的鲁莽少谋;阳处父“释左骖”,以诱敌上岸的机智,孟明的警惕和急于复仇的心理等,在文中虽着墨不多,但都刻画的淋漓生色,给人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秦晋肴之战》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秦晋肴之战》中有三段精彩的外交辞令,分析之。

《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三窟”是什么1、焚烧债券,收买齐地民心: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

2、说梁礼聘,让齐再次重用: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

3、宗庙建薛,可以高枕无忧。

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冯谖客孟尝君》刻画了冯怎样的形象?礼贤下士、胸怀宽广、足智多谋、不卑不亢、一位深谋远虑、具有远见卓识而性格不羁的战国奇士的风采。

策士中的一个典型。

愿为知己效力,富有远见卓识,能审时度势。

冯谖是战国策士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形象。

他的三次弹铗而歌表明他了解自己的价值所在,一旦孟尝君满足了他的要求,他就视为知己,并愿意全力报效。

焚券市义和狡兔三窟的故事,表明了他具有过人的眼光和才干,能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

《冯谖客孟尝君》中刻画冯形象时候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主要通过行为(弹铗歌唱等)、语言(具体对话)和事件(薛地收债、帮助孟尝君恢复相位、在薛地建立宗庙巩固孟尝君地位等)。

表现出了冯谖善于观察、有谋略的智慧形象。

先抑后扬、侧面映衬、对比反衬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用先抑后扬、侧面映衬、对比反衬这样的手法来刻画冯谖,其作用在于:说明冯谖的才华深藏不露,目光远大,绝非泛泛之辈,同时也是对身为“战国四公子”,声称“礼贤下士”的孟尝君却也无可避免地存在“看人下菜碟”行为一种委婉的批评。

《非攻》如何运用比喻与排比的手法或者说,采用了什么手法?《养生主》的主旨是什么?从《养生主》当中得到什么启示?《湘夫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人物情感?越鸟巢南枝胡马依北风分析这两句的比兴意义《李将军列传》记载了李广一生中的哪几次战役?此文章是如何塑造李广形象的?上郡之战: 突出李广“善射”本领和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大将风度;雁门之战: 显示其机智和应变才能;右北平之战: 凸现其胆识和神威;卫青袭击单于之战: 则重点叙述李广遭遇的坎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