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练一、(2019·全国卷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5分)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5分)【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很多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多次上奏,指出诸侯封地有的多达几个郡,不合古代的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1)关键词:“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诋毁,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关键词:“数”屡次,多次;“言”说,指出;“或”有的;“连”接连;“稍”逐渐。
二、(2019·全国卷Ⅱ《史记·商君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参考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礼制。
(关键点: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
(关键点: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三、(2019·全国卷Ⅲ《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5分)(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5分)【参考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
”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发动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体旁并伏在尸体上。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本题涉及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
(1)“此……也”,判断句。
“所以”,……的原因。
“弗如”,不如,比不上。
(2)“及”,等到。
“走”,逃跑。
第一个“之”,到。
“伏”,面向下俯卧。
四、(2018·全国卷Ⅰ《晋书·鲁芝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5分)(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5分)【参考答案】(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帝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关键点:以,凭借;文武,文武官兵;先驱,先锋。
此题难度最大的地方为“以寿春叛”,根据后文“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会发现寿春是个地名。
所以,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有疑惑之处,进行正确判断。
(2)关键点: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
五、(2018·全国卷Ⅱ《后汉书·王涣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5分)(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5分)【参考答案】(1)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断的案子,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但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重点关注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
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
采分点:(1)“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辄,就;“弦”和“歌”为名词动用,弹奏、奏乐,歌咏;“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
(2)一岁,一年;狱,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文理,条理。
六、(2018·全国卷Ⅲ《宋史·范纯礼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5分)(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5分)【参考答案】(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粗野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务”是个多义词,应译为“致力”;“去”,应为“去除”;“岂”,“哪里”。
(2)“村野”应译为“粗野”;“蔽罪”是指“定罪”;“辜”应译为“辜负”。
七、(2017·全国卷Ⅰ《宋书·谢弘微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②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参考答案】①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②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要抓住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文言句式等得分点。
①句中,严正:严肃,正直。
循:遵守。
事:服侍,侍奉。
党:亲族。
②句中,好:音hào,喜爱。
臧否:褒贬。
以:介词,用。
乱:打乱,扰乱,岔开。
八、(2017·全国卷Ⅱ《后汉书·赵憙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②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参考答案】①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
”赵王没有再说话。
②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省略句等。
①重点词语:“枉”指“违犯”,“更”指“更换”,“欲”指“要求”,“复”指“再”。
②重点词语:“大蝗”是词类活用,“出现蝗灾”的意思;“辄”指“就”;“岁屡”指“连年”;“年”指“收成”。
“侵入平原界辄死”前省略主语“蝗虫”。
九、(2017·全国卷Ⅲ《宋史·许将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5分)(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5分)【参考答案】(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罪名诬陷,贬斥元祐年间的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的坟墓。
【解析】关键点:(1)“申饬”,饬令,指示。
“何以……为”是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其中“何以”为宾语前置,“为”是语气词。
“惭”,羞惭。
(2)“肆”,肆意而行。
“罗织”虚构罪名,进行诬陷。
“发”后面的宾语为“司马光墓”,结合语境,可以确定其释义应为“打开”,可译为“开挖”。
十、(2016·全国卷Ⅰ《宋史·曾公亮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参考答案】①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②苏轼曾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关键词:(1)锡:通“赐”,赐予。
是:代词,这。
虔:恭敬。
(2)救正:纠正弊病。
持禄:保持禄位。
固宠:加固宠幸。
十一、(2016·全国卷Ⅱ《明史·陈登云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②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参考答案】①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②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解析】关键词:①胜:禁得住。
龃龉:抵触,排挤。
安:安身。
②啖:吃。
矢:通“屎”,此处指雁粪。
囊: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袋装。
十二、(2016·全国卷Ⅲ《明史·傅珪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②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参考答案】①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②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皇上)没有回复。
【解析】①抓住句中三个动词“陈”“斥”“嫉”,即可译出大意。
“权幸”为名词,译为“受宠的权贵”;“嫉”译为“痛恨”。
②“刚直忠谠”是并列结构,“谠”可推断为“直言”;“请如雍言”是对“如雍言请”的倒装,吏部上请的对象是“皇上”,可推知“不报”是“皇上没有回复”之意。
十三、(2015·全国卷Ⅰ《宋史·孙傅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参考答案】①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②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①句,“唯”“帝”“苟”“死”为关键词,其中“帝”是名词作动词,“称帝”;“死”是为动用法,“为……而死”。
②句中,“不吾索”“酋”“庶或”“济”为关键词,其中“不吾索”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成“没有点名要我”;“庶”是副词,“可能”“希望”,“或”译为“或许”。
十四、(2015·全国卷Ⅱ《北史·来护儿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②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参考答案】①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