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伙伴论)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 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历程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协调问题。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
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走向行动,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审议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a、庞大的人口压力;b、资源短缺(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2.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三)环境战略1.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环境战略:①搞好生态建设;②防治环境污染;③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四)稳定战略1.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归宿点。
2.稳定战略:①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②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附: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公众参与、绿色消费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
(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去向牧区的过渡)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③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1.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3.具体措施:附:西北的荒漠化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人为因素(主要):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灌溉)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沙尘暴盛行治理措施: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资源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草场、水资源以及能源,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沙障工程等。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鲁尔区主要工业部门:钢铁工业(主导)、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主要环境问题有:固体废气物污染、大量热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路线:一线:轮南—上海。
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 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5.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1.上游地区(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