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文是关于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侵略林邑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侵略林邑。
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平了。
公元620xx年(大业元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
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
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岸立栏栅,意图阻止隋军渡江。
刘方命令兵士盛举旗帜,雄击金鼓而进。
隋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强大的阵势与军威完全把林邑人惊惧了从而溃逃。
刘方随即指挥大军渡过阇黎江。
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着大象,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
妄图与隋军决战威震住隋军。
刘方忙命令士兵们用强弩射击大象,大象被纷纷射中受伤而溃乱逃跑,林邑人的军阵被受伤的大象践踏冲乱。
刘方乘势指挥精锐之兵发起进攻,林邑军溃散。
隋大军全线发起猛攻,大获全胜,只是抓着的俘虏就以万计。
此次战役波澜壮阔场面宏大,隋军英勇善战表现出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刘方率大军一路向南追击,屡战屡胜,战无不胜。
于是济区粟,度六里,前后逢贼,每战必擒。
隋军进至大缘江,林邑人又据险为栅,又被击破之。
并追过了马援铜柱以南。
随后隋军又向南追击了八天,终于抵达林邑人的国都。
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奔逃到海上。
刘方率隋军进入林邑都城,缴获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铸成的庙主牌位十八枚。
“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
”刘方命令刻石记录了这次征伐的功绩后班师还朝。
隋军此次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之久,从冬季打到夏季。
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隋军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多染上疾病,有的士卒脚都肿了,死去十之四、五。
刘方将军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军涂中。
炀帝知道消息后非常痛心为之惋惜,下诏褒奖赞美刘方将军。
诏曰:“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湍迈,视险若夷。
摧锋直指,出其不意,鲸鲵尽殪,巢穴咸倾,役不再劳,肃清海外。
致身王事,诚绩可嘉,可赠上柱国、卢国公。
”刘方将军此次对林邑的征伐是历史上中国军队在最南方的作战,不仅挫败雄壮的大象军阵的攻击,而且攻下了异国的首都,这是中国历史少有的地道的侵略行为。
震服了南海百蛮,从此对隋朝贡不断。
这是中国的辉煌,为中国的古代史争光。
《北史》、《隋书》赞曰:“刘方号令无私,治军严肃,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蛮,无思不服。
”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二:隋文帝的泰陵有何特点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
八年之后,隋灭掉了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为中国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仁寿年间,太子杨广在泰宝殿弑父即位,然后葬隋文帝于泰陵。
史书上说泰陵"高五丈,周数百步",这说明隋朝已经恢复了秦汉时期"封土为陵"的规则。
后来宇文化及等人在扬州煽动卫士数万人攻入江都宫。
隋炀帝被迫自缢身亡,由他身边的宫人草草埋葬在吴公台(离江都县大约有二公里),后来改葬在雷塘(在江都县的北面),"陵土仅高七点八尺,周二三亩许"。
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仅有二世,前后不到四十年,文帝和炀帝又都死与非命,所以在陵寝制度上,隋朝虽然恢复了秦汉封土为陵的规则,但是在营建规模上还远远比不上秦汉陵寝那样高大宏伟。
隋文帝泰陵隋文帝阳坚是华阴(今天的陕西)人。
北周的时候承袭父爵,当上了隋国公。
他的女儿是北周宣帝的皇后。
静帝年幼便即了位,他任丞相,于是总揽了朝政,被封为隋王。
后来他废静帝自立,建立了隋朝,年号是开皇。
他用了九年的时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隋文帝在位一共二十多年,开基立业,在政治上比较有所作为,在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
他推行均田制,创立了科举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唐代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死后与皇后合葬泰陵,同坟异穴。
隋文帝的陵被称为泰陵,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扶风县城附近。
它南面靠近一个小村镇,东面就是杨陵火车站。
所以如果你想实地探访一下泰陵是比较便利的。
站在泰陵前,你的目光越过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终南山。
静观泰陵,你可以发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它显得益发古老而沧桑。
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陵墓顶部是平坦的长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经被挖去了很多,想来是历代盗墓者所为。
陵园的建筑早已经毁废,现在地面的遗存物也已经难以找到了。
按照史书的记载,这里应该建有高耸的阕楼。
从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约高三米,碑上刻着"隋文帝泰陵"五个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陕西巡抚毕阮所书。
往泰陵东南走,在不远的陵角和陵东两块高地上,还有当年隋文帝庙的遗迹。
今天俗称"祭祀坛"。
原祀庙的垣墙建筑早已经毁掉,现在只能够看到残砖碎瓦了。
但是我们不难设想,当初祀庙的规模是多么地宏大。
从这里还能看到阕楼的遗迹。
就是在这些残砖碎瓦中,历史学家发现了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文饰和形制。
比较多的是莲花状的方砖。
方砖中央是浮雕的莲花图案,角边饰以蔓草,四周刻着连珠纹,非常美观大方。
特别的,这里还发现了一枚残破的、以菩萨形象为文饰的瓦当。
它的正面用弦纹和连珠纹组成一个心形,中心端坐着一尊双手合十、结迦跌坐的菩萨。
据说这种直接以菩萨为文饰的瓦当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它为以后唐宋陵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泰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隋炀帝陵隋炀帝陵,在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北雷塘村。
雷塘,又称为"雷坡",相传吴王曾经在这里建造钓鱼台。
南朝的时候,这里园林山水,亭台楼榭,是江南胜迹。
宋代以后,这里湮灭无存,只剩下炀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称为"皇墓墩"。
后世的人做诗讽刺隋炀帝说: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尤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原生归架六龙。
隋炀帝杨广,是杨坚之子。
他十三岁就被封为晋王,拜拄国。
隋讨伐陈的时候,他是行军元帅,驻镇扬州。
后来他弑父即位。
即位之后他贪图奢靡,开了通济渠,便于自己坐龙舟游玩。
他三下扬州,整天杯不离手,纸醉金迷。
他的住所都用金玉装饰,金碧辉煌。
他还热中建造宫殿,劳民伤财,致使国力亏空,民不聊生。
后来宇文华及攻入江都宫,隋炀帝怕杀头碎尸于是自缢而死。
清代的时候曾经重修了炀帝陵。
陵墓的前面有阮沅所立的碑石,上面清晰地写着"隋炀帝陵"四个大字。
隋炀帝在歌舞和美酒中把江山断送了,引起后代多少文人的感慨赋诗。
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三:隋朝皇帝武力征服台湾事件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从三国时期就和大陆互动频繁,到了隋朝时期,皇帝更是派人用武力征服的方式展开了对台湾的征伐和占领。
隋炀帝(569~620xx年),即杨广,隋代第二位天子,604~620xx年在位。
在位时期,他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发驰道,三征高丽。
隋炀帝不单是一位雄才粗略的天子,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志于“海上远略”的君王。
《隋书?流求传》记实:隋炀帝“大业元年(620xx年),海师何蛮等言,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
”隋炀帝固然没有急于亮相,但心田照旧摩拳擦掌。
大业三年(620xx年),隋炀帝按照海师何蛮奏报,“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
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
”这一次到了流求国后,因为言语不通,只是掠一人而返。
对付这样一个功效,隋炀帝深感不满。
大业四年(620xx 年),隋炀帝“复遣朱宽招抚流求,流求王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归。
”“布甲”,流求人用苎麻纺成布后编织的铠甲。
两次僻静招降不成,隋炀帝有些恼火,抉择以武力征讨。
《隋书·陈棱传》记实:隋炀帝“大业三年(620xx年),陈棱拜武贲郎将;后三岁(大业六年,620xx年),与朝清医生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
流求人初见船舰,觉得商旅,往往诣军中商业。
”随后产生的工作,在《隋书·流求国》中有所记实:“初,棱将南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渝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
棱击走之,送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带着隋炀帝对流求“先礼后兵”的目的和计策,负担天子对本身的重托和厚望,陈棱再次漂洋过海来到流求。
由于招抚动作受到了其时流求统治团体的强烈阻挡,流求王欢斯渴剌兜甚至派兵反抗,拒绝接管“招抚”。
僻静办理流求问题的打算破灭后,陈棱只得率军用武力迫使其臣服,功效大北欢斯渴剌兜兵。
陈棱乘势攻破流求王的国都,杀死了流求王欢斯渴剌兜,并俘虏了一万七千人而还。
隋炀帝杨广对台湾的征伐,不外是其时我国的封建统治者对台湾的一种短暂的经略动作罢了。
隋炀帝办理台湾问题的目标在于让台湾臣服,让台湾人民知道当本日下是大隋的天下,个中多了一些天朝霸气,少了一些人文眷注,没有思量打下台湾来今后,该怎么打点台湾和成长台湾,而只为逞一时之能,泄一时之愤,所以使隋炀帝在办理台湾问题上酿成了“有头无尾”,甚至有些徒劳。
由于没有留下驻防台湾的部队,没有配置相应的官府机构,没有真正把台湾和台湾人民放在心上,跟着军事动作竣事,大陆武装分开台湾后,台湾与大陆的政治打仗又从头被波澜澎湃的台湾海峡所阻隔。
尽量如此,隋炀帝对台湾的动作,究竟给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提供了进一步相识台湾军情、民情的时机,为台湾厥后的归附提供了参考。