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培训隐患排查治理培训
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危险源具备导致事故、事件的潜在能力
危险源的对象:根源 状态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根源为能量物质/载体,状态为能量物质/载体约束措施的缺陷
危险源≠事故隐患,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危险源和事故隐患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都将最终导致事故。
风险、危险源、隐患、事故
事故
隐患 危险源
风险因子
理论可预防 实际可减少
理论可治理 实际可消除
理论可减少 实际可控制
理论可替代 实际可转换
风险、危险源、隐患、事故
A风险因子 B风险因子
外部激励
隐
危 险 源
患
:
内
超出设定安 全界限的状
部
态或行为
失
控
产生了人们不 期望的后果
事故
风险、危险源、隐患、事故
风险 因子
乙炔
钢瓶
危险源
安 全
降低保险费用
的 利
润
更多的生意
为什么会发生事故
是不可避免吗? 是管理不到位吗? 是设备、设施不安全吗? 是操作的方式不对吗? 是所处的位置对吗? 是因为运气不好吗? 是外力因素吗?( 是由于有意的人为破坏吗? ………?
之所以会发生事故,是因为事故隐患的存在!
装满 乙炔 钢瓶
隐患
强度不 够或碰
撞
爆炸 事故
乙炔 钢瓶 破损
事故隐患的十个特征
隐蔽性、危险性、突发性、因果性、连续性、 重复性、意外性、时效性、特殊性、季节性。
风险、危险源、隐患、事故
事故隐患
事件
未遂事故
事故
安 平台下方
全
禁止站人 和通行
安全 = 治理事故隐患,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公司主要安全危害因素
锅炉爆炸 容器爆炸 其它爆炸 中毒和窒息 其它伤害
按可能造成事故的原因分类 按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造成事故的原因分类
物的不安全 状态
管理上的 缺陷
人的不安全 行为
:
:
按可能造成事故的原因分类
按可能造成事故的严重后果和治理难度分
一般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 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患没能及时发现、消除等因素造成的。
与不安全行为有关的因素 所占百分比
个人防护装备
12%
不安全状态
4%
人员的位置
30%
人员的反应
14%
不安全行为
96%
工具和设备
28%
程序与秩序
12%
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伤害总数 其它因素造成的伤害总数
96% 4% 100%
法律法规的要求
新《安全生产法》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
重大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 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 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 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事故的表现形式
:
:
人的不安全行为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13类共51种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使用不安全设备 手代替工具操作 物体存放不当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法律法规的要求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6号)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 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
应当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有关负责人应当及时处理。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
在案。
第五十六条
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
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
:
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隐患举例
不佩戴或不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不安全装束
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肥大服装 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 其它
:
:
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隐患举例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其他类型不安全行为
:
:
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隐患举例
未执行监护监督制度,单人进行危险作业、检修作业等操作行为
封闭或阻塞安全通道
PART THREE 为什么要事故隐患排查
安全管理的效益在哪里?
事故成本是隐藏的
直接成本:治疗、工资、赔偿 间接成本:损坏的的设备和产品、生产和质量的损失、生产 中断和减产
降低事故成本
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人员更安全-更少的伤害
改
提高效率-降低操作成本
更
善
多
小隐患往往酿成大事故
事故金字塔理论
海因里希事故法则 海因里希 Heinrich 20世纪50年代 统计55万件机械事故, 其中1666件死亡、重伤事 故,48334件轻伤事故,其 余为无伤害事故 1:30:300:3000:30000
1
记
死亡
录
性
30
事
重伤
故 300
轻伤
非 记 录
3000 轻微伤害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 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 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PART FOUR 如何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作业危害分析法
攀、坐不安全位置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机器运转时进行维修清理等作业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不佩戴或不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不安全装束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事故的表现形式 物的不安全状态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
: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所谓的“作业”(有时也称“任务”)是指特定的工作安排,如“操作研磨机”、“使用高压水 灭火器”等。“作业”的概念不宜过大,如“大修机器”,也不能过细。
作业危害分析法
分析步骤
开展作业危害分析能够辨识原来未知的危害,增加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知识,促进操作人员与管理者 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得到更为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作为操作人员的培训资料,并为不经常进行 该项作业的人员提供指导。作业危害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的标准,并协助进行事故 调查。
根据标准制定有限空间进入规程;
爆炸性气体;
取得有安全、维修和监护人员签字的作业许可证;
氧含量不足;
具备资格的人员对气体检测;
化学物质暴露—
通风至氧含量为19.5%~23.5%,并且任一可燃气体的浓度低于其爆炸下限
气体、粉尘、蒸气(刺激性、毒性)的10%;
液体(刺激性、毒性、腐蚀、过热)提供合适的呼吸器材;
法律法规的要求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6号)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
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
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 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 质奖励和表彰。
按照可能造成的事故类型分类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 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事故隐患按照可能造成的事故类型可分为20类
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触电
淹溺 灼烫 火灾 高处坠落 坍塌
冒顶片帮 透水 放炮 火药爆炸 瓦斯爆炸
“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第三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
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 通报。
法律法规的要求 新《安全生产法》
第四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
品、半成品)处于危险状态;
2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人在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指示或其他具体行为不符合安全规定;
3 管理上的缺陷是指在开展各种生产活动中所必须的各种组织、协调等行动存在缺陷。
危险源
危险源
是指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
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 28001-2011》中的定义为:可能
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是 确定(或选择)待分析的作业; 将作业划分为一系列的步骤; 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 确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业危害分析法
作业危害分析表
应用举例:作业活动为从顶部人孔进入,清理化学物质储罐的内表面
步骤
危害辨识
对策
1. 确定罐内的物质 种类,确定在罐内 的作业及存在的危 险
正己 烷
公司生产大豆主要为浸出工艺,该工艺 使用正己烷为溶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容易因设备设施老化、腐蚀、超压、作业 人员违章作业等造成溶剂泄漏,进而形成 可燃或爆炸性气体,遇点火源,引发火灾 或爆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